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以及烹饪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8428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以及烹饪锅,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解决了掂炒时菜肴溅出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锅身,包括:锅身主体、锅沿,所述锅身主体包括环形的锅侧壁、连接在所述锅侧壁的外表面的把手连接部,所述锅侧壁自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所述锅沿与所述锅侧壁的顶端连接,且所述锅沿至少设置在所述锅侧壁的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的一侧,其中,所述锅沿相对于所述锅侧壁向内折,所述锅沿为锥体的锥面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锅身以及烹饪锅具有以下优点:内折式锅沿设计可使在烹饪掂炒的过程中菜肴不会飞溅到锅外部;可一定程度上防止油星四溅污染墙面和灶台;内折式锅沿设计更适合练习颠勺的新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以及烹饪锅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锅。
技术介绍
传统的炒锅呈自下向上逐渐外扩的形状,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这样就容易导致掂炒的过程中菜肴容易飞溅到锅外部,导致食材浪费、污染灶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锅身以及包含该锅身的烹饪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掂炒过程中菜肴容易飞溅出锅外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包括:锅身主体、锅沿,所述锅身主体包括环形的锅侧壁、连接在所述锅侧壁的外表面的把手连接部,所述锅侧壁自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所述锅沿与所述锅侧壁的顶端连接,且所述锅沿至少设置在所述锅侧壁的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的一侧,其中,所述锅沿相对于所述锅侧壁向内折,所述锅沿为锥体的锥面的一部分。由此,通过将锅沿设置成相对于锅侧壁向内倾斜的形式,以使锅沿能够阻挡位于其下方的、可能飞溅出的菜肴;更进一步地,通过将锅沿设置为锥面的一部分,相较于弦月形的锅沿,该锅沿与锅侧壁的过渡处形成一个显著的夹角,这样掂炒过程中沿侧壁上滑的菜肴在经过该过渡处时能够被减速、被阻滞,进而避免了菜肴被溅出,具有更好的防止菜肴溅出的效果。此外,相对于弦月形的锅沿,锥形的锅沿在炒菜完毕后也更方便菜肴快速倒出,避免菜肴在锅口滞留、堆积。可选地,所述锅沿的外壁与所述锅侧壁的延伸面的夹角为所述锅沿(20的内折角,所述内折角为30度-70度。可选地,所述内折角为45度-55度。可选地,所述锅沿为圆环形或者未闭合的环形;所述锅沿为未闭合的环形时,所述锅沿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所在的纵向中心面对称,且所述锅沿的两端落在所述锅侧壁的边沿上且靠近于所述把手连接部。可选地,自远离所述把手连接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把手连接部的一端,所述锅沿的高度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锅沿的最大高度为3-7mm。可选地,所述锅沿与所述锅身主体一体成型。可选地,所述锅沿的顶部设有向外且向上倾斜的外翻边。可选地,所述锅身为平底锅,所述锅身主体还包括圆形的锅底壁,所述锅侧壁连接于所述锅底壁的外沿;所述锅底壁的外表面具有凹陷纹路,所述凹陷纹路包括:多个自中心向外延伸的径向纹路、呈环形或者多边形的周向纹路,多个所述径向纹路穿过或者延伸至所述周向纹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包括:所述的锅身;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折式锅身的把手连接部的锅把手。本技术实施例的锅身以及烹饪锅具有以下优点:1)内折式锅沿设计可使在烹饪掂炒的过程中菜肴不会飞溅到锅外部。2)可一定程度上防止油星四溅污染墙面和灶台。3)内折式锅沿设计更适合练习颠勺的新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身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左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右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仰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俯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锅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锅身100,锅把手200,烹饪锅300,锅身主体10,锅侧壁11,锅侧壁的顶沿111,把手连接部12,锅底壁13,凹陷纹路14,径向纹路141,周向纹路142,锅沿20,外翻边21,内折角α,所述把手连接部所在的纵向中心面b,方向C,锅沿的最大高度h。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专利公开号为CN104545421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弦月形料理锅,“包括锅体,所述的锅体包括锅底和锅壁,所述的锅壁围绕锅底弧形向上延伸,当开口延伸至垂直于水平基准面时,所述锅壁的一侧面停止延伸、而与其相对应的另一侧面带动相邻的左右两侧面继续向上且向内侧弧形延伸,并使锅壁在水平状态下呈一侧锅边较低、与其相对应的另一侧锅边较高、而相邻的左右两侧锅边分别由较高位置逐渐向较低位置倾斜的弦月形结构,且锅壁在开口处的三侧面分别向内翻卷。能有效阻挡食材以及食用油从锅口溢出,保证厨房工作台面干净而易清洗,同时较低一侧面能方便锅铲在锅内翻炒;观瞻效果好,确保锅底受热均匀;把手连接柱与锅壁的连接不会产生松动或损坏等状况,提高了使用寿命。”虽然上述料理锅解决了烹饪时食材从锅口溢出的技术问题,但是改善效果较差,仍会存在食材沿光滑的锅内壁被甩出的可能。本申请人经深入研究,对锅沿的形状做了改进,以期获得更好的防止菜肴飞溅的效果。下面参照图1至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100以及具有该锅身100的烹饪锅300,如图1所示,锅身100包括:锅身主体10、锅沿20。锅身主体10包括环形的锅侧壁11、连接在锅侧壁11的外表面的把手连接部12,锅侧壁11自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锅沿20与锅侧壁11的顶端连接,且锅沿20至少设置在锅侧壁11的相对于把手连接部12的一侧。把手连接部12可以是用于安装把手的筒状的接头,也可以仅仅指人为定义的一个在与锅把手200组装时的锅身100上的一个安装位置。其中,如图2-图4所示,锅沿20相对于锅侧壁11向内折,锅沿20为锥体的锥面的一部分(参见图3和图4)。需要说明的是,锅沿20为锥面的一部分是指锅沿20自下向上呈逐渐收缩状,锅沿20的俯视效果可以是环形,也可以是近似U形(也就是说内折的部分可以仅仅分布在部分边沿上,并未完全分布在整个锅侧壁11上)。由此,通过将锅沿20设置成相对于锅侧壁11向内倾斜的形式,以使锅沿20能够阻挡位于其下方的、可能飞溅出的菜肴;更进一步地,通过将锅沿20设置为锥面的一部分,相较于弦月形的锅沿20,该锅沿20与锅侧壁11的过渡处形成一个显著的夹角,这样掂炒过程中沿侧壁上滑的菜肴在经过该过渡处时能够被减速、被阻滞,进而避免了菜肴被溅出,具有更好的防止菜肴溅出的效果。此外,相对于弦月形的锅沿20,锥形的锅沿20在炒菜完毕后也更方便菜肴快速倒出,避免菜肴在锅口滞留、堆积。换言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其特征在于,包括:/n锅身主体(10),所述锅身主体(10)包括环形的锅侧壁(11)、连接在所述锅侧壁(11)的外表面的把手连接部(12),所述锅侧壁(11)自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以及/n锅沿(20),所述锅沿(20)与所述锅侧壁(11)的顶端连接,且所述锅沿(20)至少设置在所述锅侧壁(11)的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12)的一侧,其中,所述锅沿(20)相对于所述锅侧壁(11)向内折,所述锅沿(20)为锥体的锥面的一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身主体(10),所述锅身主体(10)包括环形的锅侧壁(11)、连接在所述锅侧壁(11)的外表面的把手连接部(12),所述锅侧壁(11)自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以及
锅沿(20),所述锅沿(20)与所述锅侧壁(11)的顶端连接,且所述锅沿(20)至少设置在所述锅侧壁(11)的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12)的一侧,其中,所述锅沿(20)相对于所述锅侧壁(11)向内折,所述锅沿(20)为锥体的锥面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沿(20)的外壁与所述锅侧壁(11)的延伸面的夹角为所述锅沿(20)的内折角α,所述内折角α为30度-7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角α为45度-5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沿(20)为圆环形或者未闭合的环形;所述锅沿(20)为未闭合的环形时,所述锅沿(20)相对于所述把手连接部(12)所在的纵向中心面b对称,且所述锅沿(20)的两端落在所述锅侧壁(11)的边沿上且靠近于所述把手连接部(12)。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旭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浩泱明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