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19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轴流风轮组件包括风轮和集风圈,风轮包括叶片,叶片绕风轮轴旋转,风轮轴沿送风方向延伸,叶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叶片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叶片在迎风侧具有背离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叶片在背风侧具有向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集风圈与风轮同轴设置,且套设于叶片的外周,叶片的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突出于集风圈的高度为H3,H3与H1之间的比值比值在0.3至0.5以内。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集风圈罩设至叶片的送风侧,且使得H3与H1的比值合理区间,保证集风圈既起到增大风道静压的作用,又能够合理引导气流,使气流不会侧漏,从而增大风道系统的送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的换气风道中常设有轴流风轮,而轴流风轮的迎风侧通常设有集风圈,以将轴流风轮迎风侧的动压转变为静压,从而提高风道的送风风量。但是大部分集风圈只包裹到风轮的迎风侧,集风圈的出风口离风轮的送风侧较远,而气流流出集风圈时风压突然减小,导致风轮的送风侧容易发生气流侧漏甚至逆流,降低风道静压,因此集风圈与风轮之间的位置关系对风道的送风性能影响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的轴流风轮送风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轴流风轮组件,包括:风轮,包括叶片,所述叶片绕风轮轴旋转,所述风轮轴沿送风方向延伸,所述叶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叶片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所述叶片在所述迎风侧具有背离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所述叶片在所述背风侧具有向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集风圈,所述集风圈与所述风轮同轴设置,且套设于所述叶片的外周,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突出于所述集风圈,且所述第二端凸设于所述集风圈的高度为H3;其中,H3与H1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3,小于等于0.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风圈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的高度为H2,H2与H1的比值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轮包括轮毂,所述叶片设于所述轮毂的外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风圈的内壁自所述迎风侧向所述背风侧呈渐缩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风圈在所述迎风侧与所述背风侧的等效半径之差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2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风圈与所述叶片在周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集风圈的内壁与所述叶片之间在周向上的间距为1-2mm。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轴流风轮组件,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轴流风道,所述轴流风轮组件所述轴流风道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风圈与所述壳体呈一体成型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轴流风道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组件的出风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轴流风轮组件包括风轮和集风圈,风轮的叶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叶片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叶片在迎风侧具有背离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叶片在背风侧具有向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集风圈与风轮同轴设置,且套设于叶片的外周,叶片的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突出于集风圈的高度为H3,H3与H1之间的比值比值在0.3至0.5以内。在本技术中,集风圈罩设至叶片的送风侧,且使得H3与H1的比值合理区间,如此,使得在风轮的迎风端,气流流入集风圈时,风压增大,而在风轮的送风端,气流能顺利流出,不会逆流或泄露,保证集风圈既起到增大风道静压的作用,又能够合理引导气流,使气流不会侧漏,从而增大风道系统的送风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机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机内部剖视图;图4为图3中轴流风轮组件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轴流风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集风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风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应用到同一机型的空调器上时,本技术改进后的轴流风轮组件中集风圈与风轮在不同位置关系下的比值-风量关系曲线。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器211第一端101壳体2110迎风侧102轴流风道212第二端200轴流风轮组件2120送风侧20风轮22轮毂21叶片30集风圈300冷凝器31内壁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异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轴流风轮组件200,请结合参考图3至图7,轴流风轮组件200包括风轮20和集风圈30,风轮20包括叶片21,叶片21绕风轮20轴旋转,风轮20轴沿送风方向延伸,叶片21具有迎风侧2110和背风侧,叶片21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叶片21在迎风侧2110具有背离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211,叶片21在背风侧具有向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212,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集风圈30与风轮20同轴设置,且套设于叶片21的外周。叶片21的第二端212在送风方向上突出于集风圈30的高度为H3,H3与H1之间的比值比值在0.3至0.5以内。当气流流经轴流风轮组件200时,气流从叶片21的迎风侧2110流入集风圈30,并且由于集风圈30的作用,静压增大,提升了风道的送风效率。若集风圈30仅罩设在叶片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流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轮,包括叶片,所述叶片绕风轮轴旋转,所述风轮轴沿送风方向延伸,所述叶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叶片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所述叶片在所述迎风侧具有背离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所述叶片在所述背风侧具有向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n集风圈,所述集风圈与所述风轮同轴设置,且套设于所述叶片的外周,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突出于所述集风圈,且所述第二端凸设于所述集风圈的高度为H3;/n其中,H3与H1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3,小于等于0.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流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轮,包括叶片,所述叶片绕风轮轴旋转,所述风轮轴沿送风方向延伸,所述叶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叶片在送风方向上呈凹凸设置,所述叶片在所述迎风侧具有背离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一端,所述叶片在所述背风侧具有向所述送风方向伸出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送风方向上的间距为H1;
集风圈,所述集风圈与所述风轮同轴设置,且套设于所述叶片的外周,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突出于所述集风圈,且所述第二端凸设于所述集风圈的高度为H3;
其中,H3与H1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3,小于等于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圈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的高度为H2,H2与H1的比值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包括轮毂,所述叶片设于所述轮毂的外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愉太蔡序杰马列周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