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昕玥专利>正文

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407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包括电能输出端、铜导线圈、片状永磁铁、塑料结构外壳、柱状永磁铁、金属振子外壳、线圈支架和缓冲弹簧,电能输出端、铜导线圈和片状永磁铁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由设置的塑料结构外壳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维运动模式,改变线圈的磁通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减少了电能损耗,提高本产品的发电效率,并在外部结构设计上,保证了装置在运作时能捕捉到多向位的动能输入,同时缩小了装置整体体积,提高了装置便携性和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电装置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节能减排"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看重的问题,而当下又是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人们旅游、外出或是忙于完成某种工作等很多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频繁使用的电子产品续航不足,无法提供有效的工作时长进而导致工作无法进行。为了应对这类问题,多数续航刚需产品都添加了手摇发电模块,代替充电电池应急供电。这种技术固然可靠,但是需要投入人力手摇发电,仍显冗余。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动能浪费现象,如果能将其捕获转化为电能将省去不少使用成本。早在十余年前,来自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科研团队就曾研发出一款基于捕获人体动能为设备供电的背包:类似的动能转化装置还有很多,如位于鞋底的动能俘获装置、潮汐能俘获装置等等。由于传统发电技术对环境污染较大,且不方便施用(在空间占用的面积较大,在运作方式上比较复杂),极需低碳环保的新型发电方式。而对于目前已经有该技术的产品,仍存在很多的弊端,发展空间辽阔,目前现有的发电装置产电方式的排列方式使空间的利用率比较低,发电效率比较低且产能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该装置包括电能输出端、铜导线圈、片状永磁铁、塑料结构外壳、柱状永磁铁、金属振子外壳、线圈支架和缓冲弹簧,所述电能输出端、铜导线圈、片状永磁铁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由设置的塑料结构外壳进行固定,所述片状永磁铁内部设有用于安装铜导线圈的线圈支架,所述塑料结构外壳内部设有金属振子外壳,所述金属振子外壳内部安装有柱状永磁铁,所述金属振子外壳侧端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另一端与塑料结构外壳内侧壁相抵接。优选的,所述电转换单元共设置有八个。优选的,每个所述动电转换单元每端四个分别围绕所述金属振子外壳对称排布。优选的,所述线圈支架为阶梯状结构。优选的,所述铜导线圈排布在阶梯状结构的线圈支架上,且每层的铜导线圈横截面积不同。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安装于金属振子外壳两端。优选的,所述塑料结构外壳内部为镂空结构。优选的,所述塑料结构外壳为ABS材质。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优点1:本技术所述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通过一维运动模式,改变线圈的磁通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减少了电能损耗,提高本产品的发电效率。优点2:本技术所述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在外部结构设计上,保证了装置在运作时能捕捉到多向位的动能输入,同时缩小了装置整体体积,提高了装置便携性和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铜导线圈排布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铜导线圈排布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铜导线圈排布剖面示意图。其中: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片状永磁铁-3、塑料结构外壳-4、柱状永磁铁-5、金属振子外壳-6、线圈支架-7、缓冲弹簧-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包括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片状永磁铁3、塑料结构外壳4、柱状永磁铁5、金属振子外壳6、线圈支架7和缓冲弹簧8,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片状永磁铁3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由设置的塑料结构外壳4进行固定,设置的片状永磁铁3为所述动电转换单元提供稳定磁场,片状永磁铁3内部设有用于安装铜导线圈2的线圈支架7,塑料结构外壳4内部设有金属振子外壳6,金属振子外壳6内部安装有柱状永磁铁5,金属振子外壳6侧端安装有缓冲弹簧8,缓冲弹簧8另一端与塑料结构外壳4内侧壁相抵接,由缓冲弹簧8为金属振子外壳6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电转换单元共设置有八个,提高动点转化的效率。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动电转换单元每端四个分别围绕所述金属振子外壳6对称排布,提高转换效能与空间利用率。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支架7为阶梯状结构,便于铜导线圈2的排布。进一步的,所述铜导线圈2排布在阶梯状结构的线圈支架7上,且每层的铜导线圈2横截面积不同,保证每层线圈内的磁通量不同。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弹簧8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安装于金属振子外壳6两端,为金属振子外壳6的运动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多余的动能损耗。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结构外壳4内部为镂空结构,用于放置安装有柱状永磁铁5的金属振子外壳6。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第一,由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和片状永磁铁3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且该动电转换单元共设置有八个由塑料结构外壳4进行固定,在镂空结构的塑料结构外壳4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安装有柱状永磁铁5的金属振子外壳6,该金属振子外壳6两端分别对称安装缓冲弹簧8起到缓冲作用;第二,动电转换单元每端4个分别围绕金属振子外壳6对称排布,提高转换效能与空间利用率,设置的片状永磁铁3为动电转换单元提供稳定磁场,而铜导线圈2排布在阶梯状线圈支架7上,每层铜导线圈横截面积不同,保证每层线圈内的磁通量不同。在装置捕捉到动能输入时,柱状通磁铁5在金属振子外壳6的包覆下进行一维往复运动;第三,在柱状磁通量5所产生的的磁场与片状永磁铁3的共同作用下,动电转换单元中铜导线圈2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电能输出端1进行电能输出。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通过一维运动模式,改变线圈的磁通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减少了电能损耗,提高本产品的发电效率,并在外部结构设计上,保证了装置在运作时能捕捉到多向位的动能输入,同时缩小了装置整体体积,提高了装置便携性和空间利用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并且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片状永磁铁(3)、塑料结构外壳(4)、柱状永磁铁(5)、金属振子外壳(6)、线圈支架(7)和缓冲弹簧(8),所述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和片状永磁铁(3)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由设置的塑料结构外壳(4)进行固定,所述片状永磁铁(3)内部设有用于铜导线圈(2)缠绕的线圈支架(7),所述塑料结构外壳(4)内部设有金属振子外壳(6),所述金属振子外壳(6)内部安装有柱状永磁铁(5),所述金属振子外壳(6)侧端安装有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另一端与塑料结构外壳(4)内侧壁相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片状永磁铁(3)、塑料结构外壳(4)、柱状永磁铁(5)、金属振子外壳(6)、线圈支架(7)和缓冲弹簧(8),所述电能输出端(1)、铜导线圈(2)和片状永磁铁(3)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电转换单元,并由设置的塑料结构外壳(4)进行固定,所述片状永磁铁(3)内部设有用于铜导线圈(2)缠绕的线圈支架(7),所述塑料结构外壳(4)内部设有金属振子外壳(6),所述金属振子外壳(6)内部安装有柱状永磁铁(5),所述金属振子外壳(6)侧端安装有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另一端与塑料结构外壳(4)内侧壁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相位动电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动电转换单元共设置有八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昕玥贺子鹏袁冰冰高世杰虎林威
申请(专利权)人:刘昕玥贺子鹏袁冰冰高世杰虎林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