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874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6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电源端子,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对接面与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外套筒与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外套筒内,且所述对接部与外套筒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一个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环形腔,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对接部设有自所述端子槽向所述环形腔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底壁设有自所述环形腔向外贯穿的第二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第一排水孔,方便端子槽内积水排入环形腔,第二排水孔则方便环形腔内积水向外排出,防止连接器内部积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第CN207925721U号揭示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柱状的承载部及位于承载部外侧的环形收容槽,所述承载部具有对接面,所述承载部设置有纵长的电源端子槽及针孔状的信号端子槽;所述信号端子槽位于所述电源端子槽的两侧,所述端子包括位于电源端子槽内的电源端子及位于信号端子槽内的信号端子。所述电源连接器结构简单、电性性能较佳,但是该连接器内部易积水。因此,希望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从而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电源端子,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对接面与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外套筒与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外套筒内,且所述对接部与外套筒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一个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环形腔,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对接部设有自所述端子槽向所述环形腔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底壁设有自所述环形腔向外贯穿的第二排水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第一排水孔,方便端子槽内积水排入环形腔,第二排水孔则方便环形腔内积水向外排出,防止连接器内部积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正视图。>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电源端子切割部分后的立体图。图7是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沿虚线A-A方向的剖视图。【元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端子2本体1电源端子2P对接面101信号端子2S环形腔102接触臂21收容腔103固定部22对接部11焊接部23圆形部111后盖3凸出部112凸块31竖直边1120倾斜面301外套筒12电连接器200底壁13线缆4第二排水孔130间隙401端子槽14、15收容腔402第一排水孔140后盖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以传输电源及信号,其包括本体1及安装在本体的端子2,本体1为绝缘材料,端子2为导电金属。参图1至图2所示,本体1包括对接面101、与对接面101相对的底壁13、以及自所述底壁102延伸的外套筒12与对接部11,对接部位于所述外套筒内,且对接部与外套筒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一个贯穿对接面101的环形腔102。端子2包括信号端子2S以及电源端子2P,电源端子尺寸面积大于信号端子。参图3至图6所示,对接部11设有收容电源端子2P的纵长端子槽14,以及收容信号端子2S的针孔状端子槽15。针孔状端子槽15呈对称性排列于纵长端子槽14的两侧。具体包括三个呈工字型排列的纵长端子槽14以及八个排列在纵长端子槽两侧的针孔状端子槽15。电源端子分为正极和负极,分别占用两个所述纵长端子槽14,还有一个纵长端子槽14收容附加电源端子。正极电源端子尺寸较大,传输大电流,故正极电源端子对防水效果要求较高。本实施例中,收容正极电源端子的纵长端子槽14设有朝向环形腔102贯穿的第一排水孔140,底壁13设有自环形腔102向外贯穿的第二排水孔130。端子槽14内的积水可通过第一排水孔140流入环形腔102,再通过第二排水孔130排出,如此可防止端子槽14内产生积水,避免正极电源端子2P短路。本技术不限制仅在正极端子槽处设置第一排水孔140,负极电源端子以及附加电源端子对应的端子槽处均可根据需求设置排水孔140。具体的,参图3至图6,第一排水孔140位于端子槽14临近底壁13处(参图6),第二排水孔130向后贯穿而连通环形腔102与外界。自垂直于所述对接面101的方向看,对接部11由圆形部111与凸出部112构成,凸出部具有相对的两个竖直边1120,端子槽14设于凸出部112且位于两个竖直边1120之间,两个竖直边分别设有上述第一排水孔140。凸出部12具有防呆作用,有利于与对接连接器进行准确的对接,同时凸出部12内的正极电源端子2P传输大电流,其传输电流值至少为二十安培。上述电源端子2P包括一对接触臂21、连接一对接触臂的固定部22以及自固定部继续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3。所述固定部通过两侧的倒刺卡持在端子槽14内,第一排水孔140位于对应所述固定部22处。所述本体1在底壁13的后方设置线缆收容腔103,所述第二排水孔130独立于线缆收容腔103设置,防止积水进入线缆收容腔,导致端子2短路。所述底壁13沿环形方向均匀设置了四个第二排水孔130,且其中一个第二排水孔130正对于所述凸出部14的中间处。所述第一排水孔140与第二排水孔130沿环形方向彼此错位,使得两者彼此独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安装在收容腔103的后盖3,后盖延伸入第一排水孔140的面为倾斜面301,倾斜面为内高外低,以便积水流向环形腔。后盖对应所述电源端子2P的端子槽14处形成为向前突出的凸块31,且凸块31设有圆形通孔以收容线缆,电源端子2P的焊接部固定在凸块31旁。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与端子2相连的线缆(未图示),该实施例中线缆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出线。参图7至图8所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揭示了电连接器200不同的线缆出线方式,该实施例中线缆4垂直于对接方向出线,且线缆4与后盖5之间留有空隙401,当胶水填充后盖以及线缆收容腔402时,可进一步填充入该间隙401,使得胶水充分包裹线缆。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电源端子,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对接面与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外套筒与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外套筒内,且所述对接部与外套筒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一个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环形腔,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端子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有自所述端子槽向所述环形腔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底壁设有自所述环形腔向外贯穿的第二排水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电源端子,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对接面与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延伸的外套筒与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外套筒内,且所述对接部与外套筒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一个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环形腔,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端子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有自所述端子槽向所述环形腔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底壁设有自所述环形腔向外贯穿的第二排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所述端子槽临近底壁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孔向后贯穿而连通所述环形腔与外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垂直于所述对接面的方向看,所述对接部由圆形部与凸出部构成,所述凸出部具有相对的两个竖直边,所述端子槽设于凸出部且位于两个所述竖直边之间,所述两个竖直边分别设有上述第一排水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底壁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峻尹婷婷彭彬朱建矿袁舜英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