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助力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5646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椅助力轮,包括挂接头(1)、壳体(4)、驱动轮(5);所述的挂接头(1)设于壳体(4)前端,壳体(4)安装驱动轮(5);所述的挂接头(1)可拆卸挂接于轮椅的大轮轴(14)前方的轮椅支架上,驱动轮(5)的轴心位于轮椅的大轮轴(14)轴心下方偏后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实现了轮椅转向无卡阻、快速挂接拆卸、沙草地行驶防滑等功能,应用了无线感应控制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椅助力轮
本技术涉及结构
,其属于康复辅具和移动行走助力
,尤其涉及一种轮椅助力轮。
技术介绍
目前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通常在使用简易型手动轮椅,这种轮椅结构简单,价格较低,体积较小,在室内室外使用都比较方便,其重量较轻,大部分可以折叠,出门或运输携带也很方便。但是这种手动轮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没有自主行走的动力机构,前进完全靠人力推动,无论对于推行的护理人员来说,还是使用者自行推行,对于较远距离的出行,体力消耗都比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护理人员来说,推行起来更是比较困难。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出现了带有电动轮的电动轮椅,结构较为复杂,功能较为强大,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驾驶,对于出行活动量大的老年人来说,是节省体力、并能满足外出需求的非常好的选择。但是这种轮椅带来的问题是价格较贵,结构较为复杂,重量较大,并且不可折叠,无法在长途旅行中携带,因其速度较快,体积重量较大,在家里或室内行走不是很方便,对于没有电梯的住宅楼,搬运上、下楼非常不方便。针对这两种轮椅带来的问题,并且针对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使用中的简易型手动轮椅,提出一种简易的改造方案,在简易型手动轮椅上增加一种带有电动轮的助力机构,挂接在手动轮椅的后轴或者折叠轮椅的X型支架位置,就可以给轮椅提供一种前进的动力,对于轮椅乘坐人员或者护理人员来说,出行体力消耗大为减轻,满足乘坐轮椅人士的出行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采用这种电动助力轮结构,价格相对来说较低,通过非常方便的挂接结构,可以实现快速挂接和卸下。出行时,将电动助力轮很方便的挂接在目前使用的手动轮椅上,就可以实现自由出行,为简易型手动轮椅提供动力,简便易行,是残障人士出行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这种助力轮目前基本上有两种电动助力轮的形式,如图1、图2所示的为第一种形式,这助力装置驱动轮采用胶轮形式轮毂电机,蓄电池提供动力,驱动轮轮胎为普通胶轮,助力装置机构采用的是直接挂接在轮椅的后轮的主轴上或在主轴位置的支撑轴上,助力装置驱动轮在轮椅大轮的中后部;控制采用有线控方式,控制器安装在轮椅乘坐人的右手部位,需要乘坐人来进行速度控制。这种助力装置技术的优点是:1.驱动轮的驱动力较大;2,整体结构和挂接比较简单。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因为目前使用的助力装置结构整体尺寸较大,并且是挂接在轮椅的主轴后部,对于重度肢体障碍需要辅助人员推行控制方向的人来说,后面人员在推行行走过程中,助力装置和人脚的行走空间有较大的干涉;2、因为助力装置挂接在大轮主轴中心,驱动轮位置靠后,在轮椅转向过程中,驱动轮是以轮椅两侧大轮和地面的接触点连线中心为转动中心进行旋转,驱动轮到转动中心半径较大,在转向时,驱动轮需要侧向滑动距离较大,而驱动轮本身采用的是胶轮结构,在侧向滑动时,尤其是在粗糙地面,胶轮和地面的摩擦系数较大,滑动摩擦力非常大,转向阻力大,容易卡阻;3.目前现有技术多才采用的是线控技术,手动控制器和助力装置之间有控制线连接,首先带来装拆时不便,并且安装位置不灵活,手动控制器多安装在乘坐人员的右手部位,在乘坐人员具有较为严重的肢体障碍时,不能安全的进行控制。针对这个问题,第二种形式的电动助力轮的驱动轮采用全向轮方式轮毂电机,如图3至5所示,这种助力装置挂接在轮椅后轮主轴位置,由于驱动轮为全向轮的形式,前后转动和侧向转动都非常灵活。但全向轮在使用中存在更多问题:1.由于全向轮外轮是由双排交错排列的横向转动的滚子组成,滚子由轴承支撑,这种全向轮既可以围绕主轴支撑轴旋转,也可以实现侧向滚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前行、侧向滚动都非常灵活。但是由于滚子是双排交错排列,和地面的接触点仅为单边一个轴承支撑,支撑点小,和地面的摩擦力和原有的胶轮形式比差很多,为弥补不足,一般厂家采用的全向轮直径都比较大,但是即使是这样,驱动轮的驱动力相比胶轮结构还是会小很多,在较为光滑的地面打滑比较严重;2.由于助力装置尺寸偏大,使得轮椅的后部人行走空间更加受到侵占,后面推行人脚行走和助力装置会发生较大的干涉;3.整个助力装置驱动轮尺寸比较大,其重量比较大,不便于携带和拆卸;4.因为全向轮外轮滚轮由多个细小轴承支撑,其数量较多,安装位置离地面较近,地面上颗粒、杂草或者丝物等杂物极易进入滚轴部位,堵塞损坏轴承,故障率很高,维护成本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椅助力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实现了轮椅转向无卡阻、快速挂接拆卸、沙草地行驶防滑等功能,应用了无线感应控制技术。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轮椅助力轮,包括挂接头1、壳体4、驱动轮5,其驱动轮5为胶轮形式轮毂电机;所述的挂接头1设于壳体4前端,与壳体4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壳体4后部两侧面为圆凸起结构,内部安装驱动轮5;所述的挂接头1可挂接于轮椅的大轮轴14前方的轮椅支架上,驱动轮5的轴心位于轮椅的大轮轴14轴心下方水平方向偏后位置。所述的壳体4上表面设有内凹的手把槽7,手把槽7上方的壳体4固定安装把手3。所述的轮椅助力轮,还包括电控机构,所述的电控机构包括充电电池、电源开关8、充电口2与充电指示器10;所述的充电电池设于壳体4内,电源开关8设于壳体4上面,所述的充电电池通过电源开关8连接驱动轮5为其供电并控制其工作;所述的充电口2与充电指示器10设于壳体4上面,均连接充电电池。所述的驱动轮5的轴心位于轮椅的大轮轴14轴心下方偏后位置的距离小于15cm。所述的壳体4下表面前方设有辅助支脚9所述电控机构还包括无线控制器15,无线控制器15固定于轮椅的推行扶手上,或,固定于轮椅手部支架上。由上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椅助力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实现了轮椅转向无卡阻、快速挂接拆卸、沙草地行驶防滑等功能,应用了无线感应控制技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一的助力装置与轮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中,101、行走控制器;102、轮椅后轮;103、导向轮;104、挂接轴;105、助力装置;106、驱动轮;107、护理人员脚部;图2为现有技术一的助力装置与轮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中,201、驱动轮位置;图3为现有技术二的助力装置与轮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中,101、行走控制器;102、轮椅后轮;103、导向轮;104、挂接轴;105、助力装置;106、驱动轮;107、护理人员脚部;图4为现有技术二的助力装置与轮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中,201、驱动轮位置;图5为现有技术二的轮椅助力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轮椅助力轮的安装位置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中,101、行走控制器;102、轮椅后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椅助力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挂接头(1)、壳体(4)、驱动轮(5);/n所述的挂接头(1)设于壳体(4)前端,壳体(4)后部两侧面为圆凸起,内部为驱动轮(5)的安装支架;所述的挂接头(1)可挂接于轮椅的大轮轴(14)前方的轮椅支架上,驱动轮(5)的轴心位于轮椅的大轮轴(14)轴心下方水平方向偏后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椅助力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挂接头(1)、壳体(4)、驱动轮(5);
所述的挂接头(1)设于壳体(4)前端,壳体(4)后部两侧面为圆凸起,内部为驱动轮(5)的安装支架;所述的挂接头(1)可挂接于轮椅的大轮轴(14)前方的轮椅支架上,驱动轮(5)的轴心位于轮椅的大轮轴(14)轴心下方水平方向偏后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助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4)上表面设有内凹的手把槽(7),手把槽(7)上方的壳体(4)固定安装把手(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助力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机构,所述的电控机构包括充电电池、电源开关(8)、充电口(2)与充电指示器(10);
所述的充电电池设于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燕刘文郝忠张寅聪吴凤刚赵强魏晨婧肖天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