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的固定结构以及电源适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308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以及电源适配器,该固定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其中,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所述干涉骨架固定在壳内。当壳体开模时,干涉骨架已经全部设计在模具上。生产时,通过干涉骨架,即可将PCB板直接固定在壳内,无需使用点胶或螺丝将PCB板固定在壳内。不仅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安装方便,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CB板的固定结构以及电源适配器
本技术涉及电源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以及电源适配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插墙式电源适配器的壳体和PCBA板的固定方式一般采用点胶固定或者螺丝固定。点胶固定需要专用设备,通过专用设备使胶处于液态状态,液态胶完全凝固需要至少24小时以上,为了防止液态胶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移动导致固定不到位,因此在作业时需要大量的液态胶达成固定的效果,不仅成本高、耗时长,而且产品质量较低。螺丝固定需要将PCBA和壳体锁紧固定在一起,但是螺丝固定需要满足安全距离要求,螺丝位周围至少3mm的空间内不能布局电路、元器件,导致产品体积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以及电源适配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PCB板因点胶固定或者螺丝固定所造成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其中,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所述干涉骨架固定在壳内。其中,所述下壳体内侧壁上设有相对的两条导槽,所述干涉骨架包括设置在两条导槽内的第一骨架;当所述PCB板竖着沿所述导槽移动至所述下壳体底面时,所述PCB板被分别卡紧在两个第一骨架之间以及所述导槽内;所述干涉骨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底面上的第二骨架;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卡紧在所述第二骨架和所述上壳体之间。>其中,两个第一骨架的距离比所述PCB板的长度小0.1mm。其中,所述导槽临近所述下壳体底面的宽度比所述PCB板的厚度小0.1mm。其中,所述干涉骨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侧壁四周上的第三骨架,所述第三骨架上设有限位部,当所述PCB板横着移动至所述限位部时,所述PCB板被卡紧在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干涉骨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两相对内侧壁上的第四骨架,所述第四骨架位于所述限位部之上,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卡紧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骨架之间。其中,相对设置的限位部的距离比与其对应的所述PCB板的长度或者宽度小0.1mm。其中,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骨架的距离比所述PCB板的厚度小0.05mm。其中,所述干涉骨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的第五骨架;当所述壳体安装后,所述PCB板被卡紧在所述第五骨架和所述限位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三骨架上设有导向部。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前述的PCB板的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壳体开模时,干涉骨架已经全部设计在模具上。生产时,通过干涉骨架,即可将PCB板直接固定在壳内,无需使用点胶或螺丝将PCB板固定在壳内。不仅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安装方便,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一的电源适配器的下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电源适配器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电源适配器的无上壳体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电源适配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当PCB板安装后,PCB板被干涉骨架固定在壳内。当壳体开模时,干涉骨架已经全部设计在模具上。生产时,通过干涉骨架,即可将PCB板直接固定在壳内,无需使用点胶或螺丝将PCB板固定在壳内。不仅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安装方便,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该电源适配器10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2,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3,当PCB板2安装后,PCB板2被干涉骨架3固定在壳内。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体12内侧壁上设有相对的两条导槽13,干涉骨架3包括设置在两条导槽13内的第一骨架31;当PCB板2竖直沿导槽13移动至下壳体12底面时,PCB板2被卡紧在两个第一骨架31之间,从而在长度方向上卡紧PCB板2。当PCB板2竖直沿导槽13移动至下壳体12底面时,PCB板2被卡紧在导槽13内,从而在厚度方向上卡紧PCB板2。干涉骨架3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2底面上的第二骨架32;当PCB板2安装后,PCB板2被卡紧在第二骨架32和上壳体11之间,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卡紧PCB板2。通过干涉骨架3,从而在长度、宽度、厚度三个方向上分别卡紧PCB板2,因此更稳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骨架31的距离比PCB板2的长度小0.1mm,通过该干涉设计,从而使两个第一骨架31牢靠的夹紧PCB板2。在本实施例中,导槽13临近下壳体12底面的宽度比PCB板2的厚度小0.1mm,通过该干涉设计,从而使导槽13牢靠的夹紧PCB板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骨架32呈三角形结构,该结构产生的应力较小,从而使PCB板2不易被上壳体11和第二骨架32压坏。实施例二: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该电源适配器10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2,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3,当PCB板2安装后,PCB板2被干涉骨架3固定在壳内。在本实施例中,干涉骨架3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2内侧壁四周上的第三骨架31,第三骨架31上设有限位部311,当PCB板2横向移动至限位部311时,PCB板2被卡紧在限位部311之间,从而在长度、宽度两个方向上分别卡紧PCB板2。干涉骨架3还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2两相对内侧壁上的第四骨架32,第四骨架32位于限位部311之上,当PCB板2安装后,PCB板2被卡紧在限位部311和第四骨架32之间,从而在厚度方向上卡紧PCB板2。通过干涉骨架3,从而在长度、宽度、厚度三个方向上分别卡紧PCB板2,因此更稳固。在本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限位部311的距离比与其对应的PCB板2的长度或者宽度小0.1mm。具体地,当相对设置的限位部311为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其中,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所述干涉骨架固定在壳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板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内的PCB板,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干涉骨架;其中,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所述干涉骨架固定在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内侧壁上设有相对的两条导槽,所述干涉骨架包括设置在两条导槽内的第一骨架;当所述PCB板竖着沿所述导槽移动至所述下壳体底面时,所述PCB板被分别卡紧在两个第一骨架之间以及所述导槽内;所述干涉骨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底面上的第二骨架;当所述PCB板安装后,所述PCB板被卡紧在所述第二骨架和所述上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骨架的距离比所述PCB板的长度小0.1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临近所述下壳体底面的宽度比所述PCB板的厚度小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骨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欣
申请(专利权)人:郴州市福瑞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