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减震装置、自行车及滑步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255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转向减震装置、自行车及滑步车,其中该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转向头和与转向头连接的前叉,还包括设于转向头和前叉之间的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所述限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和第二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相互活动抵接,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远离第二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转向头,第二圆柱凸轮远离第一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前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其使用更平稳,安全可靠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减震装置、自行车及滑步车
本技术涉及代步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减震装置、自行车及滑步车。
技术介绍
市场上用于滑步车的转向系统都是采用无减震的自行车前叉结构,通过充气轮胎的可恢复性来达到减震的效果。同时,遇到颠簸路面,前轮系统最先受到颠簸的力,会让使用者不适并导致行使的方向不稳定,而出现左右摇摆或方向失控的跌倒,并且滑步车针对的应用人群为2—6岁的儿童,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判断路面的情况,遇到颠簸的路面不一定能把握好方向,使用过程中不平稳,安全性可靠性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减震装置,旨在使用更平稳,安全可靠性更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转向减震装置,该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转向头和与转向头连接的前叉,还包括设于转向头和前叉之间的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所述限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和第二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相互活动抵接,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远离第二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转向头,第二圆柱凸轮远离第一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前叉。优选地,该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杆,所述前叉靠近转向头的端部设有限位凸柱和与限位凸柱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端面设有第一中心孔和与第一中心孔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圆柱凸轮设有第二中心孔和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一避位孔,>所述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置于第一中心孔内与第一圆柱凸轮连接,第二限位孔显露出第一中心孔,所述限位杆一端置于第一圆柱凸轮的第一安装孔内与第一圆柱凸轮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避位孔并活动置于第一限位孔内,所述限位凸柱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心孔与第二圆柱凸轮活动连接,并活动置于第二限位孔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圆柱凸轮包括第一环形管和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环形管一端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有所述第一中心孔和第一安装孔。优选地,所述第二圆柱凸轮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一端的第二环形管,所述底板设有所述第二中心孔和第一避位孔,所述第一环形管远离安装块的端面和第二环形管远离底板的端面分别设有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优选地,该转向减震装置还包括设于第二限位孔内的直线轴承,所述限位凸柱的端部置于直线轴承内。优选地,该转向减震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有第二避位孔,所述第二避位孔由紧固件的一端贯穿于紧固件的另一端,所述紧固件的一端置于第一环形管内并抵接于安装块,另一端穿过第一中心孔置于第二限位孔内,并抵接于直线轴承,所述限位凸柱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心孔和第二避位孔置于直线轴承内。优选地,该转向减震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外部车架的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所述减震器至少部分置于套筒内,所述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置于套筒内。优选地,所述前叉靠近转向头一端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限位凸柱一端置于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限位孔位于凹槽底壁,所述减震器一端置于凹槽内,另一端置于套筒内,所述凸柱部分活动置于套筒内。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自行车,包括车身、前轮、后轮、传动机构及转向减震装置,所述转向减震装置为上述所述的转向减震装置,所述转向减震装置的前叉安装前轮,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连接车身。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滑步车,包括车架、前滑轮、后滑轮及转向减震装置,所述转向减震装置为上述所述的转向减震装置,所述转向减震装置的前叉安装前滑轮,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连接车架。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转向头和与转向头连接的前叉,还包括设于转向头和前叉之间的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所述限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和第二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相互活动抵接,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远离第二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转向头,第二圆柱凸轮远离第一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前叉,以此当前叉受到颠簸的力后左右偏移可通过限位转向组件的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自动复位,当前叉受到上下颠簸的力后上下抖动可通过减震器进行减震,当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共同作用时,可使该转向减震装置使用更平稳,安全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转向减震装置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转向减震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转向减震装置的限制转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转向减震装置。参照图1至图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转向头10和与转向头10连接的前叉20,还包括设于转向头10和前叉20之间的减震器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转向头和与转向头连接的前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转向头和前叉之间的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所述限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和第二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相互活动抵接,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远离第二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转向头,第二圆柱凸轮远离第一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前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转向头和与转向头连接的前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转向头和前叉之间的减震器和限制转向组件,所述限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和第二圆柱凸轮的一个端面相互活动抵接,第一圆柱凸轮和第二圆柱凸轮相互抵接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所述第一圆柱凸轮远离第二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转向头,第二圆柱凸轮远离第一圆柱凸轮的一端连接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前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向减震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杆,
所述前叉靠近转向头的端部设有限位凸柱和与限位凸柱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
所述第一圆柱凸轮的端面设有第一中心孔和与第一中心孔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二圆柱凸轮设有第二中心孔和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一避位孔,
所述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转向头靠近前叉的一端置于第一中心孔内与第一圆柱凸轮连接,第二限位孔显露出第一中心孔,
所述限位杆一端置于第一圆柱凸轮的第一安装孔内与第一圆柱凸轮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避位孔并活动置于第一限位孔内,所述限位凸柱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心孔与第二圆柱凸轮活动连接,并活动置于第二限位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凸轮包括第一环形管和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环形管一端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有所述第一中心孔和第一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凸轮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一端的第二环形管,所述底板设有所述第二中心孔和第一避位孔,所述第一环形管远离安装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都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