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1175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包括竖向壳体结构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内侧为竖向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内设置有能上下活动的活动负压壳体,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四个侧壳壁.与内壳体内壁滑动配合;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四个侧壳壁.与内壳体内壁滑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活动负压壳体能上下位移,使活性炭填充腔中的任意高度处都会呈周期性的产生强烈的负压环境,其综合效果是提高了活性炭填充腔内的总体挥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节油领域。
技术介绍
活性炭在常压状态下能吸附汽油蒸汽,当活性炭在负压环境下,活性炭所吸附的汽油会重新挥发出来,利用这一特点,在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的供油系统中都安装了用于吸附油箱中产生的汽油蒸汽的碳罐结构,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利用发动机进气歧管产生的负压将碳罐内吸附的汽油重新挥发出来,进而使挥发出来的汽油蒸汽随空气一同通过进气歧管导入发动机的燃烧室中燃烧,这样能减少汽油蒸汽排出外界,进而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由于负压强度越大,其活性炭内的汽油挥发的越彻底,现有碳罐结构的负压接气端往往是固定的,进而在碳罐中,由于气体的负压传递具有沿程损耗的特点,离负压口越近的活性炭附近产生的负压强度越大,离负压口越远的活性炭附近产生的负压强度越小,进而使碳罐内的负压环境不均匀,由于碳罐内的负压口是固定的,进而造成碳罐内只有在负压口局部区域产生最理想的负压环境,造成碳罐的挥发量不能达到更理想的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活性炭利用效率的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包括竖向壳体结构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内侧为竖向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内设置有能上下活动的活动负压壳体,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四个侧壳壁.与内壳体内壁滑动配合;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传动杆,所述活动负压壳体内的活动负压腔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与传动杆同轴心的盘状螺纹座;所述传动杆的外壁设置有传动外螺纹,所述螺纹座的轴线处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螺纹孔,所述传动杆穿过螺纹孔并且与螺纹孔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杆的旋转能带动所述螺纹座上下位移。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传动杆驱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座的上下侧分别通过若干上支撑杆和若干下支撑杆分别与活动负压壳体的顶壳壁.和底壳壁.固定支撑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的四周外侧设置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活性炭填充腔;所述内壳体的四侧壁上均布有若干第二导气孔,所述活动负压壳体的四个侧壳壁.上均布镂空设置有若干第三导气孔,活动负压壳体在上下滑动的过程中,各第三导气孔能逐次对齐各所述第二导气孔,所述活动负压腔内的负压能通过第三导气孔和第二导气孔传递到活性炭填充腔中。进一步的,还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内负压能通过气体连通结构传递到所述活动负压腔内,进而使活动负压腔内产生与发动机进气歧管内一致的负压。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填充腔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各所述活性炭颗粒的尺寸均大于第一导气孔和第二导气孔的孔径尺寸;所述外壳体为竖向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且所述外壳体的俯视轮廓为正方形;所述内壳体也为竖向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且内壳体的俯视轮廓也为正方形;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的俯视轮廓为正方形。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活动负压壳体能上下位移,使活性炭填充腔中的任意高度处都会呈周期性的产生强烈的负压环境,其综合效果是提高了活性炭填充腔内的总体挥发率;与此同时若干呼吸孔将外部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补充到活性炭填充腔中,并最终随燃油蒸汽通过蒸汽回收管吸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一同进入发动机燃烧室,从而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附图说明附图1为该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该装置的立体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2的标记9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2的中部高度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附图2的标记8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6为活动负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6的剖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7所示的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包括竖向壳体结构的内壳体18,所述内壳体18的内侧为竖向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内设置有能上下活动的活动负压壳体1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13;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四个侧壳壁12.3与内壳体18内壁滑动配合;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传动杆2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内的活动负压腔13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与传动杆22同轴心的盘状螺纹座34;所述传动杆22的外壁设置有传动外螺纹,所述螺纹座34的轴线处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螺纹孔36,所述传动杆22穿过螺纹孔36并且与螺纹孔36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杆22的旋转能带动所述螺纹座34上下位移。还包括驱动电机200,所述驱动电机200与所述传动杆22驱动连接;驱动电机200能带动传动杆22正反转;所述螺纹座34的上下侧分别通过若干上支撑杆37和若干下支撑杆38分别与负压壳体12的顶壳壁12.1和底壳壁12.2固定支撑连接。所述内壳体18的四周外侧设置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与内壳体18之间形成活性炭填充腔17;所述内壳体18的四侧壁上均布有若干第二导气孔24,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四个侧壳壁12.3上均布镂空设置有若干第三导气孔35,活动负压壳体12在上下滑动的过程中,各第三导气孔35能逐次对齐各所述第二导气孔24,所述活动负压腔13内的负压能通过第三导气孔35和第二导气孔24传递到活性炭填充腔17中。还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内负压能通过气体连通结构传递到所述活动负压腔13内,进而使活动负压腔13内产生与发动机进气歧管内一致的负压。所述活性炭填充腔17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各所述活性炭颗粒的尺寸均大于所述第一导气孔27和第二导气孔24的孔径尺寸;所述外壳体1为竖向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且所述外壳体1的俯视轮廓为正方形;所述内壳体18也为竖向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且内壳体18的俯视轮廓也为正方形;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俯视轮廓为正方形。本实施例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顶端为上壁15,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底端下壁14;本实施例的气体连通结构包括上壁15的上侧一体化设置的竖向的上筒体29,所述下壁14的下侧一体化设置有竖向的下筒体30;所述上筒体29内为竖向的上风道21,所述下筒体30内为竖向的下风道33,所述负压壳体12与上壁15之间连接有竖向的上波纹伸缩管11,所述上波纹伸缩管11的内部为竖向的上负压传递通道25,所述上负压传递通道25的上端连通所述上风道21的下端;本实施例的气体连通结构还包括负压壳体12与下壁14之间连接的竖向的下波纹伸缩管10,所述下波纹伸缩管10的内部为竖向的下负压传递通道26,所述下负压传递通道26的上端连通所述活动负压腔13,所述下负压传递通道26的下端连通所述下风道33的上端;还包括第一负压管3和第二负压管7,所述第一负压管3和第二负压管7的进气端分别连通上风道21的上端和下风道33的下端;第一负压管3和第二负压管7的出气端分别旁通连通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传动杆22的上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壳体结构的内壳体(18),所述内壳体(18)的内侧为竖向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内设置有能上下活动的活动负压壳体(1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13);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四个侧壳壁(12.3)与内壳体(18)内壁滑动配合;/n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传动杆(2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内的活动负压腔(13)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与传动杆(22)同轴心的盘状螺纹座(34);所述传动杆(22)的外壁设置有传动外螺纹,所述螺纹座(34)的轴线处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螺纹孔(36),所述传动杆(22)穿过螺纹孔(36)并且与螺纹孔(36)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杆(22)的旋转能带动所述螺纹座(34)上下位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壳体结构的内壳体(18),所述内壳体(18)的内侧为竖向的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内设置有能上下活动的活动负压壳体(1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内部为活动负压腔(13);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的四个侧壳壁(12.3)与内壳体(18)内壁滑动配合;
所述负压壳体活动通道(16)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传动杆(22),所述活动负压壳体(12)内的活动负压腔(13)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与传动杆(22)同轴心的盘状螺纹座(34);所述传动杆(22)的外壁设置有传动外螺纹,所述螺纹座(34)的轴线处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螺纹孔(36),所述传动杆(22)穿过螺纹孔(36)并且与螺纹孔(36)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杆(22)的旋转能带动所述螺纹座(34)上下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机(200),所述驱动电机(200)与所述传动杆(22)驱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汽油蒸汽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座(34)的上下侧分别通过若干上支撑杆(37)和若干下支撑杆(38)分别与活动负压壳体(12)的顶壳壁(12.1)和底壳壁(12.2)固定支撑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鹏吴坡郭丹丹蔡欢周威邱国锋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