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147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杀菌装置包括放电结构,放电结构包括:放电组,放电组包括放电针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两个柱电极之间具有夹角,放电针位于两个柱电极之间;柱电极的朝向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和/或凸起。采用该方案,放电组在通电的情况下放电,通过放电针和柱电极的配合产生等离子等粒子,从而进行消毒杀菌;而且,柱电极的朝向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这样可构成特殊的电场结构,能更有效地聚集等离子体,实现高强电场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从而高效地净化空气;并且,由于两个柱电极具有夹角,这样在聚集等离子体的同时,可有效地产生离子风,从而促进空气流动,提高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杀菌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杀菌消毒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杀菌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的处理一般是喷洒化学药品,但是药物消毒作用维持的时间短暂,导致浪费了很大人力物力。现有一些通过放电产生等离子等粒子进行消毒杀菌的装置,但这些装置存在消毒杀菌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以提高现有的杀菌装置的消毒杀菌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包括放电结构,所述放电结构包括:放电组,所述放电组包括放电针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两个所述柱电极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放电针位于两个所述柱电极之间;所述柱电极的朝向所述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和/或凸起。进一步地,所述柱电极包括:多个依次电连接的放电柱,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柱的朝向所述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柱电极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柱电极的多个所述放电柱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依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放电针与所述柱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在8mm至12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结构的放电组为多个,多个所述放电组沿预设方向排列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连接柱,所述放电结构的多个放电针的远离所述柱电极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第二连接片,所述放电结构的多个柱电极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连接柱和多个所述柱电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片上具有多个避让孔,多个所述放电针一一对应地穿过多个数所述避让孔。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放电结构并排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杀菌装置还包括:框架,多个所述放电结构均设置在所述框架上。进一步地,所述杀菌装置还包括:电源,所述放电组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杀菌装置包括放电结构,放电结构包括:放电组,放电组包括放电针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两个柱电极之间具有夹角,放电针位于两个柱电极之间;柱电极的朝向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和/或凸起。采用该方案,放电组在通电的情况下放电,通过放电针和柱电极的配合产生等离子等粒子,从而进行消毒杀菌;而且,柱电极的朝向放电针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这样可构成特殊的电场结构,能更有效地聚集等离子体,实现高强电场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从而高效地净化空气;并且,由于两个柱电极呈夹角设置,这样聚集等离子体的同时,由于不同位置的粒子密度差异可有效地产生离子风,从而促进空气流动,提高使用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杀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杀菌装置的俯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放电组;11、放电针;12、柱电极;13、放电柱;14、第一连接片;15、凹槽;20、连接柱;30、第二连接片;31、避让孔;40、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包括放电结构,放电结构包括:放电组10,放电组10包括放电针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12,两个柱电极12之间具有夹角,放电针11位于两个柱电极12之间;柱电极12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5和/或凸起。即,柱电极12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可以有多个凹槽15,或有多个凸起,或者具有多个凹槽15和多个凸起。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杀菌装置,杀菌装置包括放电结构,放电结构包括:放电组10,放电组10包括放电针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12,两个柱电极12之间具有夹角,放电针11位于两个柱电极12之间;柱电极12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5。采用该方案,放电组10在通电的情况下放电,通过放电针11和柱电极12的配合产生等离子等粒子,从而进行消毒杀菌;而且,柱电极12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5和/或凸起,这样可构成特殊的电场结构,能更有效地聚集等离子体,实现高强电场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从而高效地净化空气;并且,由于两个柱电极12呈夹角设置,这样聚集等离子体的同时,由于不同位置的粒子密度差异可有效地产生离子风,从而促进空气流动,提高使用效果。两个柱电极12之间具有夹角可以理解为两个柱电极12呈V形结构间隔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柱电极12沿对称面对称设置,放电针11的轴线位于对称面上,这样可以提高产生等离子的效果,并且促进空气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柱电极12包括:多个依次电连接的放电柱13,相邻两个放电柱13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形成凹槽15。采用上述设置便于形成多个凹槽15。由于柱电极12的朝向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为不规则结构,因此可形成波浪形的电场,能够更有效地聚集等离子。在本实施例中,柱电极12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4,柱电极12的多个放电柱13通过第一连接片14依次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连接片14将柱电极12的多个放电柱13串联在一起,便于连接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放电针11与柱电极12之间的最小距离在8mm至12mm之间,例如10mm。这样放电针11与柱电极12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能有效降低放电起始电压,臭氧产生量降低。在本实施例中,放电结构的放电组10为多个,多个放电组10沿预设方向排列设置。通过采用多个放电组10,可以提高杀菌装置消毒杀菌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放电结构还包括:连接柱20,放电结构的多个放电针11的远离柱电极12的一端均与连接柱20连接;第二连接片30,放电结构的多个柱电极12均与第二连接片30连接。通过连接柱20可将多个放电针11并联在一起,以便于通电。通过第二连接片30可将多个柱电极12并联在一起,便于加工装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30位于连接柱20和多个柱电极12之间,第二连接片30上具有多个避让孔31,多个放电针11一一对应地穿过多个数避让孔31。通过上述设置,可避免第二连接片30与放电针11接触,并且使得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在本实施例中,放电结构为多个,多个放电结构并排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杀菌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杀菌装置还包括:框架40,多个放电结构均设置在框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结构,所述放电结构包括:/n放电组(10),所述放电组(10)包括放电针(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12),两个所述柱电极(1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放电针(11)位于两个所述柱电极(12)之间;所述柱电极(12)的朝向所述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5)和/或凸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结构,所述放电结构包括:
放电组(10),所述放电组(10)包括放电针(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柱电极(12),两个所述柱电极(1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放电针(11)位于两个所述柱电极(12)之间;所述柱电极(12)的朝向所述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5)和/或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电极(12)包括:
多个依次电连接的放电柱(13),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柱(13)的朝向所述放电针(11)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凹槽(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电极(12)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14),所述柱电极(12)的多个所述放电柱(1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14)依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11)与所述柱电极(12)之间的最小距离在8mm至12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结构的放电组(10)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双幸封宗瑜曾焕雄肖德玲劳承云赵勇王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