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4586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重载/高速电梯曳引机,包括底座、曳引轮、动力驱动部以及制动部。动力驱动部与底座相固定连接,以用来驱动曳引轮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制动部包括有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均与底座相固定连接,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而置。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共同作用于曳引轮上。当需要对曳引轮进行制动时,所需的制动力由两个制动部进行分担,从而降低了对单个制动部制动能力的要求,从而使得电梯曳引机的小型化设计成为可能,利于后续的包装、运输以及安装。另外,还有效地削减了与曳引轮相适配套使用轴承在制动瞬间所承受的冲击力峰值,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制造
,尤其是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
技术介绍
曳引机就是电梯的心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曳引机用来对钢丝绳进行拖动,而钢丝绳连着电梯轿箱,以驱动电梯轿厢往复地进行上下位移运动。电梯曳引机主要由底座、曳引轮、动力驱动部以及一制动部构成。制动部包括有摩擦盘和制动器。曳引轮横放于底座的正上方,且在动力驱动部的作用下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摩擦盘和曳引轮相固定连接。制动器与摩擦盘相配套使用,且围绕摩擦盘的周缘进行均布。当制动器发生作用时,其对摩擦盘进行夹紧,从而实现了对曳引轮的制动操作。然而,当电梯曳引机被应用于重载场合时,出于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制动力方面考虑,需要增加制动器的数目,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制动器安装空间的局促、狭小,从而增加了其装配操作的困难度。在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解决方案为增大摩擦盘的直径,以使得制动器具有足够大的安装空间。虽说上述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亦存在有以下缺点,具体如下:1、摩擦盘外径尺寸的增大必然会导致电梯曳引机整体高度的增加,从而不利于电梯曳引机的包装以及运输操作的执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梯曳引机的车间装配不便性;2、在制动初始阶段,靠近摩擦盘位置处的轴承需承载较大的作用力,从而急剧地恶化了其受力状态,进而导致其使用寿命的降低。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制造实施,无需增加其整体高度尺寸,且降低轴承所受到冲击力峰值的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包括底座、曳引轮、动力驱动部以及制动部。曳引轮横放于底座的正上方。动力驱动部与底座相固定连接,以用来驱动曳引轮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制动部包括有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均与底座相固定连接,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而置。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共同作用于曳引轮上,以共同限定曳引轮的周向旋转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动力驱动部包括有壳体、定子、转子以及转轴。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底座的上平面上。定子和转子均内置于壳体的内腔中。转轴横穿壳体,且在定子和转子的共同作用下绕其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曳引轮套设、固定于转轴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正对应于壳体,由底座的上平面向下延伸出有第一避让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制动分部包括有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盘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一支架可拆卸固定于底座上,且布置于曳引轮的正前方。第一制动器与第一支架相固定连接。第一摩擦盘穿越第一制动器,且与曳引轮的前端面相固定联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制动器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围绕第一摩擦盘外缘进行周向均布。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制动分部包括有第二支架、第二摩擦盘以及第二制动器。第二支架可拆卸固定于底座上,且布置于曳引轮的正后方。第二制动器与第二支架相固定连接。第二摩擦盘穿越第二制动器,且与曳引轮的后端面相固定联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二制动器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围绕第二摩擦盘外缘进行周向均布。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该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还包括有加强筋板。第二支架焊接固定于底座的上平面上,且布置于壳体的正前方。加强筋板焊接固定于第二支架和壳体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该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还包括有通风管。相对应地,在第二支架、壳体上分别开设有供上述通风管穿设、固定的第一穿越孔、第二穿越孔。相较于传统单制动部设计结构的电梯曳引机,在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布置有至少两个制动部,且用来共同限定曳引轮的周向旋转运动。当需要对曳引轮进行制动时,所需的制动力由两个制动部进行分担,从而降低了对单个制动部制动能力的要求,从而使得电梯曳引机的小型化设计成为可能,利于后续的包装、运输以及安装。另外,由于单制动部所需承担的制动力相对较小,从而大大地削减了与曳引轮相适配套使用轴承在制动瞬间所承受的冲击力峰值,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正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座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第二支架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图7是图6的正视图。图8是图7的C-C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1-底座;11-第一避让凹槽;12-第二避让凹槽;2-曳引轮;3-动力驱动部;31-壳体;311-第二穿越孔;32-定子;33-转子;34-转轴;35-前置轴承;36-后置轴承;4-制动部;41-第一制动分部;411-第一支架;412-第一摩擦盘;413-第一制动器;42-第二制动分部;421-第二支架;4211-第一穿越孔;422-第二摩擦盘;423-第二制动器;43-第三制动分部;431-轴刹式制动器;5-加强筋板;6-通风管。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及其侧视图,可知,其主要由底座1、曳引轮2、动力驱动部3以及制动部4等几部分构成。其中,曳引轮2横放于底座1的正上方。动力驱动部3与底座1相固定连接,以用来驱动曳引轮2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制动部4包括有第一制动分部41和第二制动分部42。第一制动分部41和第二制动分部42均与底座1相固定连接,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而置。第一制动分部41和第二制动分部42同时作用于曳引轮2上,以用来共同限定曳引轮2的周向旋转运动。图3、图4分别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及其A-A剖视图,可知,第一制动分部41主要由第一支架411、第一摩擦盘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包括底座、曳引轮、动力驱动部以及制动部;所述曳引轮横放于所述底座的正上方;所述动力驱动部与所述底座相固定连接,以用来驱动所述曳引轮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所述第一制动分部和所述第二制动分部均与所述底座相固定连接,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而置;所述第一制动分部和所述第二制动分部共同作用于所述曳引轮上,以共同限定所述曳引轮的周向旋转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包括底座、曳引轮、动力驱动部以及制动部;所述曳引轮横放于所述底座的正上方;所述动力驱动部与所述底座相固定连接,以用来驱动所述曳引轮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分部和第二制动分部;所述第一制动分部和所述第二制动分部均与所述底座相固定连接,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而置;所述第一制动分部和所述第二制动分部共同作用于所述曳引轮上,以共同限定所述曳引轮的周向旋转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部包括壳体、定子、转子以及转轴;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平面上;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均内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转轴横穿所述壳体,且在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的共同作用下绕其中心轴线进行周向旋转运动;所述曳引轮套设、固定于所述转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正对应于所述壳体,由所述底座的上平面向下延伸出有第一避让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双制动盘制动结构的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分部包括有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盘以及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且布置于所述曳引轮的正前方;所述第一制动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国江任云龙闵志强陆金菊沈华何轶芳琚光平严晓陆娉勾平谈成隆钱敏刚沈华忠虞剑峰邵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弗尔德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