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属于化学反应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若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第一参考值,且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或等于第二参考值,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该方法结合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和搅拌电流的变化率两方面进行判断,能够精确地确定聚合反应是否结束,提高了反应结束的自控率,减少了聚合反应后期的超温现象,减少了高温塑化结块导致的生产异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反应
,特别涉及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聚合反应是化学反应
中常用的一种生产方法,其包括原料精制、聚合反应、回收、粉料输送、自动包装和尾气回收等工序。以液相丙烯聚合得到固相聚丙烯为例,在反应结束后,将未反应的丙烯原料冷凝回收,将参加反应的聚合釜内的固相聚丙烯产品通过闪蒸进行分离。反应结束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单釜产量和操作平稳率,若实际反应未结束而直接进行回收,则单釜产量低,若实际反应结束后延迟进入高压回收阶段,则导致超温,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或装置。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通过聚合釜的电流和温度来确定聚合反应是否结束。若聚合釜内的温度大于第一参考值,电流大于第二参考值,则确定丙烯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但是,受反应条件的影响,通过温度和电流来确定反应结束容易出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值,且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可选地,所述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包括: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确定每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将多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所述第一参考值。可选地,所述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包括: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确定每个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将多个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中的最大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所述第二参考值。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包括: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及搅拌时间;根据所述搅拌电流及搅拌时间,确定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参考值,和/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所述聚合反应未结束。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值,且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可选地,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将多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所述第一参考值。可选地,所述第四获取模块,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将多个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中的最大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所述第二参考值。可选地,所述第三获取模块,包括:第五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及搅拌时间;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搅拌电流及搅拌时间,确定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参考值,和/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所述聚合反应未结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通过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和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并且若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第一参考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参考值时,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该方法结合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和搅拌电流的变化率两方面进行判断,能够精确地确定聚合反应是否结束,提高了从正常反应阶段到反应结束进入高压回收的自控率,减少了聚合反应后期的超温现象,减少了高温塑化结块导致的生产异常。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例1提供的丙烯在同一聚合釜中四次聚合反应的搅拌电流、温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以丙烯发生聚合反应为例,原料丙烯经精制系统脱除水、硫、氧等杂质后进入精制丙烯罐,精制后的丙烯经投料泵投入聚合釜,投丙烯的同时将催化剂、活化剂、给电子体带入聚合釜,投料完成后经升温激活聚合反应,然后进入反应阶段(包括过渡阶段和恒压阶段),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进入高压回收阶段,将未反应的气相丙烯冷凝后回收至精制丙烯罐,高压回收结束后釜内残余气相丙烯和聚丙烯产品进入闪蒸釜进一步分离。反应结束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单釜产量和操作平稳率,若实际反应未结束而进入高压回收阶段,则单釜产量低,若实际反应结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n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n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n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n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值,且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
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
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
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
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值,且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第一参考值,包括:
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
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
确定每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
将多个滞涨范围所对应搅拌电流的下限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所述第一参考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第二参考值,包括:
获取聚合釜的标准搅拌电流的多个样本;
确定所述多个样本中每个样本的标准搅拌电流的滞涨范围,所述滞涨范围用于表示搅拌电流增加的范围;
确定每个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
将多个滞涨范围对应搅拌电流的变化率中的最大值作为标准搅拌电流的变化率的所述第二参考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及搅拌时间;
根据所述搅拌电流及所述搅拌时间,确定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参考值,和/或,所述目标聚合釜的搅拌电流的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二参考值,确定所述聚合反应未结束。
6.一种由液相聚合转变至固相的反应结束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亮,来进和,段天平,王万真,旷军虎,常安,吴灵燕,徐伟,王熙童,管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