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6798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分为强溶气区、混凝反应区、固液分离增氧区和污泥脱水区。通过该设备实现了对河道水体的净化,该设备功能强大集悬浮物去除、除磷、增氧、污泥干化4大功能于一体,具有处理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便于转移的特点,为河道水体净化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
技术介绍
许多河道由于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大于自净能力,污染物累计,污染较轻的河道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变成易爆发蓝藻河道,污染严重的河道变成黑臭河道,地表水环境破坏影响了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因此对已污染河道必须进行治理。河道治理分为外源控制和内源治理两个步骤,外源控制已截污防止污染物进入河道为主,内源治理以对河道现有污染水体修复为主。河道水体体量较大,如采用传统市政生物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较大,且建设费用较高,可行性不高。因此,河道治理需结合河道水量大、污染物含量低等特点,提出适宜于河道治理的工艺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分为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所述强溶气区中设有控制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的总电控制柜(5),还设有溶气罐(6)、与溶气罐(6)连接的溶气水泵(7)、与溶气罐(6)连接的空压机(8);所述混凝反应区(2)分为通过过水孔(12)依次连通的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所述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中均设有搅拌装置(13);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进水管(14)连通;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固液分离增氧区(3)连通;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穿孔布水器(15)和微纳米释放器(16),所述微纳米释放器(16)与饱和溶气管线(17)连接,所述饱和溶气管线(17)与溶气罐(6)连接;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顶部设有将污泥刮入固液分离增氧区(3)内部储泥斗(18)的刮泥行车(19);所述储泥斗(18)中设有将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区(4)的排泥泵(20),所述储泥斗(18)底部设有排渣管(21);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清水管线(22),所述清水管线(22)与溶气水泵(7)连接;所述污泥脱水区(4)分为调理搅拌区(23)、上清液储存区(24)和叠螺脱水机(25),所述调理搅拌区(23)与排泥泵(20)连通,所述调理搅拌区(23)通过过水孔(12)与上清液储存区(24)连通,所述上清液储存区(24)设有出水口,所述调理搅拌区(23)设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与叠螺脱水机(25)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级反应区(9)和第二级反应区(10)通过设置于两个反应区底部的过水孔(12)连通,所述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通过设置于两个反应区顶部的过水孔(12)连通。优选地,所述搅拌装置(13)分为快速搅拌装置和慢速搅拌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三级反应区(11)底部,所述清水管线(22)下部,所述污泥脱水区(4)底部均设有放空管(26)。优选地,所述穿孔布水器(15)与混凝反应区(2)出水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微纳米释放器(16)所在的区域设有挡板(27)。优选地,所述叠螺脱水机(25)配置有清洗泵(28)。下面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设备整体采用碳钢材质,内外做防腐处理。设备主体由强溶气区、混凝反应区、固液分离增氧区、污泥脱水区四部分组成。强溶气区强溶气区主要是对回流清水进行溶气,为后续河道水体增氧提供氧气和为悬浮物去除提供承托和吸附气泡。强溶氧区配置设备有一台溶气水泵、一个溶气罐、一台空压机、一个总电控柜。混凝反应区设备进水口位于混凝反应区,河水进入混凝反应区后加药搅拌进行混凝反应(加药设备另配)。混凝反应区分为三级,前两级投加PAC进行快速搅拌,最后一级投加PAM进行慢速搅拌。混凝反应区配置有两台快速顶置式搅拌装置和一台慢速顶置式搅拌装置。混凝反应区采用过水孔方式连接,过水孔高低交错。进水孔在高出,第一级反应区与第二级反应区过水孔在底部,第二级反应区和第三级反应区过水孔在顶部,第三级反应区和固液分离增氧区连通孔在底部。第三级反应区底部设置有一个DN80-DN150的放空管。固液分离增氧区固液分离增氧区是整台设备中最大区块,主要进行悬浮物的浮选去除和河道水体增氧。固液分离增氧区含有的设备有微纳米释放器、穿孔布水器、刮泥行车、储泥斗。强溶气区溶气罐出水管通过分水管线,将溶气饱和的清水通过微纳米释放器释放出来。微纳米释放器个数根据设备处理水量确定,最少设置3个,在穿孔布水管顶部呈水平排列,微纳米释放器连接溶气饱和水管线顶部水平位置设置法兰连接闸阀,方便释放器维护检修。微纳米释放器所在区域设置有1块从底至上距设备顶部约1.2m的挡板,形成一个半封闭区域,以便混凝反应出水通过穿孔布水管布水后和微纳米释放器释放的溶气饱和水接触。挡板上部0.2m为折线型,与挡板下部呈100°-120°夹角。该半封闭区域底部设置有一个DN80-DN150的放空管。固液分离增氧区顶部右上角设置的刮泥行车采用电机驱动链条,链条上设置2个刮泥板。刮泥行车右下部设置有一个储泥斗,储存刮泥行车刮过来的泥。储泥斗底部设置有一个DN125-DN150的排渣管。储泥斗中设置有一台排泥泵,将储泥斗中的泥输送至污泥脱水区。储泥斗外侧下面(即,固液分离增氧区底部)设置有一条清水管线,该管线与强溶气区中的溶气水泵相连。清水管线下部设置有一个DN80-DN150的放空管。污泥脱水区污泥脱水区分为调理搅拌区、上清液储存区、叠螺脱水区三部分组成。固液分离增氧区的排泥泵,将泥排至污泥脱水区的调理搅拌区,加药调节污泥脱水性能。调理搅拌区上层清液通过过水孔进入上清液储存区,中下层污泥自流进入叠螺脱水区进行污泥脱水。叠螺脱水机采用三角支架支撑设置在调理搅拌区和上清液储存区旁边。叠螺脱水区的叠螺脱水机配置有一台清洗泵,该泵从上清液储存区取水对叠螺脱水机进行清洗。上清液储存区设置有一个出水口。本设备为混凝反应区和污泥脱水区设备装置及固液分离增氧区刮泥行车等装置可通过电气控制柜上开关,一键式启停,使该设备只为河道进行高效增氧。本设备可通过汽车运输,转移使用。或直接安装在船上,河面上航行使用,提高应用效率和应用区域。本技术设备由总电器控制控制,总电器控制柜除能单独控制各区块各设备外,还设置有强净化、初级净化两个档位控制按钮,当按动这两个个按钮中一个时,启动对应的功能模块,如强净化、初级净化,操作简单。下面来介绍两种档位实施过程:强净化档位强溶气区、混凝反应区、固液分离增氧区、污泥脱水区设备均启动运行。河水进入混凝反应区进行混凝反应,混凝反应区出水与经过强溶气区溶气过得水在固液分离增氧区进行混合,水中氧气含量增加,同时强溶释放的细小气泡将水中悬浮物或絮凝团通过承托、吸附、包裹等方式送至固液分离增氧区顶部,形成泥层。泥层通过刮泥行车刮至储泥斗,固液分离增氧区底部部分清水通过强溶气区溶气泵输送至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分为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所述强溶气区中设有控制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的总电控制柜(5),还设有溶气罐(6)、与溶气罐(6)连接的溶气水泵(7)、与溶气罐(6)连接的空压机(8);所述混凝反应区(2)分为通过过水孔(12)依次连通的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所述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中均设有搅拌装置(13);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进水管(14)连通;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固液分离增氧区(3)连通;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穿孔布水器(15)和微纳米释放器(16),所述微纳米释放器(16)与饱和溶气管线(17)连接,所述饱和溶气管线(17)与溶气罐(6)连接;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顶部设有将污泥刮入固液分离增氧区(3)内部储泥斗(18)的刮泥行车(19);所述储泥斗(18)中设有将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区(4)的排泥泵(20),所述储泥斗(18)底部设有排渣管(21);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清水管线(22),所述清水管线(22)与溶气水泵(7)连接;所述污泥脱水区(4)分为调理搅拌区(23)、上清液储存区(24)和叠螺脱水机(25),所述调理搅拌区(23)与排泥泵(20)连通,所述调理搅拌区(23)通过过水孔(12)与上清液储存区(24)连通,所述上清液储存区(24)设有出水口,所述调理搅拌区(23)设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与叠螺脱水机(2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水体净化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分为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所述强溶气区中设有控制强溶气区(1)、混凝反应区(2)、固液分离增氧区(3)和污泥脱水区(4)的总电控制柜(5),还设有溶气罐(6)、与溶气罐(6)连接的溶气水泵(7)、与溶气罐(6)连接的空压机(8);所述混凝反应区(2)分为通过过水孔(12)依次连通的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所述第一级反应区(9)、第二级反应区(10)和第三级反应区(11)中均设有搅拌装置(13);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进水管(14)连通;所述混凝反应区(2)与固液分离增氧区(3)连通;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穿孔布水器(15)和微纳米释放器(16),所述微纳米释放器(16)与饱和溶气管线(17)连接,所述饱和溶气管线(17)与溶气罐(6)连接;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顶部设有将污泥刮入固液分离增氧区(3)内部储泥斗(18)的刮泥行车(19);所述储泥斗(18)中设有将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区(4)的排泥泵(20),所述储泥斗(18)底部设有排渣管(21);所述固液分离增氧区(3)底部设有清水管线(22),所述清水管线(22)与溶气水泵(7)连接;所述污泥脱水区(4)分为调理搅拌区(23)、上清液储存区(24)和叠螺脱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尧宋建超胡润夏孙观灵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彩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