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导体端子及屏蔽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73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6
提供能够将盖部和主体部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的外导体端子及使用外导体端子的屏蔽连接器。外导体端子具备:主体部,其将内导体端子的外周包围,后表面开口;和盖部,其将主体部的开口封闭。在主体部的侧面设置有主体侧锁定部。在盖部设置有将主体部的侧面覆盖的侧部。在侧部设置有与主体侧锁定部从前方抵接的前侧抵接部。在盖部设置有与主体侧锁定部从后方抵接、并在其与前侧抵接部之间夹着主体侧锁定部而保持盖部的封闭状态的后侧抵接部。主体侧锁定部具有利用反弹力与后侧抵接部抵接的接触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导体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外导体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屏蔽端子,其具备:内导体端子;外导体端子,其将内导体端子的外周包围;以及介电体,其介于外导体端子与内导体端子之间。屏蔽端子收纳于连接器壳体。外导体端子由将内导体端子覆盖的外导体端子主体、和将外导体端子主体的背面侧的开口封闭的盖体构成。外导体端子主体在四角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基板组装突片。盖体外嵌于外导体端子主体的后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24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为了可靠性良好地维持外导体端子的箱形状,优选在外导体端子主体与盖体之间设置锁定结构。作为这种锁定结构,例如考虑到如下结构:在外导体端子主体的侧面以切割冲起的方式设置锁定突起,并在盖体的侧部设置接受锁定突起的锁孔。但是,当在外导体端子上存在如锁定突起的切割冲起部分、锁孔那样的孔隙部分时,有可能屏蔽性受损。另外,在盖体与电路基板连接的情况下,当不能确实地取得锁定突起和锁孔的触点时,有可能相对于内导体端子的电信号的回流电流不能从外导体端子主体向盖体顺利地流动。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将盖部和主体部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的外导体端子及使用外导体端子的屏蔽连接器为课题。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外导体端子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其将内导体端子的外周包围,后表面开口;盖部,其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封闭;主体侧锁定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侧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将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覆盖;前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侧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前方抵接;以及后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后方抵接,在所述后侧抵接部与所述前侧抵接部之间夹着所述主体侧锁定部而保持所述盖部的封闭状态,所述主体侧锁定部和所述后侧抵接部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利用反弹力抵接。通过主体侧锁定部夹在前侧抵接部与后侧抵接部之间,从而盖部相对于主体部保持为封闭状态。在该情况下,主体侧锁定部和后侧抵接部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利用反弹力抵接,因此可确实地维持主体侧锁定部和后侧抵接部的连接状态,并且也可确实地维持主体侧锁定部和前侧抵接部的连接状态。其结果是,能够使盖部和主体部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外导体端子的展开图。图2是示出在制造外导体端子的过程中、接触部折弯前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3是从下方观看外导体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外导体端子的侧视图。图5是外导体端子的后视图。图6是外导体端子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X-X线剖视图。图8是屏蔽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图9是屏蔽连接器中的外导体端子的安装部分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屏蔽连接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1)优选的是,主体侧锁定部具有:侧板部,其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和接触部,其与侧板部的后端相连,相对于前后方向折弯而与后侧抵接部的板面接触。据此,主体侧锁定部通过接触部而与后侧抵接部更确实地连接。另外,主体侧锁定部可以不成为特别复杂的形状。(2)优选的是,接触部从侧板部的后端侧的基端部分分支地突出。据此,主体侧锁定部通过多个接触部而与后侧抵接部更进一步确实地连接。(3)优选的是一种屏蔽连接器,具备屏蔽端子和连接器壳体,所述屏蔽端子具有上述记载的外导体端子、内导体端子、以及介于外导体端子与内导体端子之间的介电体,所述连接器壳体收纳屏蔽端子。根据上述,能够实现外导体端子的良好的屏蔽性,因此可合适地作为例如汽车的高速通信用的屏蔽连接器使用。<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10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屏蔽连接器10搭载于未图示的汽车,用于车载电气安装件间的高速通信。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8~图10的左侧作为前侧,上方及下方以图8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如图8所示,屏蔽连接器10具备屏蔽端子20和收纳屏蔽端子20的连接器壳体60。屏蔽端子20具有:内导体端子21;外导体端子22,其将内导体端子21的外周包围;以及介电体23,其介于外导体端子22与内导体端子21之间。内导体端子2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如图8及图9所示,内导体端子21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突片24。突片24在屏蔽连接器10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与对方连接器具备的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零件电连接。内导体端子21在后部具有向下方及后方折弯地延伸的内导体连接片25。内导体连接片25的向后方延伸的部分与在电路基板90的表面形成的传送信号用的导电部91接触,从而内导体连接片25与电路基板90电连接。介电体23由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内部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端子收纳室26。在端子收纳室26收纳内导体端子21。内导体端子21以使突片24从端子收纳室26的前端开口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保持于介电体23。内导体端子21与外导体端子22之间由介电体23保持为绝缘状态。连接器壳体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所示,具有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基壁部61、和从基壁部61的外周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罩部62。连接器壳体60具有从基壁部61的左右两端向后方突出的一对侧壁部64(在图8及图10中仅图示一方)。连接器壳体60在左右两侧的外表面中且横跨罩部62和侧壁部64的部分安装有一对固定部件80(在图10中仅图示一方)。固定部件80为金属制的板材,形成为截面为L字形,沿着上下方向的部分安装于连接器壳体60,沿着左右方向的部分沿着电路基板90的表面配置并与电路基板90连接。连接器壳体60借助固定部件80固定于电路基板90。如图8所示,罩部62在上壁的内表面具有壳体锁定部27。在罩部62内嵌合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锁定部27起到将罩部62内的对方连接器卡止而将两连接器保持为嵌合状态的作用。基壁部61具有在前后方向(壁厚方向)贯穿的截面为大致圆形的安装孔63。外导体端子22在前后方向贯穿地插入到基壁部61的安装孔63。外导体端子22通过在将导电性的金属板冲切为图1所示的展开形状后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如图4及图7所示,外导体端子22具有:筒状的主体部28,其轴线朝向前后方向;和平板状的盖部29,其借助铰链部32能开闭地连结到主体部28的后端。主体部28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31;和截面为弧状的连结部33,其与筒状部31的后端上部相连,并与主体部28的上部没有高低差地连续。如图3及图6所示,筒状部31在下端的左右中央具有对接端34。如图3所示,在筒状部31的对接端34沿前后排列设置有凹凸部35。筒状部31通过凹凸部35的啮合而维持成圆筒状。筒状部31在左右两侧的上下中央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呈线状(一直线状)开口的一对主体侧狭缝36(在图4及图7中仅图示一个),在夹着两主体侧狭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导体端子,具备:/n主体部,其将内导体端子的外周包围,后表面开口;/n盖部,其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封闭;/n主体侧锁定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n侧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将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覆盖;/n前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侧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前方抵接;以及/n后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后方抵接,在所述后侧抵接部与所述前侧抵接部之间夹着所述主体侧锁定部而保持所述盖部的封闭状态,/n所述主体侧锁定部和所述后侧抵接部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利用反弹力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7 JP 2019-0335731.一种外导体端子,具备:
主体部,其将内导体端子的外周包围,后表面开口;
盖部,其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封闭;
主体侧锁定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
侧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将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覆盖;
前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侧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前方抵接;以及
后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侧锁定部从后方抵接,在所述后侧抵接部与所述前侧抵接部之间夹着所述主体侧锁定部而保持所述盖部的封闭状态,
所述主体侧锁定部和所述后侧抵接部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宣仁金村佳佑洼田基树康丽萍三井翔平山中航春日将宣平野蓝若原忍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