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0280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所述热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加热单元及耗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耗热单元之间设有用于连通或切断循环的电磁阀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电介质壳体、翅片式金属管、微波发生器和粉末状电介质,其中,所述翅片式金属管安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微波发生器固定在电介质壳体外部,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填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翅片式金属管与耗热单元连接或循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微波振荡电介质的分子产生热量,无污染,且产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热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
技术介绍
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低温热媒在热源中被加热,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高温水或蒸汽),经输送管道送往室内,通过散热设备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散热后温度降低,变成低温热媒(低温水),再通过回收管道返回热源,进行循环使用。如此不断循环,从而不断将热量从热源送到室内,以补充室内的热量损耗,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在我国北方区域,供暖大多采用集中供暖,其高温热媒来源于火力发电站;而在我国的南方区域,高温热媒来源于家庭内安装的热水器,而热水器又分为电热水器和天然气热水器。上述几类供暖系统,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火力发电站会产生大量污染,导致雾霾、酸雨等自然灾害;电热水器和天然气热水器的加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无污染的供暖系统就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高效、无污染的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为了实现本技术之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所述热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加热单元及耗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耗热单元之间设有用于连通或切断循环的电磁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电介质壳体、翅片式金属管、微波发生器和粉末状电介质,其中,所述翅片式金属管安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微波发生器固定在电介质壳体外部,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填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翅片式金属管与耗热单元连接或循环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耗热单元包括散热翅片、热水用户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耗热单元内设有用于测量液位的液位测量单元以及用于测量温度的温度测量单元,所述热系统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液位测量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器与微波发生器及电磁阀单元连接,且基于液位测量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的信号控制微波发生器及电磁阀单元的开闭。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耗热单元为散热翅片时,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翅片式金属管的出水口之间设有第一热水箱,所述散热翅片和翅片式金属管的进水口之间设有温水箱,所述液位测量单元为设置在第一热水箱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温度测量单元为设置在第一热水箱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耗热单元为热水用户时,所述热水用户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热水箱和温水箱,所述第二热水箱的进水口与翅片式金属管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水箱的出水口与翅片式金属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热水箱设有至少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出水口与温水箱连接,其余出水口用于提供热水,所述液位测量单元为设置在第二热水箱内的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温度测量单元为设置在第二热水箱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热水箱的内壁设有保温材料,所述温水箱设有冷水进水口。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包括主材,所述主材包括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所述第一材料为粉末状硅粉体,所述第二材料为粉末状碳粉体,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质量比为(1~4):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包括辅材,所述辅材包括第三材料,所述第三材料为硼,所述第三材料在粉末状电介质中的质量比不超过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式金属管在电介质壳体内部为涡状形、蛇形、螺旋形,或涡状形、蛇形和螺旋形中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结合体;所述电介质壳体的材质为碳粉体和硅粉体烧结的固体,烧结温度2000~240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介质壳体的外部依次设有金属屏蔽壳体和保温层,所述微波发生器固定在金属屏蔽壳体和电介质壳体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微波振荡电介质的分子产生热量,无污染;且产热效率高,电热转化率可达98%以上。(2)通过控制器控制热系统的自动运行,节约能量。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供热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中供热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中供热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3中加热单元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中加热单元的侧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中涡状形翅片式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蛇形与螺旋形翅片式金属管的结合体示意图。在附图中,1为加热单元,11为电介质壳体,12为翅片式金属管,13为粉末状电介质,14为微波发生器,15为金属屏蔽壳体,16为保温层,17为翅片式金属管,2为笫一热水箱,21为第一温度传感器,22为第一液位传感器,3为散热翅片,4为温水箱,5为热水箱,51为第二温度传感器,52为第二液位传感器,61为第一循环泵,62为第二循环泵,71为第一电磁阀,72为第二电磁阀,73为第三电磁阀,74为第四电磁阀,75为第五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作定义,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
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列举的所有的从最低值到最高值之间的数值,是指当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相差两个单位以上时,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以一个单位为增量得到的所有数值。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创造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过程中,为了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本说明书不可能对实际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均作详尽的描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修改和替换,所得实施方式也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所述热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加热单元及耗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耗热单元之间设有用于连通或切断循环的电磁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电介质壳体、翅片式金属管、微波发生器和粉末状电介质,其中,所述翅片式金属管安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微波发生器固定在电介质壳体外部,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填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翅片式金属管与耗热单元连接或循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所述热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加热单元及耗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耗热单元之间设有用于连通或切断循环的电磁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电介质壳体、翅片式金属管、微波发生器和粉末状电介质,其中,所述翅片式金属管安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微波发生器固定在电介质壳体外部,所述粉末状电介质填充在电介质壳体内部,所述翅片式金属管与耗热单元连接或循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耗热单元包括散热翅片、热水用户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耗热单元内设有用于测量液位的液位测量单元以及用于测量温度的温度测量单元,所述热系统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液位测量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器与微波发生器及电磁阀单元连接,且基于液位测量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的信号控制微波发生器及电磁阀单元的开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波能分子振荡集热器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耗热单元为散热翅片时,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翅片式金属管的出水口之间设有第一热水箱,所述散热翅片和翅片式金属管的进水口之间设有温水箱,所述液位测量单元为设置在笫一热水箱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温度测量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言平唐仁妹田浩骅徐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埃梅奇高分子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