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刚度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166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8
变刚度减振装置。一种变刚度减振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一对主弹性构件、分隔弹性构件、第一连通通道、一对第一径向壁、第二连通通道、线圈、磁轭以及磁性流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轴向部分。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一者中,以使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连通。所述一对第一径向壁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中的一者分隔成一对第三液体室。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中,以使所述一对第三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刚度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填充有磁性流体的变刚度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的用于液体填充的发动机支座等的液体填充减振装置包括安装在振动源侧的第一安装构件、安装在振动接收侧的第二安装构件、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并插设在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之间的绝缘体(防振橡胶)、具有由绝缘体部分地限定的壁的液体室、将液体室的内部分隔成主液体室和辅液体室的分隔构件、封闭辅液体室的隔膜以及连接主液体室和辅液体室的共振孔(例如,JP2005-98312A和JP2004-263783A)。当产生低振幅振动时,需要发动机支座吸收主液体室的内部压力并用作低动力弹簧。当产生具有比低振幅振动高的振幅的高振幅振动时,需要发动机支座具有高阻尼特性。在JP2005-98312A中公开的液体填充减振装置中,为了进一步改善作为低动力弹簧的功能和高阻尼特性,分隔构件设置有不可拉伸的布料分隔膜,该分隔膜在初始状态时是松弛的。另一方面,在JP2004-263783A中公开的液体填充发动机支座中,分隔构件由分隔板和可移动膜组成。可移动膜由橡胶弹性体制成,并且通过硫化结合至分隔板,以使可移动膜与分隔板集成为一体。这些液体填充减振装置通过利用孔共振来衰减具有高振幅的低频振动(例如,0Hz至15Hz的振动)。另一方面,这些液体填充减振装置通过使布料分隔膜或可移动膜变形而吸收具有低振幅的高频振动。在这些液体填充减振装置中,通过改变隔膜的刚度来调节通过孔的液体的量,以调节共振频率。而且,所谓的主动控制支座(ACM)被称为主动发动机支座(例如,JP2005-239084A)。ACM设置有用于强制振动质量元件的致动器,以使ACM可以在理论上产生任何期望阻尼力,而无论施加在其上的干涉如何。因此,ACM在稳态和非稳态下都可以实现高阻尼效应。然而,在JP2005-98312A和JP2004-263783A中公开的液体填充减振装置中,需要通过使用诸如防振橡胶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主液体室的容积、辅液体室的容积、孔的直径、孔的长度、膜的刚度和隔膜的刚度的参数来确定整个减振装置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因此,整个减振装置的刚度和阻尼特性的调节范围较窄,因此难以在任意频率下具有期望的特性。例如,难以在多个频率下进行调节,使得当产生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造成影响的10Hz上下的振动时,阻尼特性增强,而当产生对发动机的低沉声音造成影响的130Hz上下的振动时,阻尼特性降低。另一方面,在ACM中,用于直接向其输入外部能量的机构变得复杂。而且,在ACM中,需要设计一种用于避免不稳定性以及其部件成本增加的控制系统。此外,在上文提及的任何文献中公开的减振装置中,都不能针对沿产生发动机负载的轴向以外的方向的振动来调节刚度和阻尼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根据需要改变沿轴向和径向的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变刚度减振装置。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变刚度减振装置(10),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10)包括:环形的第一支撑构件(11),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中限定有内孔(13);第二支撑构件(12),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轴向部分(15)以及一对外凸缘(16),所述轴向部分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的所述内孔(13),所述一对外凸缘设置在所述轴向部分(15)的沿所述轴向的两端处,并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间隔开规定间隔;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17),所述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和所述一对外凸缘(16)中的各个外凸缘连接,并在所述轴向部分(15)周围限定液体室(18);环形的分隔弹性构件(20),所述分隔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的内周部分和所述轴向部分(15)的外周部分连接,并将所述液体室(18)分隔成第一液体室(18A)和第二液体室(18B);第一连通通道(44),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和所述轴向部分(15)中的一者中,以使所述第一液体室(18A)和所述第二液体室(18B)经由所述第一连通通道(44)彼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44)包括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通道(41);一对第一径向壁(21),所述一对第一径向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18A)和所述第二液体室(18B)中的一者分隔成沿第一径向隔着所述轴向部分(15)彼此对置的一对第三液体室(18C、18D);第二连通通道(49),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和所述轴向部分(15)中的所述一者中,以使所述一对第三液体室(18C、18D)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通道(49)彼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通道(49)包括沿所述周向延伸的第二周向通道(46);至少一个线圈(26),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和所述轴向部分(15)中的所述一者同轴地缠绕并设置在其中;磁轭(38),所述磁轭被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和所述轴向部分(15)中的所述一者中,并且被构造成形成与所述第一周向通道(41)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46)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磁隙(40);以及磁性流体(50),所述磁性流体填充所述第一液体室(18A)、所述第二液体室(18B)、所述第一连通通道(44)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49)。根据该布置,通过向所述线圈供应电流来在所述线圈周围产生磁场,并且所述磁性流体在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所述第一周向通道中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的所述第二周向通道中的流动阻力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的磁力线而变化。因此,能够通过流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来根据需要改变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的沿所述轴向的刚度(具体地,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所述轴向的移位有关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而且,能够通过流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来根据需要改变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的沿所述第一径向的刚度(具体地,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一径向的移位有关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上设置所述第一周向通道、所述第二周向通道、所述线圈以及所述磁轭,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改变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的沿所述轴向和所述第一径向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设置有所述第一连通通道(44)、所述第二连通通道(49)、所述至少一个线圈(26)以及所述磁轭(38)。根据该布置,与所述轴向部分设置有所述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线圈以及所述磁轭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因此,能够极大地改变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的沿所述轴向和所述第一径向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优选地,所述第一周向通道(41)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46)沿大于180°的周向范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中。根据该布置,可以延长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并因此能够更大地改变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的沿所述轴向和所述第一径向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优选地,所述第一周向通道(41)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46)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线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刚度减振装置,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包括:/n环形的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中限定有内孔;/n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轴向部分,所述轴向部分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所述内孔;以及一对外凸缘,所述一对外凸缘设置在所述轴向部分的沿所述轴向的两端处,并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间隔开规定间隔;/n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所述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一对外凸缘中的各个外凸缘连接,并在所述轴向部分周围限定液体室;/n环形的分隔弹性构件,所述分隔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内周部分和所述轴向部分的外周部分连接,并将所述液体室分隔成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n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一者中,以使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彼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包括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通道;/n一对第一径向壁,所述一对第一径向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中的一者分隔成沿第一径向隔着所述轴向部分彼此对置的一对第三液体室;/n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中,以使所述一对第三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彼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包括沿所述周向延伸的第二周向通道;/n至少一个线圈,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同轴地缠绕并设置在其中;/n磁轭,所述磁轭被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中,并且被构造成形成与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磁隙;以及/n磁性流体,所述磁性流体填充所述第一液体室、所述第二液体室、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7 JP 2019-0349531.一种变刚度减振装置,所述变刚度减振装置包括:
环形的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中限定有内孔;
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轴向部分,所述轴向部分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所述内孔;以及一对外凸缘,所述一对外凸缘设置在所述轴向部分的沿所述轴向的两端处,并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间隔开规定间隔;
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所述一对环形的主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一对外凸缘中的各个外凸缘连接,并在所述轴向部分周围限定液体室;
环形的分隔弹性构件,所述分隔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内周部分和所述轴向部分的外周部分连接,并将所述液体室分隔成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
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一者中,以使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彼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包括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通道;
一对第一径向壁,所述一对第一径向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中的一者分隔成沿第一径向隔着所述轴向部分彼此对置的一对第三液体室;
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中,以使所述一对第三液体室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彼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包括沿所述周向延伸的第二周向通道;
至少一个线圈,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同轴地缠绕并设置在其中;
磁轭,所述磁轭被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轴向部分中的所述一者中,并且被构造成形成与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磁隙;以及
磁性流体,所述磁性流体填充所述第一液体室、所述第二液体室、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设置有所述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以及所述磁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通道沿大于180°的周向范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刚度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周向通道和所述第二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优步井上敏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