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其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门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7093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01
一种公交车、其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门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于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框边缘的第一电磁部件,以及设置于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中接近所述门框边缘的型材表面的第二电磁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部件能够与第一电磁部件电磁耦合以锁定所述门框。由于两个电磁部件之间通过磁场相互锁定,而不需要机械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其连接端为一个平面而不是需要调节为尺寸、位置相互匹配的通孔或插销等机械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门板、门轴错开或变形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对门的锁止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车辆门板不易松脱移动,更为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交车、其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门锁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附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公交车、其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门锁。
技术介绍
现有机动车,尤其是公交车或大巴,其为保障驾驶人员的安全,会在驾驶区与乘客区域之间设置防护隔离装置。但是,现有的防护隔离装置设计不合理。尤其其门锁部件,通常采用插销锁舌等机械结构。但是由于车辆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板通常采用玻璃或金属结构,其自重较大,容易造成转轴变形,插销等机械结构往往在门板转轴变形之后无法与插接部对齐。这种情况下,由于机械结构的变形将导致门板无法被关起锁定,门板容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车厢震动而打开,对驾驶人员和乘客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公交车、其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门锁,其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门锁,用于公交车中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所述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包括门和门框,其包括:第一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框上;第二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上;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第二电磁部件之间能产生吸力和失去吸力。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所述门框边缘和/或所述型材表面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深度达到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部件的厚度;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部件分别嵌入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固定槽的底部贴合固定;所述第一电磁部件与所述第二电磁部件的端部的磁场相互吸引。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第二电磁部件包括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在被触发的状态下能够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第一电磁部件与第二电磁部件耦合。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部件或第二电磁部件还包括有磁体,所述磁体由所述电磁线圈的磁场吸引。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所述电磁线圈以及所述磁体均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内部。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还包括应急开关,所述应急开关设置在所述门框边缘或型材表面,与所述第一电磁部件或第二电磁部件电连接,用于在其保持被触发状态到达设定时长后,触发所述第一电磁部件或第二电磁部件解除耦合。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还包括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所述应急开关电连接,在所述应急开关被触发时报警。可选的,上述门锁,其中,所述报警装置包括发光元件、发声元件及其组合,其与所述应急开关电连接,在所述应急开关被触发时发出光亮或发出声音。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门锁。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公交车,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中的门框边缘设置有第一电磁部件,同时在接近该门框边缘的型材表面设置有第二电磁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部件能够与第一电磁部件电磁耦合以锁定所述门框。由于本技术通过两个电磁部件之间的磁场相互锁定,而不需要机械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本技术能够将门的连接锁定端为一个平面而不是需要调节为尺寸、位置相互匹配的通孔或插销等机械结构。因此,本技术在门板、门轴错开或变形、通孔或插销等机械结构相互错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对门的锁止作用。本技术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及车辆门板不易松脱移动,更为安全。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有应急开关,用于在需要的时候解除对门的锁定。为避免误操作所述应急开关还连接有延时器其仅能够在保持被触发状态到达设定时长后触发所述第一电磁部件或第二电磁部件解除耦合以开启所述门框。同时,为提示对上述应急开关的触发动作,避免误操作,还进一步将其与报警装置连接。所述的报警装置能够在应急开关被触发而未到达设定时长的期间提供声音或亮光提示。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种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种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中电磁锁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电磁锁与门之间位置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电磁锁与门之间位置关系的另一种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电路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表示后围;2表示侧边围;3表示门;32表示电磁锁;33表示狗牙限位组件;35表示照明地灯;36表示应急开关;37表示延时器;38表示扬声器;4表示L型底部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本技术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本技术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本身而言,指向驾驶区域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坐在驾驶区域面向车辆的前进方向时,使用者的左边即为左,使用者的右边即为右,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前、后”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坐在驾驶区域面向车辆的前进方向时,使用者的前边即为前,使用者的后边即为后,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正对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时,由车辆底部指向车顶的方向即为上,反之即为下,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包括从后向前顺次连接以包围在驾驶区域周围的:后围1、侧边围2和门3。后围1、侧边围2和门3的垂直边缘分别连接有不同的型材作为边框以实现部件之间的连接和固定。后围1、侧边围2和/或门3的底部连接有L型底部支架4,L型底部支架的一边可连接上述各种垂直设置的型材的下部,其另一边连接在驾驶区域内的驾驶位平台上表面,用于固定所述的后围1、侧边围2和门3的边框型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锁,用于公交车中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所述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包括门和门框,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框上;/n第二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上;/n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第二电磁部件之间能产生吸力和失去吸力。/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7 CN 20191044518791.一种门锁,用于公交车中的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所述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包括门和门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框上;
第二电磁部件,其安装在驾驶区防护隔离装置的门上;
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第二电磁部件之间能产生吸力和失去吸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边缘和/或型材表面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深度达到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部件的厚度;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部件分别嵌入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固定槽的底部贴合固定;所述第一电磁部件与所述第二电磁部件的端部的磁场相互吸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部件和/或第二电磁部件包括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在被触发的状态下能够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第一电磁部件与第二电磁部件耦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振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英马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丹阳益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