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2291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涉及塑胶模具领域。包括机体、位于机体内的上模和下模,下模内设置有型腔,且型腔配合有顶出机构,上模连接有用于带动上模做垂向运动的升降机构,还包括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位于上模之间和下模之间的隔离带,隔离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固定轴水平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固定轴固定于机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需要将制品顶出时,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弹性带位移至下模的上方,当顶出机构将制品顶出前,制品将与弹性带先接触,避免制品弹起直接与上模接触,导致制品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塑胶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模具的简称。模具凸/凹模及辅助成型系统的协调变化,可以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一系列塑件。注塑时,模具装夹在注塑机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内,并在腔内冷却定型,然后上下模分开,经由顶出系统将制品从模腔顶出离开模具,最后模具再闭合进行下一次注塑,整个注塑过程是循环进行的。但现有的塑胶模具的顶出机构,对制品进行顶出时,因为制品与型腔之间有粘接,且制品被顶出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发生制品快速蹦出的情况,不仅仅会损坏制品,且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以解决制品在脱模过程中易弹出的问题。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包括机体、位于机体内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内设置有型腔,且型腔配合有顶出机构,所述上模连接有用于带动上模做垂向运动的升降机构;还包括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位于上模之间和下模之间的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固定轴水平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固定轴固定于机体内。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采用气缸;所述气缸为两个,且两个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第一固定轴的两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弹性带的两侧均设置有折叠支架。优选地,所述折叠支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铰接处与弹性带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设置有若干依次铰接的副臂,位于两端的副臂分别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的两端设置有活动扣,所述弹性带上设置若干与活动扣配合的扣环。优选地,所述弹性带采用尼龙材料制作而成。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采用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模的顶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在需要将制品顶出时,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弹性带位移至下模的上方,当顶出机构将制品顶出前,制品将与弹性带先接触,避免制品弹起直接与上模接触,导致制品损坏。在制品脱模后,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固定轴和弹性带接触,不影响上模和下模的配合。2.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和弹性带的配合,在弹性带平铺时,可拉扯弹性带的两侧,使弹性带为制品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在收纳时,将使弹性带有整体的叠置,避免弹性带皱褶。3.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副臂的设置,减小了折叠架整体的高度,节约机体内部空间。4.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活动扣和扣环的配合,使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与弹性带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弹性带进行维修和替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下模,2-第一固定轴,3-升降机构,4-上模,5-弹性带,6-第二固定轴,7-驱动机构,8-顶出机构,9-折叠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实施例1: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机体、位于机体内的上模4和下模1,所述下模1内设置有型腔,且型腔配合有顶出机构8,所述上模4连接有用于带动上模4做垂向运动的升降机构3;还包括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位于上模4之间和下模1之间的弹性带5,所述弹性带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轴2和第二固定轴6,所述第一固定轴2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固定轴2水平运动的驱动机构7,所述第二固定轴6固定于机体内。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7采用气缸;所述气缸为两个,且两个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第一固定轴2的两端连接。通过双气缸的设置,不仅仅增加了弹性带5整体和第一固定轴2的整体平衡性,且使弹性带5中部无其他阻挡物,避免制品与活塞杆接触而导致制品损坏。优选的,所述弹性带5采用尼龙材料制作而成。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采用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模4的顶部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在需要将制品顶出前,可通过驱动机构7带动弹性带5位移至下模1的上方,当顶出机构8将制品顶出时,制品将与弹性带5先接触,避免制品弹起直接与上模4接触,导致制品损坏。在制品脱模后,可通过驱动机构7带动第一固定轴2和弹性带5接触,不影响上模4和下模1的配合。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所述弹性带5的两侧均设置有折叠支架9。优选的,所述折叠支架9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固定轴2和第二固定轴6铰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铰接处与弹性带5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固定轴2、第二固定轴6和弹性带5的配合,在弹性带5平铺时,可拉扯弹性带5的两侧,使弹性带5为制品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在收纳时,将使弹性带5有整体的叠置,避免弹性带5皱褶。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设置有若干依次铰接的副臂,位于两端的副臂分别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铰接。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副臂的设置,减小了折叠架整体的高度,节约机体内部空间。实施例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轴2和第二固定轴6的两端设置有活动扣,所述弹性带5上设置若干与活动扣配合的扣环。本技术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通过活动扣和扣环的配合,使第一固定轴2、第二固定轴6与弹性带5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弹性带5进行维修和替换。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包括机体、位于机体内的上模(4)和下模(1),所述下模(1)内设置有型腔,且型腔配合有顶出机构(8),所述上模(4)连接有用于带动上模(4)做垂向运动的升降机构(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位于上模(4)之间和下模(1)之间的弹性带(5),所述弹性带(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轴(2)和第二固定轴(6),所述第一固定轴(2)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固定轴(2)水平运动的驱动机构(7),所述第二固定轴(6)固定于机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包括机体、位于机体内的上模(4)和下模(1),所述下模(1)内设置有型腔,且型腔配合有顶出机构(8),所述上模(4)连接有用于带动上模(4)做垂向运动的升降机构(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位于上模(4)之间和下模(1)之间的弹性带(5),所述弹性带(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轴(2)和第二固定轴(6),所述第一固定轴(2)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固定轴(2)水平运动的驱动机构(7),所述第二固定轴(6)固定于机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7)采用气缸;所述气缸为两个,且两个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第一固定轴(2)的两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带(5)的两侧均设置有折叠支架(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脱模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龙辉钢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