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3432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固定支架与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中,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分别从基部横向和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经由紧固装置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一接纳部,第二连接部轴向地插入至气泵的第二接纳部;多功能支架系统还包括承载有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支架固定地保持在固定支架的第一连接部处。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支架系统,使得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减轻整个气泵支架系统的重量且简化气泵支架系统的安装结构,且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传感器支架的集成设计,使发动机的结构布置空间更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支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用于车辆中的主动净化气泵的支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集成气泵固定支架和传感器支架的多功能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车辆的燃料箱中储存的燃料随着时间流逝会转变成燃料蒸汽。如果燃料蒸汽排入空气,会导致燃料浪费,并且释放的未燃烧燃料会导致空气污染。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车辆中通常包括碳罐净化系统,所述碳罐净化系统使得碳罐中捕获的燃油蒸汽脱附后通过管路泵送到进气歧管并将其最终引到燃烧室内进行燃烧。然而,一些发动机可能具有相对不足的负压,仅使用发动机的负压不足以将碳罐中捕获的燃料蒸汽传递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因此,在具有负压不足的小排量发动机的车辆以及混动车中常使用设置有主动净化泵(ActivePurgePump/APP)的主动式碳罐净化系统,所述净化泵在发动机具有低的歧管真空的情况下可以强制性地将碳罐中捕获的燃料蒸汽脱附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应知晓的是,这种主动净化气泵在高速运转时常常需要对支架系统进行特殊考虑以达到减振的目的。然而,目前已知设计中为达到减振的效果需要在泵体外侧安装整圈的阻尼橡胶垫再用金属支架固定,此种设计的橡胶用量大,造成严重浪费,且结构较为冗杂,不利于支架系统的轻量化设计。另外,目前的用于净化气泵的支架本体多采用注射成型,模具复杂,因而制造成本较高。此外,管道压力传感器支架是实现压力传感器固定的零部件。目前所用的传感器支架功能结构较为单一,功能集成设计程度较低,因此在发动机整机布置上会影响发动机的整体外观及可靠性,以及增加相关零件结构的设计复杂难度。因而,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支架系统,使得能够克服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的,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支架系统,使得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减轻整个支架系统的重量且简化支架系统的安装结构,易化其加工和装配过程,且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传感器支架的集成设计,使发动机的结构布置更紧凑。根据本技术的多功能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分别从基部横向和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经由紧固装置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一接纳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轴向地插入至所述气泵的第二接纳部;所述多功能支架系统还包括承载有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固定地保持在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连接部处。有利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的第一阻尼塞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纳部之间的第二阻尼塞。有利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相对的安装臂,在各安装臂上设置有开口,每个所述开口内接纳有所述第一阻尼塞,该第一阻尼塞具有两个端部止挡凸缘以限制第一阻尼塞在所述开口内的轴向位移。有利地,每个所述安装臂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至所述气泵,其中,一金属衬套接纳在所述第一阻尼塞内,使得所述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金属衬套并接纳在所述气泵上的所述第一接纳部内。有利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插销的形式,所述第二接纳部形成为带有接纳通孔的插座的形式,所述第二阻尼塞接纳在所述接纳通孔内,所述插销接纳在所述第二阻尼塞的中央通孔内。有利地,所述第二阻尼塞在其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延伸超出所述接纳通孔的边缘以限制所述第二阻尼塞在所述接纳通孔内的轴向位移;所述插销在其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延伸超出所述中央通孔的边缘,从而借助于所述第二凸缘和位于所述插销的另一端处的止挡肩部限制所述插销在所述中央通孔内的轴向位移。有利地,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冲压成型。有利地,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基部上设置有加强结构。有利地,所述传感器支架包括安装凸缘,所述安装凸缘经由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铆接在一起。有利地,所述传感器支架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插入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销孔内并通过位于所述定位销的自由端处的止挡凸缘防止所述定位销从所述销孔内脱出。根据本技术的多功能支架系统通过将气泵固定支架与传感器支架集成在一起,减少了发动机周边零件数量,提高了发动机的结构紧凑性,降低了发动机成本;此外,通过取消现有设计中的整圈阻尼橡胶结构,而仅在气泵与固定支架的连接区域处设置减振装置,这极大地简化了结构且减轻了产品的整体重量,符合轻量化的设计方向。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气泵的固定支架与气泵在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气泵-支架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集成有图1所示的用于气泵的固定支架与传感器支架的多功能支架系统的组装透视图;以及图4是图3所示的多功能支架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关于方位的说明,比如“内”、“外”、“上”、“下”、“周向”、“轴向”等,除非具有明确说明,仅为了方便描述,而无欲对技术技术方案形成任何限定。此外,在下文中使用了例如“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元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各个元件,而无欲限制这些元件的本质、序列、顺序或数目。参见图1和2,其分别示出了用于气泵的固定支架与气泵的组装透视图和分解透视图。该气泵-支架组件具体地包括连接至气泵2的固定支架3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3与所述气泵2之间的、特别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减振装置。该固定支架3包括一体形成的基部4以及分别从基部4横向和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经由紧固装置(例如螺栓或螺钉等螺纹紧固件)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气泵2的第一接纳部5,所述第二连接部轴向地插入至所述气泵2的第二接纳部。特别地,该固定支架3采用冲压技术一体成型,所涉及的整个工艺过程简单、方便。优选地,仅在所述固定支架3与所述气泵2之间的连接区域处设置减振结构,从而取消已有支架系统中所采用的整圈阻尼橡胶结构,以尽可能地使产品轻量化,同时还能确保良好的隔振、减振效果。根据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仅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接纳部之间以及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接纳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阻尼塞。尤其参见图2,固定支架3的第一连接部采用两个相对的安装臂6的结构形式。各安装臂6优选地通过螺栓7螺纹接合到气泵2的第一接纳部5中。参见图2,各安装臂6上设置有开口8,在每个所述开口8内旨在接纳第一阻尼塞9。如图2可见,该开口8采用C形开口的形式,以便经由“C”的开口侧装载第一阻尼塞9。当然,其它形状的开口也是可能的,只能能够实现上述旨在实现的功能。具体地,该第一阻尼塞9具有两个端部止挡凸缘10,以使得通过所述端部止挡凸缘10限制第一阻尼塞9在开口8内的轴向位移。安装好后的第一阻尼塞9具有一定的预紧力,以更好地起到隔振的作用。该第一阻尼塞9的中央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分别从基部横向和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经由紧固装置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一接纳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轴向地插入至所述气泵的第二接纳部;所述多功能支架系统还包括承载有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固定地保持在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连接部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分别从基部横向和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经由紧固装置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一接纳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轴向地插入至所述气泵的第二接纳部;所述多功能支架系统还包括承载有传感器的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固定地保持在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连接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的第一阻尼塞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纳部之间的第二阻尼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相对的安装臂,在各安装臂上设置有开口,每个所述开口内接纳有所述第一阻尼塞,该第一阻尼塞具有两个端部止挡凸缘以限制第一阻尼塞在所述开口内的轴向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臂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至所述气泵,其中,一金属衬套接纳在所述第一阻尼塞内,使得所述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金属衬套并接纳在所述气泵上的所述第一接纳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润秋杨向东时辰孙广瑞
申请(专利权)人:纬湃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