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509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具有固定于车钩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具有位于两车中间并沿车辆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分设于第一支撑板两侧朝向轨道车辆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线夹组件,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第三支撑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线夹组件,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二线夹组件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使电缆交叉跨接,解决双编组车辆车型不同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通过调整夹块,使用在任何偶数编组车辆中需要跨接的中间车辆上,保证车型的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属于轨道车辆车端跨接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车辆跨接结构为多编组轨道车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内的多编组车辆中使用的跨接方式多为中间车辆内部交叉跨接,其他车辆中间同侧跨接的结构。这种跨接结构是通过两个不同的中间车分线箱结构,先完成跨接,然后再使用跟其他车辆相同的同侧跨接结构实现跨接。这种跨接方式可以保持各个车辆间的跨接线长度一致。但是,中间车辆需要使用不同的车型或者分线箱结构来满足跨接需求。特别是对双编组车辆来说,如果采用以上方式跨接,就需要做两种不同车型的车辆结构或者分线箱结构,会浪费较多的设计资源。经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201611087848.8,提出了一种城轨车辆车顶跨接电缆安装结构,主要为同侧跨接的跨接结构,无法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于车钩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具有位于两车中间并沿车辆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分设于第一支撑板两侧朝向轨道车辆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线夹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第三支撑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线夹组件,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二线夹组件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进一步的,与列车第一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固定;与列车第二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线夹组件固定。更进一步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设置有弧形孔,用以调节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线夹组件的位置及角度。。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述的的持双编组车辆结构相同的线缆交叉跨接结构。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要求保护一种跨接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述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实现,具体步骤如下:第1步、安装支架固定于车钩;第2步、线缆与靠近第一支撑板一侧的车辆接线端相连;第3步、两车的线缆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二线夹组件固定;第4步、线缆分别通过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线夹组件预紧,使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第5步、线缆与远离第一支撑板一侧的车辆接线端相连;第6步、紧固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线夹组件,使跨接线得到固定。进一步的,第6步中,通过弧形长圆槽调整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三支撑板的第二线夹组件的位置及角度,使跨接线缆满足弯曲要求,然后再拧紧螺母,使第一线夹组件和第二线夹组件分别紧固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1)、电缆交叉跨接:解决双编组车辆车型不同问题;2)、适用偶数编组车辆: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调整夹块,使用在任何偶数编组车辆中需要跨接的中间车辆上,保证车型的相同;3)、跨接灵活,可调性强:本专利技术结构上设置可旋转角度孔,可根据现场的实物情况,灵活的调整跨接线长度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跨接电缆路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侧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立体图。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车辆,2-车钩,3-线缆,4-安装支架,41-第一支撑板,42-第二支撑板,43-第三支撑板,5-第一线夹组件,6-第二线夹组件,7-第一挡板,8-第二挡板,D-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所示为实用专利技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D的线缆路径示意图。从图中可知,通过本线缆交叉跨接结构D安装于车钩2,可以实现车辆1端部的线缆3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如图2至5所示,本实施例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具有固定于车钩2的安装支架4,安装支架4具有位于两车中间并沿车辆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41和分设于第一支撑板41两侧朝向轨道车辆的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三支撑板43分设于车钩2的左右两侧。第一支撑板41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4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线夹组件5。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夹组件5具有用于夹持波纹管和电缆的夹块。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和第三支撑板4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线夹组件6。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夹组件6具有用于夹持电缆的夹块。与列车第一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的第一线夹组件5固定。与列车第二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41第三支撑板43的第二线夹组件6固定。从而使得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通过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解决双编组车辆车型不同问题。为了使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能够调节位置及角度,使线缆的弯曲满足要求,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均设置有弧形孔,第一线夹组件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挡板7,第二线夹组件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挡板8,螺栓依次穿过挡板、线夹组件和支撑板并通过螺母紧固,实现线夹组件与支撑板的固定,并可通过弧形孔可第二支撑板42的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三支撑板43的第二线夹组件6的位置及角度。当然,在第一支撑板41同样也可以设置弧形孔,来对第一支撑板41上表面的第一线夹组件5和下表面的第二线夹组件6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4为5mm不锈钢板折弯件;第一线夹组件5材质为尼龙,尺寸(长×宽×厚)为214mm×135mm×25mm;第二线夹组件6材质为尼龙,尺寸(长×宽×厚)为172mm×33mm×30mm;第一档板7为3mm不锈钢板折弯件;第二档板8为3mm不锈钢板折弯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具有上述的线缆交叉跨接结构,以保持双编组车辆端部结构相同。使用本实施例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实现例跨接线固定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1步、安装支架4固定于车钩2;第2步、线缆与靠近第一支撑板41一侧的车辆接线端相连;第3步、两车的线缆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板41的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固定;第4步、线缆分别通过第二支撑板41的第一线夹组件5、第三支撑板43的第二线夹组件6预紧,使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第5步、线缆与远离第一支撑板41一侧的车辆接线端相连;第6步、通过弧形长圆槽调整第二支撑板42的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三支撑板43的第二线夹组件6的位置及角度,使跨接线缆满足弯曲要求,然后再拧紧螺母,使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分别紧固于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进而使跨接线得到固定。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于车钩(2)的安装支架(4),所述安装支架(4)具有位于两车中间并沿车辆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41)和分设于第一支撑板(41)两侧朝向轨道车辆的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4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线夹组件(5),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和第三支撑板(4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线夹组件(6),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于车钩(2)的安装支架(4),所述安装支架(4)具有位于两车中间并沿车辆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41)和分设于第一支撑板(41)两侧朝向轨道车辆的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4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线夹组件(5),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和第三支撑板(4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线夹组件(6),车辆端部的两侧列车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一线夹组件(5)和第二线夹组件(6)交叉且上下独立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与列车第一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的第一线夹组件(5)固定;与列车第二侧端子连接的线缆通过第一支撑板(41)第三支撑板(43)的第二线夹组件(6)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第三支撑板(43)分设于车钩(2)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线夹组件(5)、第二线夹组件(6)包括:电缆夹块和/或波纹管夹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夹块、波纹管夹块的外侧设置有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栓依次穿过挡板、夹块和支撑板并通过螺母紧固,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德建孙建陈兆龙夏峰张揽月于祥飞黄沈阅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