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包括原颅骨本体和3D打印颅骨本体,所述原颅骨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3D打印颅骨本体位于原颅骨本体的右侧,且3D打印颅骨本体的上表面预留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内部卡合安装有第二连接块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块和第一连接块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块和安装孔的上端均贯穿有挤压杆,且挤压杆的下端固定有挤压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前端右侧表面固定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前端贯穿有连接筒。该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方便进行固定和拆卸,使用方便,且对固定位置的要求精确度较低,大幅度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颅骨是人体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当颅骨受到严重损坏时,通常需要对损坏的部分进行替换修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逐渐进入医疗领域,通过3D打印能够更加准确的制造出与需要修补替换位置相匹配的颅骨,在对颅骨进行修补替换时需要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从而方便了颅骨的恢复;目前使用的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通常需要将原颅骨本体进行穿孔,不方便进行拆卸,使用不够方便,且对固定位置的要求精确度较高,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使用的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通常需要将原颅骨本体进行穿孔,不方便进行拆卸,使用不够方便,且对固定位置的要求精确度较高,更加了手术的难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包括原颅骨本体和3D打印颅骨本体,所述原颅骨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且第一定位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的下端,所述3D打印颅骨本体位于原颅骨本体的右侧,且3D打印颅骨本体的上表面预留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内部卡合安装有第二连接块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块和第一连接块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防脱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安装孔的上端均贯穿有挤压杆,且挤压杆的下端固定有挤压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前端右侧表面固定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前端贯穿有连接筒。优选的,所述原颅骨本体的右侧表面与3D打印颅骨本体的左侧表面相贴合,且原颅骨本体和第一定位槽的上表面齐平,并且原颅骨本体与连接杆平行竖直。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下端与第一定位槽卡合连接,且安装孔位于第一定位槽的内部,并且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呈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防脱块在安装孔内为滑动结构,且防脱块靠近挤压杆一端的表面为倾斜设置,并且防脱块另一端的表面为凹凸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挤压块的下端表面呈曲面结构,且挤压块通过挤压杆与第一连接块构成升降结构,并且挤压杆与第一连接块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筒与第二连接块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筒与连接杆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方便进行固定和拆卸,使用方便,且对固定位置的要求精确度较低,大幅度降低了手术的难度;1、通过连接杆将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连接在一起,使用式通过在原颅骨本体上开设一个槽状结构即可完成对原颅骨本体和3D打印颅骨本体之间的连接,同时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分别与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卡合连接,从而方便了进行拆卸,使用方便;2、通过挤压杆对防脱块的挤压,能够增加防脱块与第一定位槽侧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块卡合在第一定位槽内的稳定性,避免了脱落,保证使用的安全性;3、通过连接筒与连接杆之间的螺纹连接,方便了对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块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降低了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之间间距的要求,大幅度降低的手术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筒与连接杆连接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连接块与连接杆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连接块与原颅骨本体连接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原颅骨本体;2、第一定位槽;3、第一连接块;4、3D打印颅骨本体;5、第二定位槽;6、第二连接块;7、安装孔;8、防脱块;9、挤压杆;10、挤压块;11、连接杆;12、连接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包括原颅骨本体1、第一定位槽2、第一连接块3、3D打印颅骨本体4、第二定位槽5、第二连接块6、安装孔7、防脱块8、挤压杆9、挤压块10、连接杆11和连接筒12,原颅骨本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且第一定位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的下端,3D打印颅骨本体4位于原颅骨本体1的右侧,且3D打印颅骨本体4的上表面预留有第二定位槽5,第二定位槽5的内部卡合安装有第二连接块6的下端,第二连接块6和第一连接块3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孔7,且安装孔7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防脱块8,第一连接块3和安装孔7的上端均贯穿有挤压杆9,且挤压杆9的下端固定有挤压块10,第一连接块3的前端右侧表面固定有连接杆11,第二连接块6的前端贯穿有连接筒12;如图1和图4中原颅骨本体1的右侧表面与3D打印颅骨本体4的左侧表面相贴合,且原颅骨本体1和第一定位槽2的上表面齐平,并且原颅骨本体1与连接杆11平行竖直,方便了调整原颅骨本体1和3D打印颅骨本体4之间的连接,第一连接块3的下端与第一定位槽2卡合连接,且安装孔7位于第一定位槽2的内部,并且第一定位槽2和第二定位槽5呈一一对应设置,方便了防脱块8与第一定位槽2的侧壁紧密贴合;如图4中防脱块8在安装孔7内为滑动结构,且防脱块8靠近挤压杆9一端的表面为倾斜设置,并且防脱块8另一端的表面为凹凸状结构,增加了防脱块8与第一定位槽2侧壁之间的摩擦力,挤压块10的下端表面呈曲面结构,且挤压块10通过挤压杆9与第一连接块3构成升降结构,并且挤压杆9与第一连接块3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方便了对防脱块8的位置进行调整,如图2和图3中连接筒12与第二连接块6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筒12与连接杆11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方便了调整原颅骨本体1和3D打印颅骨本体4中间的间距尺寸。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时,首先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将预制好的3D打印颅骨本体4安装在原颅骨本体1上需要固定的位置,然后原颅骨本体1和3D打印颅骨本体4分别开设呈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定位槽2和第二定位槽5,接着根据第一定位槽2和第二定位槽5之间的间距尺寸,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转动与连接杆11构成螺纹连接的连接筒12,对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6之间位置进行调整,如附图4所示,使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6分别与第一定位槽2和第二定位槽5位置相对应,接着将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6的下端分别卡合在第一定位槽2和第二定位槽5的内部,接着转动与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6构成螺纹连接的挤压杆9,使挤压杆9带动挤压块10下降,通过挤压块10的下降到对防脱块8进行挤压,由于防脱块8的挤压块10贴合的一面为倾斜设置,从而使防脱块8在安装孔7内滑动,直至防脱块8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包括原颅骨本体(1)和3D打印颅骨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原颅骨本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且第一定位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的下端,所述3D打印颅骨本体(4)位于原颅骨本体(1)的右侧,且3D打印颅骨本体(4)的上表面预留有第二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5)的内部卡合安装有第二连接块(6)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块(6)和第一连接块(3)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孔(7),且安装孔(7)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防脱块(8),所述第一连接块(3)和安装孔(7)的上端均贯穿有挤压杆(9),且挤压杆(9)的下端固定有挤压块(10),所述第一连接块(3)的前端右侧表面固定有连接杆(11),所述第二连接块(6)的前端贯穿有连接筒(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包括原颅骨本体(1)和3D打印颅骨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原颅骨本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且第一定位槽(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的下端,所述3D打印颅骨本体(4)位于原颅骨本体(1)的右侧,且3D打印颅骨本体(4)的上表面预留有第二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5)的内部卡合安装有第二连接块(6)的下端,所述第二连接块(6)和第一连接块(3)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孔(7),且安装孔(7)的内部卡合安装有防脱块(8),所述第一连接块(3)和安装孔(7)的上端均贯穿有挤压杆(9),且挤压杆(9)的下端固定有挤压块(10),所述第一连接块(3)的前端右侧表面固定有连接杆(11),所述第二连接块(6)的前端贯穿有连接筒(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颅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颅骨本体(1)的右侧表面与3D打印颅骨本体(4)的左侧表面相贴合,且原颅骨本体(1)和第一定位槽(2)的上表面齐平,并且原颅骨本体(1)与连接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徐海波,徐聃,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