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12059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原料包括含N的第一原料、含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麦轮作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稻麦轮作区域广阔,包含江苏、安徽、河南、鄂北、蜀北、陕南等区域。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超4.45亿亩,稻谷产量超2亿吨,小麦种植面积超3.5亿亩,小麦产量超1.3亿吨,根据水稻谷草比可计算出每年我国水稻秸秆产量超2.1亿吨。水稻秸秆中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解后可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同时提供氮磷钾等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秸秆还田是秸秆作为肥料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近年来秸秆资源化利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增加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然而我国耕地复种指数高,倒茬时间短,秸秆还田量大,秸秆碳氮比高等因素使得秸秆还田后可能存在影响耕作、影响出苗、烧苗等不良影响。水稻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是目前水稻秸秆利用应用推广的主要途径,稻麦轮作制度中水稻秸秆粉碎还田在小麦栽培中表现出大量稻秸秆在田不能深埋,都浮于土表,小麦播种后,种子不能直接接触土壤,扎根吸水困难,麦种出苗不匀、麦苗根系发黑腐烂、麦苗长势弱等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秸秆还田后旋耕深度不够,整地质量不高,水稻秸秆碳氮比高(一般40~48∶1),远高于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碳氮比(25∶1),使得秸秆腐解过程中出现微生物与小麦争氮现象。此外,水稻秸秆腐解中产生的还原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等会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小麦苗期一般降水较少,限制小麦出苗生长的同时也限制了水稻秸秆的腐解。鉴于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原料包括含N的第一原料、含P2O5的第二原料、含K2O的第三原料、含Mn的第四原料、含Zn的第五原料、含B的第六原料、复合氨基酸、海藻酸、复硝酚钠、海泡石;每100质量份的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中,其成分含量为:N为24~28份、P2O5为8~12份、K2O为8~12份、Mn为0.3~0.5份、Zn为0.1~0.3份、B为0.1~0.3份、氨基酸为3~5份、海藻酸为0.3~0.6份、复硝酚钠为0.2~0.5份、海泡石为4.4~9.3份。较佳的,所述第一原料为尿素、氯化铵、磷酸二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原料为磷酸二铵,所述第三原料为氯化钾,所述第四原料为氯化锰,所述第五原料为硫酸锌,所述第六原料为硼砂。较佳的,一种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分别将所述第一原料、所述第二原料和所述第三原料破碎并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S2,分别将所述第四原料、所述第五原料、所述第六原料粉碎并混合均匀,得第二混合物;S3,按比例将所述复合氨基酸、所述海藻酸、所述复硝酚钠和所述第二混合物螯合,获得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溶液;S4,将所述海泡石、所述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溶液分次加入到所述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均匀后获得预制肥料;S5,将所述预制肥料进行造粒、烘干、冷却、筛分,获得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较佳的,所述步骤S3中,按比例将所述氨基酸、所述海藻酸、所述复硝酚钠逐次按比例溶于水中,保持反应釜温度在70℃~85℃,搅拌速度在30r/min~90r/min,溶解时间在20min~30min,将所述第二混合物分次加入反应釜中,每次溶解时间在15min~25min,所述第二混合物溶解完全后螯合30min~45min,获得所述有机螯合微量元素溶液。较佳的,一种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1,麦秸粉碎还田:每年小麦成熟后,将麦秸粉碎形成还田麦秸并抛洒在稻田中,所述还田麦秸的麦秸粉碎长度≤10cm,切断长度合格率≥90%,抛撒不均匀率≤20%,小麦残茬高度≤10cm;A2,腐秆剂施用:A3,肥料施用:肥料分为两次施用,基肥施用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追肥施用氮肥;A4,旋翻及灌水:所述基肥施用后灌水至田面5cm~10cm,对稻田进行旋翻,并随后泡田3~5天。较佳的,选用温度在20℃~35℃、pH在5.5~8.5、淹水情况下能保持高活性的所述腐秆剂,每亩施用1kg~3kg的所述腐秆剂,所述腐秆剂溶于水或与有机肥按1∶5混合均匀后喷施或撒施于所述还田麦秸上。较佳的,在所述腐秆剂施用后3~5天后施用所述基肥,所述基肥每亩施用30公斤~60公斤;所述追肥于水稻分蘖期施用,每亩施用所述追肥10公斤~20公斤。较佳的,所述旋翻土层深度15cm~20cm。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所述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配方依据申请人团队多年来开展的秸秆还田相关试验结果,综合分析水稻需求,土壤供应,小麦秸秆养分释放等因素所获得的优化配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较常规水稻专用肥N含量增加10%~30%,P2O5含量减少10%~30%,K2O含量减少10%~20%。与常规水稻肥料相比,增加肥料中氮比例,保证水稻与土壤微生物氮素需求,有效避免小麦秸秆腐解前期微生物与水稻争氮的情况,保证水稻的生长的同时促进微生物降解小麦秸秆;根据小麦秸秆中磷、钾养分的含量与释放规律,较常规肥料,本专利技术减少了肥料中磷、钾比例,避免磷、钾养分浪费,同时降低面源污染风险;2,申请人团队多年研究结果得出适宜浓度的微量元素Mn能有效促进秸秆腐解,同时针对水稻生产中极易缺乏的微量元素Zn、B和秸秆还田后水稻根系生长不良等因素,本专利技术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配方中增加微量元素Mn、Zn、B和复硝酚钠,通过螯合工艺,使氨基酸、海藻酸、复硝酚钠、Mn、Zn、B分散均匀,同时提高Mn、Zn、B元素的有效性;3,本专利技术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增加小分子有机营养元素氨基酸、海藻酸组分,提升微生物活性,增加微生物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效果,氨基酸、海藻酸、复硝酚钠可以刺激水稻根系生长,在改善水稻生长的同时促进水稻根系微生物活力,加速秸秆腐解,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4,海泡石组分具有很强的吸附和中和酸碱、提升土壤缓冲能力的性能,秸秆腐解中有害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可以得到吸附,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中和小麦秸秆腐解释放出的有机酸,进而保证水稻出苗率,保证水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从侧面促进秸秆腐解,同时还具有增强肥料强度的特点,从而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是一种颗粒强度高的便于机械化施肥的肥料。该制备方法生产工艺简单,容易操作,生产周期短,适宜工业化生产。先将微量元素与氨基酸、海藻酸等有机物质螯合不仅能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更易于微量元素均匀分散于肥料颗粒中,分步骤混合各类原料,可以均匀分散各有效成分,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含N的第一原料、含P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含N的第一原料、含P2O5的第二原料、含K2O的第三原料、含Mn的第四原料、含Zn的第五原料、含B的第六原料、复合氨基酸、海藻酸、复硝酚钠、海泡石;每100质量份的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中,其成分含量为:N为24~28份、P2O5为8~12份、K2O为8~12份、Mn为0.3~0.5份、Zn为0.1~0.3份、B为0.1~0.3份、氨基酸为3~5份、海藻酸为0.3~0.6份、复硝酚钠为0.2~0.5份、海泡石为4.4~9.3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原料为尿素、氯化铵、磷酸二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原料为磷酸二铵,所述第三原料为氯化钾,所述第四原料为氯化锰,所述第五原料为硫酸锌,所述第六原料为硼砂。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分别将所述第一原料、所述第二原料和所述第三原料破碎并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分别将所述第四原料、所述第五原料、所述第六原料粉碎并混合均匀,得第二混合物;
S3,按比例将所述复合氨基酸、所述海藻酸、所述复硝酚钠和所述第二混合物螯合,获得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溶液;
S4,将所述海泡石、所述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溶液分次加入到所述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均匀后获得预制肥料;
S5,将所述预制肥料进行造粒、烘干、冷却、筛分,获得所述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按比例将所述氨基酸、所述海藻酸、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亮叶新新章力干魏俊岭陈曦罗来超田达柴如山熊启中徐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