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28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包括基板及数个型芯,在基板上且位于型芯外围相对设置有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结构相同,分别包括滑动设置于基板上的顶起开模带动结构、及设置于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上且位于型芯外侧的顶起滑座,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主要由延时导向座、及滑动设置于基板上且围设于延时导向座外围的带动座组成,顶起滑座与带动座固定连接;在顶起滑座靠近型芯的一侧上形成有供型芯卡入的侧卡槽,在侧卡槽与型芯之间预留有供产品下端成型的型腔,产品外侧边支撑于侧卡槽上边缘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产品完好且准确顶出与开模的目的,利于产品的快速加工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
技术介绍
在采用注塑模具成型产品的过程中,常使用到侧进胶工艺,即大水口进胶。而在现有采用侧进胶方式成型产品的模具结构中,在产品成型后,还无法实现将产品完好且准确的顶出,影响产品快速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结构设计合理,配合精密度高,动作精确,可实现产品完好且准确顶出与开模的目的,利于产品的快速加工成型。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包括一基板、及贯穿基板设置的数个型芯,其特征在于,在该基板上且位于型芯外围相对设置有一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一第二顶起开模组件,该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结构相同,分别包括滑动设置于基板上的一顶起开模带动结构、及设置于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上且位于型芯外侧的一顶起滑座,该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主要由一延时导向座、及滑动设置于基板上且围设于延时导向座外围的一带动座组成,该顶起滑座与带动座固定连接;在该顶起滑座靠近型芯的一侧上形成有供型芯卡入的数个侧卡槽,且在该侧卡槽与型芯之间预留有供产品下端成型的型腔,产品外侧边支撑于侧卡槽上边缘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带动座上形成有供延时导向座穿出的一活动穿口,在该延时导向座外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导向斜面,在该活动穿口朝向内导向斜面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内导向斜面相匹配的一外导向斜面,在该内导向斜面与外导向斜面之间预留有延时缝隙;该内导向斜面与外导向斜面由下至上依次朝远离型芯的方向倾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延时导向座朝向型芯的外壁上形成有一内让位斜面,在该活动穿口朝向内让位斜面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内让位斜面相匹配的一外让位斜面;该内让位斜面与外让位斜面由下至上依次朝远离型芯的方向倾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时导向座下部穿过基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顶起滑座靠近型芯的侧边上部形成有一弧形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带动座靠近顶起滑座的一侧边上具有一连接凸台,所述顶起滑座固定设置于连接凸台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数条滑块,所述带动座滑动设置于滑块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具有特殊结构设计的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与顶起滑座相结合,实现将产品完好且准确顶出与开模的目的。具体的,由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中的带动座为顶起滑座提供带动作用,由延时导向座为带动座的移动方向提供导向作用,由此实现带动座带动顶起滑座竖直上移以顶起产品、及朝远离产品的方向移动以实现开模,最终,将产品完好且准确的顶出,并完成开模操作,利于产品的快速加工成型。上述是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顶起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中的顶起滑座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顶起滑座、型芯与产品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延时导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带动座的一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带动座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下模结构设置于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包括一基板1、及贯穿基板1设置的数个型芯2,在该基板1上且位于型芯2外围相对设置有一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一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该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为例进行详述,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包括滑动设置于基板1上的一顶起开模带动结构31、及设置于顶起开模带动结构31上且位于型芯2外侧的一顶起滑座32,具体的,该顶起开模带动结构31主要由一延时导向座311、及滑动设置于基板1上且围设于延时导向座311外围的一带动座312组成,该顶起滑座32与带动座312固定连接,即顶起滑座32随着带动座312一起运动。同时,如图3所示,在该顶起滑座32靠近型芯2的一侧上形成有供型芯2卡入的数个侧卡槽321,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的顶起滑座32相结合后,两块顶起滑座32上的侧卡槽321相结合形成围设于型芯2外围的环槽320,如图4所示;且在该侧卡槽321与型芯2之间预留有供产品10下端成型的型腔5,产品10成型于型腔5内,并包覆于型芯2外围;同时,产品10外侧边支撑于侧卡槽321上边缘上,具体的,产品10外侧边上一体成型的台阶101位于侧卡槽321的上边缘,即产品10外侧边上的台阶101由侧卡槽321的上边缘支撑,如图5所示。同时,如图3所示,大水口30与进胶流道40设置于顶起滑座32上,且大水口30延伸至侧卡槽321内壁上,以完成点胶工序。为了达到将产品10顶出并开模的目的,可由上模带动基板1上移两段行程,在上移的第一段行程中,型芯2与延时导向座311静止不动,而由基板1带动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的带动座312与顶起滑座32同步上移,则由顶起滑座32对产品10(具体为产品10外侧边上的台阶10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将产品10顶起,使产品10与型芯2之间松开,即实现将产品10完好且准确顶出的目的。在上移的第二段行程中,由基板1对带动座312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在延时导向座311的导向作用下,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上的带动座312分别带动顶起滑座32沿着远离产品10的方向移动,即第一顶起开模组件3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4上的顶起滑座32远离产品10并彼此分开,即实现快速准确开模的目的。对于延时导向座311与带动座312的结合方式,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带动座312上形成有供延时导向座311穿出的一活动穿口3121,在该延时导向座311外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导向斜面3111,在该活动穿口3121朝向内导向斜面3111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内导向斜面3111相匹配的一外导向斜面31211,在该内导向斜面3111与外导向斜面31211之间预留有延时缝隙313。具体的,该内导向斜面3111与外导向斜面31211由下至上依次朝远离型芯2的方向倾斜。在上模带动基板1上移的第一段行程中,由于带动座312与延时导向座311之间预留有延时缝隙313,因此,两者之间未发生相互作用力;当上移行程完成后,带动座312与延时导向座311之间的延时缝隙313正好消失。而在上模带动基板1上移的第二段行程中,由于带动座312与延时导向座311之间的延时缝隙313已经消失,则在基板1的推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包括一基板、及贯穿基板设置的数个型芯,其特征在于,在该基板上且位于型芯外围相对设置有一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一第二顶起开模组件,该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结构相同,分别包括滑动设置于基板上的一顶起开模带动结构、及设置于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上且位于型芯外侧的一顶起滑座,该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主要由一延时导向座、及滑动设置于基板上且围设于延时导向座外围的一带动座组成,该顶起滑座与带动座固定连接;在该顶起滑座靠近型芯的一侧上形成有供型芯卡入的数个侧卡槽,且在该侧卡槽与型芯之间预留有供产品下端成型的型腔,产品外侧边支撑于侧卡槽上边缘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包括一基板、及贯穿基板设置的数个型芯,其特征在于,在该基板上且位于型芯外围相对设置有一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一第二顶起开模组件,该第一顶起开模组件与第二顶起开模组件结构相同,分别包括滑动设置于基板上的一顶起开模带动结构、及设置于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上且位于型芯外侧的一顶起滑座,该顶起开模带动结构主要由一延时导向座、及滑动设置于基板上且围设于延时导向座外围的一带动座组成,该顶起滑座与带动座固定连接;在该顶起滑座靠近型芯的一侧上形成有供型芯卡入的数个侧卡槽,且在该侧卡槽与型芯之间预留有供产品下端成型的型腔,产品外侧边支撑于侧卡槽上边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产品顶出功能的下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动座上形成有供延时导向座穿出的一活动穿口,在该延时导向座外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内导向斜面,在该活动穿口朝向内导向斜面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内导向斜面相匹配的一外导向斜面,在该内导向斜面与外导向斜面之间预留有延时缝隙;该内导向斜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遵水张毅黄龙青陈凤芹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方菱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