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1170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尿管,包括导管和设置于导管前端第一气囊,第一气囊通过导管内的第一气流道延伸至导管后端,导尿管还包括:用于尿道海绵体处的第二气囊,第二气囊通过导管内的第二气流道延伸至导管后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导尿管特别用于尿道下裂术后,能够根据手术治疗位置设置气囊和排液及冲洗流道,有效减少术后尿道海绵体出血,使得出血能够及时排出以及进行冲洗消炎,避免引起感染、发炎等问题,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该导尿管使用方便,极利于尿道下裂患者术后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尿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尿管,特别是用于尿道下裂术后的导尿管。
技术介绍
尿道下裂是一种男性尿道开口位置异常的先天缺陷,尿道开口可分布在正常尿道口至会阴部的连接线上。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系统中的常见畸形,发病率高。由于尿道下裂影响正常的排尿,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修复畸形、重建尿道,但术后存在并发症的可能性,如尿道瘘、尿道增生狭窄等,且在术后会存在着尿道海绵体出血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尿管,特别用于尿道下裂术后使用,能够减少术后尿道海绵体出血,降低并发症的可能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导尿管,包括导管和设置于所述导管前端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一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还包括:用于尿道海绵体处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二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气囊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导管外侧壁的液通道,所述液通道通过所述导管内的液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进一步地,所述液通道与所述液流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液通道的下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与所述液通道连通的若干透孔。进一步地,所述透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透孔的横截面孔径为1-4mm;或者所述透孔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透孔的横截面的长和宽介于1-4mm之间。进一步地,相邻所述透孔之间的距离为4-10mm。进一步地,所述液通道包括沿所述导管轴向分布的多个长条状通道和横向分布的至少一环形流道,所述通道的下端通过一所述环形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液通道与所述液流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液通道的下端;所述液通道包括沿所述导管轴向分布的多个长条状通道和横向分布的至少一环形流道,所述通道的下端通过一所述环形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与所述液通道连通的若干透孔。进一步地,所述导管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囊前端的导尿孔,所述导尿孔通过所述导管内的导尿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本专利技术导尿管特别用于尿道下裂术后,能够根据手术治疗位置设置气囊和排液及冲洗流道,有效减少术后尿道海绵体出血,使得出血能够及时排出以及进行冲洗消炎,避免引起感染、发炎等问题,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该导尿管使用方便,极利于尿道下裂患者术后恢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导尿管实施方式1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圈示部分的大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参照图1-3,该导尿管包括导管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液通道4、导尿孔5。其中,导管1的后端设有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第三支管13、第四支管14和位于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第三支管13、第四支管14口部的胶塞15。第一气囊2位于导管1的前端,该第一气囊固定在导管1上,第一气囊2卡于前列腺20与膀胱10的结合处,使第一气囊2以及导管1前端位于膀胱10内。第一气囊2通过导管1内的第一气流道21延伸至导管1后端,且第一气流道21穿过第一支管11口部的胶塞15与气源连通。第二气囊3位于尿道海绵体30处,该第二气囊3上具有若干透孔32,透孔3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等。透孔32的横截面为圆形,透孔32的横截面孔径为1-4mm;透孔32的横截面为矩形,透孔32的横截面长和宽的长度为1-4mm,相邻透孔32之间的距离为4-10mm,该距离是指相邻两透孔32的孔壁的最小间距。在实施时,透孔3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透孔32呈环形阵列式分布在第二气囊3上。第二气囊3通过导管1内的第二气流道31延伸至导管1后端,且第二气流道31穿过第二支管12口部的胶塞15与气源连通。液通道4设置于导管1的外侧壁,该液通道4的位置与第二气囊3相对应,即液通道4设置于第二气囊3与导管1之间。液通道4包括沿导管1轴向分布的多个长条状通道42和横向分布的环形流道43,即通道42的较长边与导管1的中心轴平行,环形流道43与导管1的中心轴垂直或者近似垂直。通道42的下端通过环形流道43连通,在实施时,环形流道43可设置多个,其中一个环形流道43连通通道42的下端,其余的环形通道43与该环形流道43平行设置。液通道4通过导管1内的液流道41延伸至导管1后端,且液流道41穿过第三支管13口部的胶塞15与水源或者引流装置(例如具有常压或者负压的吸出装置,如注射器)连通。为了使得透孔32中液体更容易排出,透孔32与与液通道4连通,即透孔32与通道42连通;液通道4与液流道41的连通处位于液通道4的下端,即液流道41与环形流道43、通道42下端连通。导尿孔5位于导管1的前端,且位于导管1的侧部;与第一气囊2相此,导尿孔5更靠近导管1的端部。导尿孔5通过导管1内的导尿流道51延伸至导管1后端,且导尿流道51穿过第四支管14口部的胶塞15将尿液导出。在实施时,依据尿道海绵体重建尿道位置置,第二气囊3的长度大于重建的尿道的长度,液通道4的长度等于或者略小于第二气囊3的长度。在尿道内插入导尿管后,使用气源经第一气流道21向第一气囊2内充气,使导管1卡于前列腺20与膀胱的接合处,即,使导尿孔位于膀胱10内,通过导尿孔5、导尿流道51使尿液从膀胱10排出。使用气源经第二气流道31向第二气囊3内充气,使第二气囊3的两侧分别抵于尿道海绵体30和导管1外表面,减少尿道海绵体30出血。尿道海绵体30出血经第二气囊3上的透孔32、液通道4的通道42、环形流道43、液流道41排出体外;在需要对伤口进行清洗时,清洗液通过液流道41、环形流道43、通道42、透孔32抵达患处清洗,再清洗后再排出体外。在实施时,第二气囊和液通道的长度通常为3-20cm,根据尿道海绵体的长度及重建尿道位置进行选择。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尿管,包括导管和设置于所述导管前端第一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一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所述导尿管还包括:用于尿道海绵体处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二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7 CN 20182190031851.一种导尿管,包括导管和设置于所述导管前端第一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一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所述导尿管还包括:用于尿道海绵体处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所述导管内的第二气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气囊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导管外侧壁的液通道,所述液通道通过所述导管内的液流道延伸至所述导管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通道与所述液流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液通道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与所述液通道连通的若干透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透孔的横截面孔径为1-4mm;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陈征梁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希之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