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731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与所述冷却水管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相对的两侧;提升池,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并且所述提升池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低于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冷却水和锅炉高温排污水从混合池不同方向、不同高度注入,使冷热水快速充分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本技术涉及热水降温排放
,特别涉及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
技术介绍
温度高于40℃的污水,排入城镇排水管道或者自然水域前,应采取降温措施。一般宜设降温池,降温池一般设置于地下室。目前,多数降温池采取将排污热水与冷水混合的方式进行降温,但是会存在冷热水混合不均匀、混合速度慢的问题,会导致混合之后的水仍然存在温度较高就被排出,当较高温度的污水进入城镇管道或者自然水域后,会带来城镇管道的受损、自然水域环境的破坏,影响城镇管道设备、自然水域的生物的生存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与所述冷却水管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相对的两侧;提升池,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并且所述提升池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混合池内,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低于所述虹吸管道的出水端设置。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的距离范围是150-300mm。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虹吸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的距离是200mm。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锅炉排污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底部距离是100mm,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100mm。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进一步包括泄水管,所述泄水管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池底部,所述泄水管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提升池中。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进一步包括液位自动控制装置,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均设置于所述提升池底部,所述第一潜水泵为主泵,所述第二潜水泵作为所述第一潜水泵的备用泵,均用于排出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液位自动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第四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潜水泵连接,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分别与外部报警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800mm,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混合池顶部距离是600mm,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提升池底部距离是200mm,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提升池顶部。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上升至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自动启动;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继续上升至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外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提示;当所述提升池内的水位下降至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均自动停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由混合池、提升池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虹吸管道组成,冷却水和锅炉高温排污水从混合池不同方向、不同高度注入,利用冷水密度大冷水下沉,热水密度小热水上浮以及冷热水不同进水方向,使冷热水快速充分混合,以便高温排污水稳定在40℃以下。当混合池水位达到虹吸水位后,形成虹吸,混合后的低温热水自动流入提升池,通过提升池排放。这种设置方式,实现冷热水快速均匀混合,经过混合后的低温热水通过提升池排放,此时排放的低温热水温度低于40℃,不会对城镇管道设备、自然水域的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温池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横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4所示,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4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5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包括:混合池1,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提升池2,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并且所述提升池2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设置;虹吸管道3,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低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温池长宽高尺寸是3000*1500*1500(单位mm),其中所述提升池2尺寸是1000*1000*1800(单位mm),所述提升池2的顶部距离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100mm,在所述提升池2的正上方开1000*1000(单位mm)的检修口。值得说明的是,实际中所述降温池是成品设备,在实际的工程中,土建环节首先预留出相应的坑洞空间,所述降温池的成品设备可以直接置于坑内,安装方便快捷。并且所述降温池的成品设备采用不锈钢材质,可在安装现场进行拼接,极大的减少了搬运时的空间占用和人力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4)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5)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包括:/n混合池(1),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n提升池(2),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并且所述提升池(2)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设置;/n虹吸管道(3),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低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用于将外部锅炉排污管(4)排放的热水与外部冷却水管(5)流入的冷水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池(1),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处,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连接至靠近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处,并且所述锅炉排污管(4)与所述冷却水管(5)分别位于所述混合池(1)相对的两侧;
提升池(2),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并且所述提升池(2)的底部低于所述混合池(1)的底部设置;
虹吸管道(3),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设置于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于所述提升池(2)内,并且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低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出水端(32)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范围是150-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3)的进水端(3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的距离是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范围是50-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排污管(4)的出水端(41)与所述混合池(1)底部距离是100mm,所述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51)与所述混合池(1)顶部距离是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冷热水快速混合的降温池,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泄水管(6),所述泄水管(6)一端连接于所述混合池(1)底部,所述泄水管(6)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培云李绍飞李益勤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