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214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在第一桩柱桩顶位置用第一顶冠梁垂直连接,组成了一榀第一纵向框架,设置于基坑侧壁;第二桩柱在桩顶位置用第二顶冠梁垂直连接,组成了一榀第二纵向框架,设置于第一纵向框架和建筑物之间;两榀纵向框架通过连系梁连接;桩锚穿透钢腰梁和基坑侧壁土层,将第一纵向框架固定于基坑的侧壁,组成了双向受力的框架体系,使双排桩组成了双向受力的框架体系,增强其抗侧刚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桩顶侧移以及地表沉降,进而减缓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起到了保护周边建构筑物的作用,降低了施工风险,保障了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用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已经遍布一二线城市的主要街道,越来越多的地铁站规划建设在城市的非主要街道上,尤其是老城区的街道,道路窄、场地小,道路两侧建构筑物一般年代久远,层数较高,且距离基坑边缘较近,使得基坑支护结构承受严重超载,这些建构筑物对地表沉降极为敏感,如果基坑支护结构没有足够的侧向刚度,很容易造成桩顶位移及地表沉降超出限值,最终导致房屋墙体开裂、整体倾斜甚至倒塌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通过双排桩与桩锚结合组成双向受力的框架体系,增强其抗侧刚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桩顶侧移以及地表沉降,进而减缓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起到了保护周边建构筑物的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桩柱,所述第一桩柱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多个第二桩柱,所述多个第二桩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桩柱与建筑物之间;第一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一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垂直连接;第二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二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垂直连接;多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顶冠梁和所述第二顶冠梁;多个钢腰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桩柱靠近所述基坑的一侧;<br>多个桩锚,所述桩锚穿过所述钢腰梁和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内,将所述第一桩柱固定于所述基坑的侧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整体埋在地面下无需占用太多的建筑面积,施工场地也比较小,节约成本;其抗侧刚度大,能够有效地控制桩顶侧移以及地表沉降,进而减缓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起到了保护周边建构筑物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保障了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腰梁上设有多个梁孔,所述桩锚穿过所述梁孔以穿过所述钢腰梁和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将所述第一桩柱固定于所述基坑的侧壁。进一步的,所述桩锚包括锚具和锚索。具体的,所述锚具设置有通孔,设置在所述钢腰梁靠近所述基坑的一侧。具体的,所述锚索穿过所述通孔以插入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内。通过上述设置,将桩锚锚入基坑侧壁的岩体土层内,把第一桩柱与基坑侧壁固定在一起,从而改变地表的应力状态,提高地表的整体性和抗拉强度。进一步的,所述锚索为使用多根钢丝捻制的标准型钢绞线。优选的,所述钢腰梁采用工字钢。优选的,所述第一桩柱和所述第二桩柱均为钢筋混凝土桩。优选的,所述第一顶冠梁和所述第二顶冠梁均为钢筋混凝土冠梁。优选的,所述连系梁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系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平行于基坑方向的俯视平面图。图中,1-锚索;2-锚具;3-钢腰梁;4-第一桩柱;5-第一顶冠梁;6-第二桩柱;7-第二顶冠梁;8-连系梁;9-周边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桩柱4,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多个第二桩柱6,设置在第一桩柱4与建筑物之间,第一顶冠梁5,设置于多个第一桩柱4的顶部,第一顶冠梁5与多个第一桩柱4垂直连接;第二顶冠梁7,设置于多个第二桩柱6的顶部,第二顶冠梁7与多个第二桩柱6垂直连接;多个连系梁8,连系梁8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顶冠梁5和第二顶冠梁7;多个钢腰梁3,设置于第一桩柱4靠近基坑的一侧;多个桩锚,桩锚穿过钢腰梁3和基坑侧壁的土层,将第一桩柱4固定于基坑的侧壁。具体的,桩锚包括锚索1和锚具2,具体的,锚具2设置有通孔,设置在钢腰梁3靠近基坑的一侧。具体的,锚索1穿过通孔以插入基坑侧壁的土层内。具体的,多个第一桩柱4沿着基坑侧壁设置,多个第一桩柱4桩顶位置用第一顶冠梁5垂直连接,组成了一榀第一纵向框架;第二桩柱6设置于第一桩柱4与周边建筑物之间,且且第二桩柱6所形成的排桩和与第一桩柱4形成的排桩平行,多个第二桩柱6在桩顶位置用第二顶冠梁7垂直连接,组成了一榀第二纵向框架;两榀纵向框架通过多个连系梁8连接;锚索1穿过钢腰梁3和基坑侧壁的土层,打入周边建筑物9的地基下,并通过锚具2和钢腰梁3将第一桩柱4固定于基坑的侧壁,组成了双向受力的框架体系,此框架体系拥有很强的抗侧刚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桩顶侧移以及地表沉降,进而减小周边建构筑物9的沉降,起到了保护周边建构筑物9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桩锚1水平间距为2米,竖向间距为2米。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桩柱6长度为第一桩柱4的一半,这种设计可增加结构的刚度,节约施工材料,降低施工难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桩柱4和第二桩柱6采用φ1500@2000(桩直径1500mm,桩距2000mm)钢筋混凝土桩。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冠梁5和第二顶冠梁7采用1000x1500(厚度1000mm,宽度1500mm)钢筋混凝土连系梁。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桩锚1包括五根公称直径为21.6mm的预应力锚索;每根预应力锚索由七根抗拉强度为1860MPa的钢丝捻制而成的钢绞线。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钢腰梁3采用两根45号C型的工字钢拼接而成,其参数为:腰高450mm,腿宽154mm,腰厚15.5mm。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施工步骤,其包括:第一步,在基坑开挖之前,采用跳仓法在第一桩柱4的位置旋挖钻孔,待钻孔完成后下钢筋笼,然后浇筑混凝土,直至第一桩柱4全部施工完成;第二步,同理,采用跳仓法在第二桩柱6的位置旋挖钻孔,待钻孔完成后下钢筋笼,然后浇筑混凝土,直至第二桩柱6全部施工完成;第三步,放坡开挖上部土体,凿除第一桩柱4及第二桩柱6桩顶混凝土,然后为第一顶冠梁5、第二顶冠梁7以及连系梁8支模板,待模板施工完成后,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达到预期的强度后,在挡土墙外侧回填土方;第四步,分层开挖车站基坑土体,边开挖边在第一桩柱4桩间架设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开挖至第一道桩锚位置,在第一桩柱4侧面架设钢腰梁2;第五步,施工桩锚钢索,采用机械成孔,成孔直径150mm,采用套管护壁钻孔,控制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以及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超过限值要求,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卵石土层或泥岩层,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并注浆,以此类推直至开挖至车站基坑底部。本实施例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第一桩柱,所述第一桩柱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n多个第二桩柱,所述多个第二桩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桩柱与建筑物之间;/n第一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一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垂直连接;/n第二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二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垂直连接;/n多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顶冠梁和所述第二顶冠梁;/n多个钢腰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桩柱靠近所述基坑的一侧;/n多个桩锚,所述桩锚穿过所述钢腰梁和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将所述第一桩柱固定于所述基坑的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桩柱,所述第一桩柱设置在基坑的侧壁上;
多个第二桩柱,所述多个第二桩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桩柱与建筑物之间;
第一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一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一桩柱垂直连接;
第二顶冠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的顶部,所述第二顶冠梁与所述多个第二桩柱垂直连接;
多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顶冠梁和所述第二顶冠梁;
多个钢腰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桩柱靠近所述基坑的一侧;
多个桩锚,所述桩锚穿过所述钢腰梁和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将所述第一桩柱固定于所述基坑的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腰梁上设有多个梁孔,所述桩锚穿过所述梁孔以穿过所述钢腰梁和所述基坑侧壁的土层,将所述第一桩柱固定于所述基坑的侧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洋刘生平杜志涛郭洋洋李少友有智慧金宾陈俊吉张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