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勇辉专利>正文

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923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涉及工程测试技术领域。该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焊接有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的对应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承重梁,承重梁的顶部中心处嵌设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的顶部焊接有手轮。该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使用者可以将待测试的建筑材料放置到固定柱开设的凹槽内,用手转动手杆,使得第二螺杆转动,带动夹块向下移动,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固定,避免测试时建筑材料发生移动,使用者可以用手转动手轮,第一螺杆带动升降块向下移动,使得压块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升降块会通过固定杆带动透明罩一块向下移动,在测试时,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提升测试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
本技术涉及工程测试
,具体为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工程测试,为保障已建、在建、将建的建筑工程安全,在建设全过程中对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进行测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工程测试中需要通过教学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抗压性能情况,一般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感应器会根据建筑材料的变形量进行动态数据的收集,进而转化成对应的抗击力,进行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抗压性能的检测,但是,在测试时,容易发生建筑材料的滑动,造成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偏差,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使用者可以将待测试的建筑材料放置到两个固定柱的凹槽内,转动第二螺杆,使得压块向下移动,对建筑材料进行夹紧,避免建筑材料发生移动,同时,设置的透明罩会随着升降块向下移动,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提升测试时的安全性。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焊接有两个立柱,两个所述立柱的对应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顶部中心处嵌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顶部焊接有手轮,所述第一螺杆的底部套设有升降块,且第一螺杆位于升降块内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圆块,并且第一圆块与升降块转动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位于升降块的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组件。为了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夹持固定,作为本技术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含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靠近升降块的一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滑动嵌设有滑块,并且滑块通过连杆焊接有夹块。为了使得第二螺杆能够带动夹块上下移动,作为本技术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优选的,所述固定柱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顶部焊接有手杆,且第二螺杆的底部位于夹块内焊接有第二圆块,并且第二圆块与夹块转动连接。为了提升安全性,作为本技术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优选的,所述升降块的外壁上焊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透明罩,并且透明罩套设于升降块的外侧。为了使得升降块不会发生转动,作为本技术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承重梁固定。为了实现对建筑材料抗压性能的测试,作为本技术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优选的,所述升降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感应器,且感应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压块。本技术提供了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使用者可以将待测试的建筑材料放置到固定柱开设的凹槽内,用手转动手杆,使得第二螺杆转动,带动夹块向下移动,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固定,避免测试时建筑材料发生移动。(2)、该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使用者可以用手转动手轮,第一螺杆带动升降块向下移动,使得压块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升降块会通过固定杆带动透明罩一块向下移动,在测试时,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提升测试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固定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透明罩连接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立柱;3、承重梁;4、第一螺杆;5、手轮;6、伸缩杆;7、透明罩;8、固定杆;9、升降块;10、第一圆块;11、压块;12、固定组件;13、固定柱;14、第二螺杆;15、手杆;16、夹块;17、第二圆块;18、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焊接有两个立柱2,两个立柱2的对应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承重梁3,承重梁3的顶部中心处嵌设有第一螺杆4,第一螺杆4的顶部焊接有手轮5,第一螺杆4的底部套设有升降块9,且第一螺杆4位于升降块9内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圆块10,并且第一圆块10与升降块9转动连接,底座1的顶部位于升降块9的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组件12。本实施方案中:使用者可以将待测试的建筑材料放置到固定柱13开设的凹槽内,用手转动手杆15,使得第二螺杆14转动,带动夹块16向下移动,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固定,避免测试时建筑材料发生移动,使用者可以用手转动手轮5,第一螺杆4带动升降块9向下移动,使得压块11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升降块9会通过固定杆8带动透明罩7一块向下移动,在测试时,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提升测试时的安全性。具体的,固定组件12包含固定柱13,固定柱13靠近升降块9的一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滑动嵌设有滑块18,并且滑块18通过连杆焊接有夹块16。本实施例中:在夹块16上下移动时,滑块18也会在固定柱13内滑动,在固定柱13内开设有与滑块18相匹配的滑槽,滑块18能够避免夹块16发生转动,提升稳定性。具体的,固定柱13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二螺杆14,第二螺杆14的顶部焊接有手杆15,且第二螺杆14的底部位于夹块16内焊接有第二圆块17,并且第二圆块17与夹块16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转动手杆15,实现夹块16的移动。具体的,升降块9的外壁上焊接有固定杆8,且固定杆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透明罩7,并且透明罩7套设于升降块9的外侧。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透明罩7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提升安全性。具体的,固定杆8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伸缩杆6,且伸缩杆6的另一端与承重梁3固定。本实施例中:伸缩杆6由出管和细杆套接而成,类似于伞骨,通过伸缩杆6使得升降块9只能上下移动,避免转动。具体的,升降块9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感应器,且感应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压块11。本实施例中:传感器为现有部件,通过导线与外界显示装置连接,已普遍使用,在此不在赘述,会根据建筑材料的变形量进行动态数据的收集,进而转化成对应的抗击力,进行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建筑材料抗压性能的检测。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待测试的建筑材料放置到两个固定柱13开设的凹槽内,用手转动手杆15,手杆15带动第二螺杆14发生转动,使得第二螺杆14带动夹块16向下移动,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固定,避免建筑材料测试时发生移动,完成对建筑材料的固定后,用手转动手轮5,手轮5带动第一螺杆4转动,带动升降块9向下移动,压块11会对建筑材料进行挤压,设置的感应器会根据建筑材料的变形量进行动态数据的收集,进而转化成对应的抗击力,进行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建筑材料抗压性能的检测,在升降块9向下移动时,升降块9会通过固定杆8带动透明罩7向下移动,透明罩7起到防护作用,保障了测试时的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焊接有两个立柱(2),两个所述立柱(2)的对应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承重梁(3),所述承重梁(3)的顶部中心处嵌设有第一螺杆(4),所述第一螺杆(4)的顶部焊接有手轮(5),所述第一螺杆(4)的底部套设有升降块(9),且第一螺杆(4)位于升降块(9)内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圆块(10),并且第一圆块(10)与升降块(9)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顶部位于升降块(9)的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组件(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焊接有两个立柱(2),两个所述立柱(2)的对应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承重梁(3),所述承重梁(3)的顶部中心处嵌设有第一螺杆(4),所述第一螺杆(4)的顶部焊接有手轮(5),所述第一螺杆(4)的底部套设有升降块(9),且第一螺杆(4)位于升降块(9)内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圆块(10),并且第一圆块(10)与升降块(9)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顶部位于升降块(9)的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组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测试的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12)包含固定柱(13),所述固定柱(13)靠近升降块(9)的一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滑动嵌设有滑块(18),并且滑块(18)通过连杆焊接有夹块(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测试的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辉
申请(专利权)人:陈勇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