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61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属于理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碳素光治疗仪用的自动送棒装置,包括盖板、挡灰网罩、聚光外壳、后铁盖、聚光罩、连接装置、减速电机、齿条、机构壳体、驱动电机、固定底板、驱动齿轮、铝后座、铜连杆、碳棒、铜滑轮机构、齿轮、工作轴、轴承底座、滑轨、驱动电机固定架、从动齿轮、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通过本申请的设计,提供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机,分别控制碳棒整体的前进后退与两个碳棒之间的距离,通过相互独立的控制提高了对碳棒尖端及碳棒前进后退程度的精确控制,保证了碳棒的充分应用减少浪费,通过控制碳棒的前进后退也使人体感受到的热量可以控制,达到了最大化的应用和最大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理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碳素光治疗仪用的自动送棒装置。
技术介绍
碳素光治疗仪属于Ⅱ类物理治疗器械中的热辐射治疗设备,通常由主机、热源辐射器、碳棒、防护罩、控制装置组成。它是以医疗专用碳棒为发光材料的物理治疗仪,通过电动作用使两根碳棒燃烧产生电弧光即碳素光。碳素光疗法就是利用这种光能、热能以及运用碳棒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粒子对人体相关治疗区域进行物理照射,当其照射照到皮肤上时,碳素光线的绝大部分热能传到深部组织和更远的地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有的碳素光治疗仪无法调节碳棒燃烧时两碳棒着火点之间的距离,在碳棒燃烧时消耗碳棒,从而不能使两根碳棒尖端的距离保持一致;有的能够自动调节碳棒尖端燃烧的位置,但是自动送棒装置不能达到光点一致,导致两碳棒燃烧点之间的距离忽远忽近,火花忽大忽小,热量不均匀,效果不明显。都不能做到火苗稳定,热度可调。现有设计通过调节两根碳棒同步调节两根碳棒的位置,实现控制碳棒尖端位置的目的,但碳棒燃烧过程中会存在一定偏差且无法控制碳棒前进或后退,造成体感的热量无法控制引起不适。因此控制碳棒间距离及碳棒伸缩的位置成了碳素光治疗仪作用的关键。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调节碳棒位置及前进后退距离的送棒装置,防止出现碳棒之间距离不稳定,碳棒尖端燃烧位置无法控制造成热量无法控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盖板、挡灰网罩、聚光外壳、后铁盖、聚光罩、连接装置、减速电机、齿条、机构壳体、驱动电机、固定底板、驱动齿轮、铝后座、铜连杆、铜滑轮机构、齿轮、工作轴、轴承底座、滑轨、驱动电机固定架、从动齿轮及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所述盖板、聚光外壳、后铁盖及机构壳体组成外壳,聚光外壳内设置有聚光罩,聚光外壳上还通过连接装置设置有挡灰网罩;其中机构壳体内部设置有齿条及固定底板;其中固定底板通过滑轨设置在机构壳体内底部,固定底板上设置有铝后座、轴承底座及驱动电机固定架;其中轴承底座与驱动电机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轴承底座上设置有工作轴,且轴承底座还通过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设置有减速电机,减速电机输出端上设置有与齿条配合的齿轮;所述工作轴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齿轮配合的从动齿轮,工作轴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齿轮,工作轴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工作轴上的从动齿轮相互配合;所述铝后座为带有通孔的中空结构,其上设置有铜连杆及碳棒,铝后座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轴承底座两侧;所述铜连杆一端进入铝后座空腔并与铝后座铰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铜滑轮机构,铝后座内部设置有弹簧在垂直方向上支撑铜连杆,保持铜连杆设置有铜滑轮机构的一端向上翘起;所述铜滑轮机构与工作轴上的齿轮相互配合夹持碳棒;所述机构壳体与聚光罩上设置有对应的通孔,工作轴设置有齿轮的一端与铜连杆设置有铜滑轮机构的一端均穿过通孔处于聚光罩内腔中。所述工作轴通过轴承与轴承底座连接。所述铜滑轮机构上设置有两个以上铜滑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架通过螺栓与轴承底座连接。所述机构壳体与聚光罩上的通孔均为水平方向的长条形通孔,且两个通孔相互平行高度一致,将机构壳体的内腔与聚光罩的内腔相互连通。所述轴承底座为绝缘材料一体成型制成。所述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凹槽,轴承底座顶部设置有与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的凹槽配合的凸起,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通过凹槽和凸起的配合设置在轴承底座顶部。所述连接装置为轴销或阻尼转轴。所述轴承底座为带有凸台的立方体结构,驱动电机固定架为板型,驱动电机固定架通过螺栓轴承底座的凸台固定连接,通过这种连接驱动电机固定架与螺栓轴承底座之间存在空隙,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均位于这个空隙。所述齿条与滑轨相互平行。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申请的设计,提供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机,分别控制碳棒整体的前进后退与两个碳棒之间的距离,通过相互独立的控制提高了对碳棒尖端及碳棒前进后退程度的精确控制,保证了碳棒的充分应用减少浪费,通过控制碳棒的前进后退也使人体感受到的热量可以控制,达到了最大化的应用和最大化的效果。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四。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五。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六。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七。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铜滑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承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盖板、2-挡灰网罩、3-聚光外壳、4-后铁盖、5-聚光罩、6-连接装置、7-减速电机、8-齿条、9-齿条固定架、10-机构壳体、11-驱动电机、12-固定底板、13-驱动齿轮、14-铝后座、15-铜连杆、16-碳棒、17-铜滑轮机构、18-尖齿齿轮、19-工作轴、20-轴承底座、21-滑轨、22-驱动电机固定架、23-从动齿轮、24-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盖板1、挡灰网罩2、聚光外壳3、后铁盖4、聚光罩5、连接装置6、减速电机7、齿条8、机构壳体10、驱动电机11、固定底板12、驱动齿轮13、铝后座14、铜连杆15、铜滑轮机构17、齿轮18、工作轴19、轴承底座20、滑轨21、驱动电机固定架22、从动齿轮23及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所述盖板1、聚光外壳3、后铁盖4及机构壳体10组成外壳,聚光外壳3内设置有聚光罩5,聚光外壳3上还通过连接装置6设置有挡灰网罩2;其中机构壳体10内部设置有齿条8及固定底板12;其中固定底板12通过滑轨21设置在机构壳体10内底部,固定底板12上设置有铝后座14、轴承底座20及驱动电机固定架22;其中轴承底座20与驱动电机固定架2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架22上设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3;所述轴承底座20上设置有工作轴19,且轴承底座20还通过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设置有减速电机7,减速电机7输出端上设置有与齿条8配合的齿轮;所述工作轴19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3配合的从动齿轮23,工作轴19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齿轮18,工作轴1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工作轴19上的从动齿轮23相互配合;所述铝后座14为带有通孔的中空结构,其上设置有铜连杆15及碳棒16,铝后座1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轴承底座20两侧;所述铜连杆15一端进入铝后座14空腔并与铝后座14铰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铝后座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盖板(1)、挡灰网罩(2)、聚光外壳(3)、后铁盖(4)、聚光罩(5)、连接装置(6)、减速电机(7)、齿条(8)、机构壳体(10)、驱动电机(11)、固定底板(12)、驱动齿轮(13)、铝后座(14)、铜连杆(15)、铜滑轮机构(17)、齿轮(18)、工作轴(19)、轴承底座(20)、滑轨(21)、驱动电机固定架(22)、从动齿轮(23)及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n所述盖板(1)、聚光外壳(3)、后铁盖(4)及机构壳体(10)组成外壳,聚光外壳(3)内设置有聚光罩(5),聚光外壳(3)上还通过连接装置(6)设置有挡灰网罩(2);/n其中机构壳体(10)内部设置有齿条(8)及固定底板(12);/n其中固定底板(12)通过滑轨(21)设置在机构壳体(10)内底部,固定底板(12)上设置有铝后座(14)、轴承底座(20)及驱动电机固定架(22);/n其中轴承底座(20)与驱动电机固定架(2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架(22)上设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3);/n所述轴承底座(20)上设置有工作轴(19),且轴承底座(20)还通过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设置有减速电机(7),减速电机(7)输出端上设置有与齿条(8)配合的齿轮;/n所述工作轴(19)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3)配合的从动齿轮(23),工作轴(19)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齿轮(18),工作轴(1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工作轴(19)上的从动齿轮(23)相互配合;/n所述铝后座(14)为带有通孔的中空结构,其上设置有铜连杆(15)及碳棒(16),铝后座(1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轴承底座(20)两侧;/n所述铜连杆(15)一端进入铝后座(14)空腔并与铝后座(14)铰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铝后座(14)内部设置有弹簧在垂直方向上支撑铜连杆(15),保持铜连杆(15)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的一端向上翘起;/n所述铜滑轮机构(17)与工作轴(19)上的齿轮(18)相互配合夹持碳棒(16);/n所述机构壳体(10)与聚光罩(5)上设置有对应的通孔,工作轴(19)设置有齿轮(18)的一端与铜连杆(15)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的一端均穿过通孔处于聚光罩(5)内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焦点可调的碳素光自动送棒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盖板(1)、挡灰网罩(2)、聚光外壳(3)、后铁盖(4)、聚光罩(5)、连接装置(6)、减速电机(7)、齿条(8)、机构壳体(10)、驱动电机(11)、固定底板(12)、驱动齿轮(13)、铝后座(14)、铜连杆(15)、铜滑轮机构(17)、齿轮(18)、工作轴(19)、轴承底座(20)、滑轨(21)、驱动电机固定架(22)、从动齿轮(23)及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
所述盖板(1)、聚光外壳(3)、后铁盖(4)及机构壳体(10)组成外壳,聚光外壳(3)内设置有聚光罩(5),聚光外壳(3)上还通过连接装置(6)设置有挡灰网罩(2);
其中机构壳体(10)内部设置有齿条(8)及固定底板(12);
其中固定底板(12)通过滑轨(21)设置在机构壳体(10)内底部,固定底板(12)上设置有铝后座(14)、轴承底座(20)及驱动电机固定架(22);
其中轴承底座(20)与驱动电机固定架(2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架(22)上设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3);
所述轴承底座(20)上设置有工作轴(19),且轴承底座(20)还通过调焦减速电机固定架(24)设置有减速电机(7),减速电机(7)输出端上设置有与齿条(8)配合的齿轮;
所述工作轴(19)一端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3)配合的从动齿轮(23),工作轴(19)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齿轮(18),工作轴(1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工作轴(19)上的从动齿轮(23)相互配合;
所述铝后座(14)为带有通孔的中空结构,其上设置有铜连杆(15)及碳棒(16),铝后座(1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轴承底座(20)两侧;
所述铜连杆(15)一端进入铝后座(14)空腔并与铝后座(14)铰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铝后座(14)内部设置有弹簧在垂直方向上支撑铜连杆(15),保持铜连杆(15)设置有铜滑轮机构(17)的一端向上翘起;
所述铜滑轮机构(17)与工作轴(19)上的齿轮(18)相互配合夹持碳棒(16);
所述机构壳体(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梁越峰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布瑞斯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