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鸟类生态学研究中的诱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所述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包括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能够兼顾诱捕准确性和诱捕效率,同时避免对鸟类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鸟类生态学研究中的诱捕
,具体涉及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
技术介绍
鸟类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一种良好的研究对象,进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既要保护他们,也需要通过他们(鸟类)来探索城市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法则。但在已有研究中,如何捕捉目标鸟是一项难题,或者诱捕效率较低,或者在不当的捕捉过程中,极易导致鸟类受伤,甚至死亡。为此,公开号为CN10502838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鸟类捕捉笼,它包括一笼体、一扣门和两锁闭机关,扣门设置在笼体的一侧,扣门上设置一用于控制扣门打开或闭合的铁链,扣门的顶部与笼体活动连接,扣门下部两侧分别横向向外延伸设置一凸起部,对应每一凸起部,笼体上固定设置与凸起部相互卡合的锁闭机关;每一锁闭机关均包括一连接杆、一单向轴、一卡钩和一弹簧;连接杆垂向向外延伸,且通过单向轴与笼体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杆只能向上移动,卡钩纵向向下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卡钩和单向轴之间的连接杆上还连接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与笼体固定连接。该方案中的鸟类诱捕装置在捕捉鸟类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鸟类的安全。在实际生态研究的过程中,仅需要对特定的一种或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目标诱捕鸟类进行诱捕,而并不是对所有的鸟类都实施诱捕,即某些鸟类不在诱捕范围内;但现有的鸟类诱捕系统(鸟类诱捕装置)在实际工作时,会对进入诱捕区域的所有鸟类进行捕捉,这使得很容易对目标诱捕鸟类以外的非目标诱捕鸟类进行误捕,而误捕的过程中很容易对鸟类造成损伤(误捕的鸟类不能有效辅助完成生态研究需要放生),对于那些益鸟或珍惜鸟类而言,对其的误捕和损伤会造成生态系统的损失,因此,现有鸟类诱捕系统对鸟类的诱捕准确性不好,导致鸟类诱捕系统的诱捕效果不好;此外,对非目标诱捕鸟类进行误捕之后,不仅需要对鸟类进行放生,还需要重新布置和设定鸟类诱捕装置,使得现有鸟类诱捕系统对鸟类的诱捕效率很低,同样导致鸟类诱捕系统的诱捕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诱捕准确性和诱捕效率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以能够提升鸟类定向诱捕系统的诱捕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包括: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在实际诱捕过程中,首先通过影像采集单元采集包含待识别鸟类的诱捕区域影像;然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的待识别鸟类图像;再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设置的目标诱捕鸟类图像相匹配,以判断诱捕区域内的待识别鸟类是否为目标诱捕鸟类(即是否需要捕捉);若是,则向鸟类诱捕装置发送捕捉指令,由鸟类诱捕装置捕捉鸟类,若不是,则不对待识别鸟类实施捕捉。本方案中,通过影像采集单元和识别匹配单元来采集、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的待识别鸟类图像,并判断待识别鸟类是否为目标诱捕鸟类,使得能够避免对非目标诱捕鸟类的误捕,以能够提升诱捕系统的诱捕准确性;其次,在待识别鸟类为目标诱捕鸟类时才会触发鸟类诱捕装置,以避免因误捕而需要放生鸟类和重新布置鸟类诱捕装置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诱捕系统的诱捕效率;此外,本方案中,通过对鸟类图像的匹配(对比)来判断待识别鸟类是否为目标诱捕鸟类,具有判断迅速且准确的优点,既能够保证判断的准确性(避免误捕),还能够保证诱捕的速度(避免鸟类逃跑),能够兼顾诱捕系统的诱捕准确性和诱捕效率。因此,本方案中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能够兼顾诱捕准确性和诱捕效率,从而能够提升鸟类定向诱捕系统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影像采集单元包括拍摄端朝向诱捕区域且用于采集诱捕区域影像数据的摄像机;所述摄像机的影像数据输出端通过无线网络与识别匹配单元连接,使得所述摄像机能够将采集的诱捕区域影像数据发送至识别匹配单元。这样,通过摄像机能够稳定且清晰的采集包含鸟类的诱捕区域影像,能够辅助提升鸟类识别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提升诱捕系统的诱捕准确性;并且,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使得摄像机和识别匹配单元能够实现分体式设计,有利于整个鸟类定向诱捕系统的布置,能够提升鸟类定向诱捕系统;此外,摄像机可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拍摄区域以保证摄像机的稳定工作,从而能够辅助提升鸟类定向诱捕系统的诱捕准确性。优选的,所述鸟类诱捕装置包括固设于诱捕区域旁侧的固定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活动连接位置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或展开的活动杆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且持续给所述活动杆部施加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作用力的弹性组件,和一端与所述活动杆部固定连接的拉绳;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在展开时能够形成围合包围诱捕区域的围合框,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还设有展开时能够笼罩诱捕区域的网罩结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拉绳,且能够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释放拉绳的拉绳固定机构。在实际诱捕过程中,待捕捉状态时,通过拉绳使得活动杆部朝靠近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此时,拉绳通过拉绳固定机构固定,而弹性组件能够处于“蓄力”的待触发状态;当识别匹配单元判断待识别鸟类为目标诱捕鸟类而发出捕捉信号时,拉绳固定机构释放拉绳,使得弹性组件“储蓄的力”瞬间爆发出来,从而带动活动杆部迅速的展开以包围诱捕区域,此时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被限制网罩结构形成的“密闭空间”(网罩结构上具有一些供鸟类呼吸的网孔)内,以完成对鸟类的诱捕。本方案中的鸟类诱捕装置通过弹性组件释放“储蓄的力”来迅速、准确的对鸟类进行捕捉(避免鸟类逃跑),能够提升诱捕系统的诱捕效率;此外,鸟类诱捕装置的这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效果,能够提升鸟类定向诱捕系统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拉绳固定机构包括固设于拉绳远离所述活动杆部一端的固定环,固设于所述固定杆部远离诱捕区域的一侧位置的固定座,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座上部位置且开口端朝向所述固定杆部的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的内底壁上设有正对固定卡槽内顶壁、且朝所述固定座底部方向延伸的滑道;滑道内设有与滑道侧壁滑动配合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周尺寸小于所述固定环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固定环能够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固定柱的下端还固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处于弹性复位状态时,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上滑动至与所述固定卡槽顶壁抵接的位置;所述固定柱的下端下方位置还设有能够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下滑动至所述固定卡槽底壁下方的固定柱驱动组件。在实际诱捕过程中,布置鸟类诱捕装置时,通过拉绳将活动杆部朝固定杆部位置拉动,使得活动杆部和固定杆部间的弹性组件“蓄力”,然后将拉绳上的固定环套设在固定柱上(套设固定环时手动下压固定柱),此时固定柱驱动组件不工作,由固定柱完成拉绳和活动杆部的固定;捕捉鸟类时(即判断该鸟类为目标诱捕鸟类),捕捉人员启动固定柱驱动组件,由固定柱驱动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n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n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
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
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采集单元包括拍摄端朝向诱捕区域且用于采集诱捕区域影像数据的摄像机;所述摄像机的影像数据输出端通过无线网络与识别匹配单元连接,使得所述摄像机能够将采集的诱捕区域影像数据发送至识别匹配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鸟类诱捕装置包括固设于诱捕区域旁侧的固定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活动连接位置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或展开的活动杆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且持续给所述活动杆部施加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作用力的弹性组件,和一端与所述活动杆部固定连接的拉绳;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在展开时能够形成围合包围诱捕区域的围合框,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还设有展开时能够笼罩诱捕区域的网罩结构;
还包括用于固定拉绳,且能够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释放拉绳的拉绳固定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固定机构包括固设于拉绳远离所述活动杆部一端的固定环,固设于所述固定杆部远离诱捕区域一侧位置的固定座,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座上部位置且开口端朝向所述固定杆部的固定卡槽;
所述固定卡槽的内底壁上设有正对固定卡槽内顶壁、且朝所述固定座底部方向延伸的滑道;滑道内设有与滑道侧壁滑动配合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周尺寸小于所述固定环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固定环能够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
所述固定柱的下端还固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处于弹性复位状态时,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上滑动至与所述固定卡槽顶壁抵接的位置;所述固定柱的下端下方位置还设有能够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下滑动至所述固定卡槽底壁下方的固定柱驱动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杜春兰,邓伟,李欣宇,杨思琦,杨欣澜,陈君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