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位机构、电动尾门锁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350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限位机构、电动尾门锁及汽车,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板及设置于所述支板上的安装臂;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臂上,且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当汽车尾门关闭时,上门锁跟随电动尾门下落,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扣合,与此同时上门锁与限位块的弹性凸体抵压紧密。如此限位块能够对上门锁起到缓冲支撑和约束作用,限制上门锁的移动自由度,进而消除因装配、制造尺寸误差导致的较大装配间隙,使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紧固闭合,避免发生晃动异响,保证电动尾门锁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限位机构、电动尾门锁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限位机构、电动尾门锁及汽车。
技术介绍
诸如皮卡车、SUV等车型,为提升使用便捷度和防盗能力,通常会在尾门上安装电动尾门锁,尾门下落关闭过程中,上门锁的锁舌扣合下门锁的拉耳圆环,之后门锁驱动电机拉动下门锁下移,实现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锁合。但实际情况中,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之间会存在配合误差,下门锁的锁体和拉耳也会存在加工误差等,这些误差累积起来会造成锁舌与拉耳圆环存在较大的装配间隙,致使汽车变向行驶或行驶在不平整路面上时,锁舌与拉耳圆环出现相对晃动而产生撞击,电动尾门锁出现异响,影响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限位机构、电动尾门锁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电动尾门关闭后产生晃动和异响,影响门锁寿命和用户体验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限位机构,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板及设置于所述支板上的安装臂;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臂上,且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上述限位机构用于配装到电动尾门锁中,防止因装配及制造误差导致门锁发生晃动异响。具体而言,该限位机构使用时,限位块通过安装支架与电动尾门锁的下门锁组装固定,也即限位块与安装臂连接,并通过支板与下门锁装配固定。此时,由于限位块面向上门锁设有限位面,且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因而当汽车尾门关闭时,上门锁跟随电动尾门下落,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扣合,与此同时上门锁与限位块的弹性凸体抵压紧密。此时限位块对上门锁具有向上的顶紧力,能够对上门锁起到缓冲支撑和约束作用,限制上门锁的移动自由度,进而消除因装配、制造尺寸误差导致的较大装配间隙,使上门锁的锁舌与下门锁的拉耳圆环紧固闭合,避免发生晃动异响,保证电动尾门锁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板开设有装配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装配通孔并排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通孔为槽型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臂为两个且间隔并排设置,所述安装臂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块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其中之一为卡体,另一为扣位,所述卡体与所述扣位卡扣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弹性凸体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凸体为多个,并呈阵列结构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还设有避空位。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尾门锁,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限位机构。此外,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尾门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动尾门锁(锁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安装支架;11、支板;111、装配通孔;12、安装臂;20、限位块;21、弹性凸体;22、避空位;30、上门锁;40、下门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本申请要求保护一种汽车,其可以是皮卡车、SUV等车型。以皮卡车为例,车体的中后部通常设计有车厢,车厢通过可活动的尾门与车体实现关合或开启。较常见地,尾门采用旋转方式或升降方式实现关合或开启,本方案着重以尾门采用升降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尾门通过电动尾门锁实现与车体的关合或开启。具体而言,电动尾门锁包括门锁驱动盒电机、上门锁30和下门锁40构成。上门锁30通常安装于尾门上,下门锁40安装于车体上,通过上门锁30与下门锁40的锁合或分离实现尾门关合或开启。而门锁驱动盒电机则用于与中控系统电连接,通过电控方式施加下门锁40驱动力,使下门锁40能够相对上门锁30远离移动,保证上门锁30与下门锁40牢靠锁紧。为了解决现有电动尾门锁存在的晃动异响问题,在本方案中,对电动尾门锁设计加装了限位机构。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限位机构,其包括:安装支架10及限位块20。安装支架10可选是钣金支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用于承载固定限位块20,并将限位块20组装到下门锁40上。而限位块20则用于对上门锁30起到限位约束作用,以消除晃动产生的异响。具体地,所述安装支架10包括支板11及设置于所述支板11上的安装臂12,较佳地,安装臂12通过焊接一体固定在支板11上,连接强度高。当然了,安装臂12也可以是与支架一体成型的,或者可拆卸装配固定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所述限位块20设置于所述安装臂12上,且所述限位块20设有限位面,可以理解的,限位块20面向上门锁30的顶面形成为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21。综上,实施本申请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限位机构用于配装到电动尾门锁中,防止因装配及制造误差导致门锁发生晃动异响。具体而言,该限位机构使用时,限位块20通过安装支架10与电动尾门锁的下门锁40组装固定,也即限位块20与安装臂12连接,并通过支板11与下门锁40装配固定。此时,由于限位块20面向上门锁30设有限位面,且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21,因而当汽车尾门关闭时,上门锁30跟随电动尾门下落,上门锁30的锁舌与下门锁40的拉耳圆环扣合,与此同时上门锁30与限位块20的弹性凸体21抵压紧密。如此限位块20能够对上门锁30起到缓冲支撑和约束作用,限制上门锁30的移动自由度,进而消除因装配、制造尺寸误差导致的较大装配间隙,使上门锁30的锁舌与下门锁40的拉耳圆环紧固闭合,避免发生晃动异响,保证电动尾门锁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在本方案中,限位机构优选是与上门锁30可拆卸连接的,以便定期对限位块20进行更换和维保。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板及设置于所述支板上的安装臂;及/n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臂上,且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板及设置于所述支板上的安装臂;及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臂上,且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上凸设有弹性凸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开设有装配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装配通孔并排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通孔为槽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臂为两个且间隔并排设置,所述安装臂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块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仲文李松陈进罗振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