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88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涉及汽车拉索控制技术领域,其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穿线通孔,所述盒体内转动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安装点,所述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助于减少芯线端子与安装块之间转动的情况发生,减少芯线端子对安装块的磨损,有助于延长释放机构构造盒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
本技术涉及汽车拉索控制
,尤其是涉及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
技术介绍
汽车拉线、拉索是主要用于对汽车天窗、侧窗、离合等传动控制的一种联动件,其主要由线管100、线管100两端的安装套管200、钢丝芯线300以及安装在钢丝芯线300两端的芯线端子400组成(参见图1)。实际使用中,两个芯线端子400分别连接在主动装置和从动装置器上,以实现主动装置对从动装置的驱动。现有公告号为CN104169124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释放机构,其包含:限定枢轴元件的壳体;至少部分设置在该壳体内并可枢转地接合该枢轴元件以绕轴线旋转的转子,其中该转子经调节以让使用者手动旋转;而其中该转子亦包括连接特征,以供连接长的柔性缆线的一端到该转子,使得该转子的旋转令该长的柔性缆线位移。现有公开告号为CN107299798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用于乘用车的车门闩锁释放机构包含闩锁机构和把手机构中的至少一个。闩锁机构包括带有第一枢轴线和两个安装点的第一双臂曲柄。把手机构包括带有第二枢轴线和两个安装点的第二双臂曲柄。把手机构还包括具有第三枢轴线的车门把手杆,以及连接车门把手杆和第二双臂曲柄的机械连杆机构。以公开告号为CN107299798A的中国专利的专利为例,现有技术中,为保证主动装置通过拉线对从动装置稳定的驱动作业,主动装置(即释放机构)往往通过两根拉线对从动装置进行传动;而为了减少两根拉线之间干涉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将两个安装点设置在第一双臂曲柄相对的两侧边缘。然而,随着拉线的往复运动,芯线端子与第一双臂曲柄的安装点相互转动摩擦,在拉线较强的垃力下,很容易产生第一双臂曲柄安装点断裂的情况,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通过将安装点设置在绕线轮上,有助于减少芯线端子与安装块之间转动的情况发生,减少芯线端子对安装块的磨损,有助于延长释放机构构造盒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穿线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转动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安装点,所述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经穿线通孔将钢丝芯线穿入至盒体内,并将钢丝芯线穿入盒体一端的芯线端子安装在安装点上,并使得穿入盒体内的钢丝芯线绕设在绕线轮上;运用时,由驱动组件驱动绕线轮转动,并对钢丝芯线进行收卷和放卷,从而对从动装置进行驱动。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芯线端子与安装块之间转动摩擦的情况发生,减少芯线端子对安装块的磨损,有助于延长释放机构构造盒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轮的周侧壁壁上绕设有限位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可以将钢丝芯线绕设置在限位环槽中,有助于保证钢丝芯线绕设在绕线轮上的稳定性,并减少钢丝芯线与安装块摩擦损坏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点包括卡接槽和贯通槽,所述卡接槽开设在绕线轮上,且所述贯通槽连通卡接槽和限位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安装中,工作人员可以钢丝芯线穿入盒体一端的芯线端子嵌入至卡接槽中,将钢丝芯线经贯通槽引出并绕经在绕线轮上,有助于保证钢丝芯线与绕线轮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轮为绕线齿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子和主动齿轮,所述转子转动设置在盒体内,所述转子的转动轴向线与主动齿轮的转动轴向平行,所述转子沿其转动轴线的一侧穿出盒体,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在转子上,且所述主动齿轮的轴线与转子转动轴线共线,所述主动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用于往复驱动转子转动的驱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可以借助驱动件驱动转子往复转动,并通过主动齿轮与绕线齿轮啮合,进而带动绕线齿轮对钢丝芯线进行收卷和放卷,从而实现对绕线齿轮在盒体内转动的驱动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轴线与转子的转动轴线共线,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转子卡接固定,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盒体卡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可以手动转动转子,并驱动安装块和钢丝芯线运动,并由扭簧带动转子、安装块以及钢丝芯线做恢复运动,从而实现驱动件对转子和安装块的往复驱动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内固定设置有稳定柱,所述稳定柱的转动轴线与转子的转动轴线共线,且所述扭簧套在稳定柱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扭簧套设在稳定柱上,有助于保证扭簧扭转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内设置有稳定环,所述稳定环与转子的轴线共线,所述转子靠近稳定环的一侧开设转动槽,所述稳定环嵌入转动槽并与转动槽转动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设置在盒体内的稳定环穿入至转子的转动槽中,有助于保证转子在盒体上转动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子包括旋钮和转动体,所述旋钮与转动体可拆卸固定,所述旋钮转动设置在盒体上,且所述旋钮背离转动体的一侧穿出盒体,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在转动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旋钮与转动体分体设置,并将旋钮与转动体可拆卸固定,当旋钮与转动体二者任意一个损坏时,只需更换对应零件,有助于减少对释放机构构造盒的维修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钮沿其转动轴向靠近转动体的一侧设置有多边形棱柱,所述转动体上开设有多边形插槽,所述多边形棱柱与多边形插槽插接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多边形棱柱与多边形插槽插接配合实现旋钮与转动体之间的可拆卸固定,有助于方便工作人员对旋钮与转动体之间的安装和卸载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包括第一半盒和第二半盒,所述第一半盒和第二半盒通过卡勾和卡槽卡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半盒和第二半盒通过卡勾和卡槽卡接固定,有助于方便工作人员对释放机构的组装和维修卸载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将安装点设置在绕线轮上,有助于减少芯线端子与安装块之间转动的情况发生;(2)通过在绕线轮上开设限位环槽,有助于保证钢丝芯线绕设在绕线轮上的稳定性,并减少钢丝芯线与安装块摩擦损坏的情况发生;(3)通过将扭簧套设在稳定柱上,并将稳定环嵌入至转动槽中,有助于保证该释放机构构造盒运行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主要体现汽车拉线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释放机构构造盒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驱动组件和绕线齿轮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稳定柱和稳定环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盒体;11、第一半盒;111、卡勾;12、第二半盒;121、卡槽;122、稳定柱;123、稳定环;2、穿线通孔;3、绕线齿轮;31、安装短轴;32、限位环槽;4、安装点;41、卡接槽;42、贯通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包括盒体(1),所述盒体(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穿线通孔(2),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内转动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安装点(4),所述盒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包括盒体(1),所述盒体(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穿线通孔(2),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内转动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安装点(4),所述盒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绕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的周侧壁壁上绕设有限位环槽(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点(4)包括卡接槽(41)和贯通槽(42),所述卡接槽(41)开设在绕线轮上,且所述贯通槽(42)连通卡接槽(41)和限位环槽(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为绕线齿轮(3),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转子(51)和主动齿轮(52),所述转子(51)转动设置在盒体(1)内,所述转子(51)的转动轴向线与主动齿轮(52)的转动轴向平行,所述转子(51)沿其转动轴线的一侧穿出盒体(1),所述主动齿轮(52)固定在转子(51)上,且所述主动齿轮(52)的轴线与转子(51)转动轴线共线,所述主动齿轮(52)与齿条啮合;所述驱动组件(5)还包括用于往复驱动转子(51)转动的驱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释放机构构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扭簧(53),所述扭簧(53)的轴线与转子(51)的转动轴线共线,所述扭簧(53)的一端与转子(51)卡接固定,所述扭簧(53)的另一端与盒体(1)卡接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红瑞苏军柱郑志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硅瑞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