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上牙床板和下牙床板,所述上牙床板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下牙床板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伸缩杆,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上下连通的条形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夹持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活动端位于条形通孔的正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对患者口腔的支撑间距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舒适性,还能对介入治疗的气管镜进行固定,便于工作人员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更深入的检测与观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现有技术中,气管镜一般通过口腔插入患者气管内,因此需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支撑,但现有的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利用弹簧对牙床进行支撑时,支撑间距调节不便,容易因弹簧反作用力过大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同时现有的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不能对气管镜进行夹持,不方便工作人员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进行深入的检测与观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设备不便于对患者口腔支撑距离进行调节且不便于工作人员深入地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进行检测与观察的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不仅能对患者口腔的支撑间距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舒适性,还能对介入治疗的气管镜进行固定,便于工作人员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更深入的检测与观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上牙床板和下牙床板,所述上牙床板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下牙床板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伸缩杆,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上下连通的条形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夹持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活动端位于条形通孔的正上方。优选地,所述上牙床板的上端和下牙床板的下端均设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的设置,提高了患者对上牙床板和下牙床板咬合的舒适度。优选地,所述上牙床板和下牙床板均为耐磨性良好的复合树脂材料,所述复合树脂材料的设置,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板上端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转动贯穿有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左端的转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偏心圆盘,所述偏心圆盘的下端位于条形通孔的正上方,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上滑动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左端螺纹贯穿第一支撑板设置,所述调节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患者口腔支撑距离的调节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板上端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一弧形夹,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端竖直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贯穿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上端转动贯穿滑槽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螺栓的上端转动连接于滑槽的顶部上,所述第二螺栓螺纹贯穿滑块设置,所述滑块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夹,所述第二弧形夹位于第一弧形夹的正上方,所述夹持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气管镜的夹持作用,便于工作人员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更深入的检测与观察。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夹和第二弧形夹的相对内壁上均设有磨砂层,所述磨砂层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弧形夹和第二弧形夹对气管镜的稳固性。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设置上牙床板、下牙床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伸缩杆、条形通孔、调节机构、夹持机构和第一支撑板等,实现了对患者口腔支撑距离的调节作用,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将患者的口腔支撑距离调节到大致合适位置,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时的舒适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上牙床板、下牙床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伸缩杆、条形通孔、调节机构、夹持机构和第一支撑板等,实现了对气管镜的夹持作用,便于工作人员更深入地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进行观察与检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的正面透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的局部侧面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的局部侧面透视图。图中:1上牙床板、2下牙床板、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伸缩杆、6条形通孔、7调节机构、8夹持机构、9第一支撑板、10转轴、11偏心圆盘、12驱动盘、13第一螺栓、14第二支撑板、15第一弧形夹、16滑槽、17滑块、18第二螺栓、19连接杆、20第二弧形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上牙床板1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3,下牙床板2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伸缩杆5,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上下连通的条形通孔6,第二连接板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7,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夹持机构8,调节机构7的活动端位于条形通孔6的正上方。上牙床板1的上端和下牙床板2的下端均设有橡胶层,橡胶层的设置,提高了患者对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咬合的舒适度,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均为耐磨性良好的复合树脂材料,复合树脂材料的设置,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调节机构7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上端的第一支撑板9,第一支撑板9上转动贯穿有转轴10,位于第一支撑板9左端的转轴10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偏心圆盘11,偏心圆盘11的下端位于条形通孔6的正上方,转轴10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12,驱动盘12上滑动贯穿有第一螺栓13,第一螺栓13的左端螺纹贯穿第一支撑板9设置,调节机构7的设置,实现了对患者口腔支撑距离的调节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夹持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上端的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一弧形夹15,第二支撑板14的左端竖直设有滑槽16,滑槽16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17,第二连接板4上转动贯穿有第二螺栓18,第二螺栓18的上端转动贯穿滑槽16的底部设置,第二螺栓18的上端转动连接于滑槽16的顶部上,第二螺栓18螺纹贯穿滑块17设置,滑块17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夹20,第二弧形夹20位于第一弧形夹15的正上方,夹持机构8的设置,实现了对气管镜的夹持作用,便于工作人员对患者气管内病灶部分更深入的检测与观察,第一弧形夹15和第二弧形夹20的相对内壁上均设有磨砂层,磨砂层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弧形夹15和第二弧形夹20对气管镜的稳固性,需要说明的是,上牙床板1的上端和下牙床板2的下端均设有齿槽(图中未示出),橡胶层设置于齿槽内,齿槽的设置,更便于患者进行咬合,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盘12设有通孔,第一支撑板9上设有与第一螺栓13相匹配的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呈通孔圆周运动时的轨迹排列,便于驱动盘12旋转到合适位置时,在通孔内的第一螺栓13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床板(1)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3),所述下牙床板(2)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伸缩杆(5),所述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上下连通的条形通孔(6),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7),所述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夹持机构(8),所述调节机构(7)的活动端位于条形通孔(6)的正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床板(1)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3),所述下牙床板(2)的右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伸缩杆(5),所述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上下连通的条形通孔(6),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7),所述第二连接板(4)上设有夹持机构(8),所述调节机构(7)的活动端位于条形通孔(6)的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床板(1)的上端和下牙床板(2)的下端均设有橡胶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床板(1)和下牙床板(2)均为耐磨性复合树脂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上端的第一支撑板(9),所述第一支撑板(9)上转动贯穿有转轴(1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9)左端的转轴(10)上同轴固定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理萍,李果,
申请(专利权)人:西充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