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包括有机架(1)、第一电机(2)、转盘(3)、产品治具(4)和打孔装置(5);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所述转盘(3),所述机架(1)上沿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设有上下料工位和加工工位,所述转盘(3)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加工工位配合的所述产品治具(4),所述加工工位的旁侧还设有所述打孔装置(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可以高效地对阀体型腔的内壁进行打孔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阀体A,其相对的两侧壁上各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型腔B,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在该阀体A的型腔B的下侧的内壁上进行打孔作业,现有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是用操作员使用打孔装置从侧面伸入阀体A的型腔B内手动打孔;其二是将现有的打孔装置的刀具加长,加长的刀具自阀体A的顶板上的避位孔伸出型腔B内进行打孔作业。这两种方法中:前者具有人工生产效率低、操作难度大、不良品率高等缺点;后者由于刀具的加长,导致工作时刀具末端晃动剧烈,即无法保证孔加工的精度,又存在刀具易折断的风险。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包括有机架(1)、第一电机(2)、转盘(3)、产品治具(4)和打孔装置(5);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所述转盘(3),所述机架(1)上沿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设有上下料工位和加工工位,所述转盘(3)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加工工位配合的所述产品治具(4),所述加工工位的旁侧还设有所述打孔装置(5);所述产品治具(4)包括阀体固定座(6)、第一气缸(7)和阀体压板(8),所述阀体固定座(6)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气缸(7)驱动所述阀体压板(8);所述打孔装置(5)包括X轴直线模组(9)、Z轴直线模组(10)和打孔组件(11);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X轴直线模组(9),所述X轴直线模组(9)驱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朝阀体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驱动所述打孔组件(11)上下移动。优选的,所述打孔装置(5)共两组,相对设置在所述加工工位的产品治具(4)的两侧。优选的,所述产品治具(4)的旁侧还设有探针检测机构,所述探针检测机构包括立柱(12)、第二气缸(13)、第三气缸(14)、探针安装板(15)和探针(16);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顶端设有所述第二气缸(13),所述第二气缸(13)驱动所述第三气缸(14)朝阀体的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三气缸(14)驱动所述探针安装板(15)上下移动,所述探针安装板(15)上设有与阀体顶部孔位配合的所述探针(16)。优选的,还包括有顶阀机构,所述顶阀机构包括支架(17)、第四气缸(18)、顶杆(19)和换气阀(20);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支架(17),所述支架(17)上设有所述第四气缸(18),所述第四气缸(18)的活塞杆上连接有所述顶杆(19);所述顶杆(19)与所述换气阀(20)的开关(21)配合;所述换气阀(20)设于所述转盘(3),所述换气阀(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气缸(7)连通的出气孔(22)以及用于连接气源的进气孔(23)。优选的,所述阀体固定座(6)包括有底板(24)、侧板(25)、固定杆(26)和定位件(27);所述底板(24)螺接于所述转盘(3)的上部,所述底板(24)的两侧端缘设有所述侧板(25),两个所述侧板(25)的上部连接有所述固定杆(26);所述底板(24)上还设有若干与阀体外形轮廓相仿的所述定位件(27)。优选的,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护罩(28)。优选的,所述护罩(28)上设有与所述上下料工位配合的上料缺口(29),所述上料缺口(29)的两侧壁上设有用于检测人手是否离开所述护罩(28)的光栅(3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通过X轴直线模组与Z轴直线模组将打孔装置驱动至型腔内的相应位置后自动打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生产效率高的优点。2、通过在转盘上设置两组产品治具,使得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可以同时进行上下料作业与打孔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机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去机架与护罩后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打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产品治具及相关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探针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机架,(2)第一电机,(3)转盘,(4)产品治具,(5)打孔装置,(6)阀体固定座,(7)第一气缸,(8)阀体压板,(9)X轴直线模组,(10)Z轴直线模组,(11)打孔组件,(12)立柱,(13)第二气缸,(14)第三气缸,(15)探针安装板,(16)探针,(17)支架,(18)第四气缸,(19)顶杆,(20)换气阀,(21)开关,(22)出气孔,(23)进气孔,(24)底板,(25)侧板,(26)固定杆,(27)定位件,(28)护罩,(29)上料缺口,(30)光栅,(31)齿轮箱,(32)凸轮分割器,(33)第二电机,(34)第一丝杆,(35)第一滑台,(36)塔架,(37)第三电机,(38)第二滑台,(39)安装架,(40)第四电机,(41)微型钻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包括有机架1、第一电机2、转盘3、产品治具4和打孔装置5;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箱31,所述齿轮箱31的输出轴与凸轮分割器32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凸轮分割器32的输出轴驱动所述转盘3转动,所述转盘3呈长方形板状,所述机架1上沿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设有上下料工位和加工工位,所述转盘3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加工工位配合的所述产品治具4;具体地说两个所述产品治具4分别设于所述转盘3的两侧端部。所述加工工位处的产品治具4的两侧分别配合有一个所述打孔装置5;工作时,两个所述打孔装置5结构相同,同时对阀体A内部的型腔B进行打孔作业。所述产品治具4包括阀体固定座6、第一气缸7和阀体压板8;所述阀体固定座6包括有底板24、侧板25、固定杆26和定位件27;所述底板24螺接于所述转盘3的上部,所述底板24的两侧端缘设有所述侧板25,两个所述侧板25的上部连接有所述固定杆26;所述底板24上还设有若干与阀体A外形轮廓相仿的所述定位件2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位置的所述定位件27形状各不相同,每个所述定位件27的形状根据阀体A相应位置的孔位或外轮廓而定。所述阀体固定座6的一个侧板25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气缸7驱动所述阀体压板8。在装夹时:首先,由操作员向所述上下料工位的产品治具4的阀体固定座6上放置一个阀体A,使得阀体A与相应的定位件27配合;然后,所述第一气缸7开始工作,驱动所述阀体压板8压紧阀体A,实现对阀体A的装夹固定。所述打孔装置5包括X轴直线模组9、Z轴直线模组10和打孔组件11;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X轴直线模组9,所述X轴直线模组9驱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架(1)、第一电机(2)、转盘(3)、产品治具(4)和打孔装置(5);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所述转盘(3),所述机架(1)上沿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设有上下料工位和加工工位,所述转盘(3)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加工工位配合的所述产品治具(4),所述加工工位的旁侧还设有所述打孔装置(5);/n所述产品治具(4)包括阀体固定座(6)、第一气缸(7)和阀体压板(8),所述阀体固定座(6)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气缸(7)驱动所述阀体压板(8);/n所述打孔装置(5)包括X轴直线模组(9)、Z轴直线模组(10)和打孔组件(11);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X轴直线模组(9),所述X轴直线模组(9)驱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朝阀体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驱动所述打孔组件(11)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架(1)、第一电机(2)、转盘(3)、产品治具(4)和打孔装置(5);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所述转盘(3),所述机架(1)上沿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设有上下料工位和加工工位,所述转盘(3)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加工工位配合的所述产品治具(4),所述加工工位的旁侧还设有所述打孔装置(5);
所述产品治具(4)包括阀体固定座(6)、第一气缸(7)和阀体压板(8),所述阀体固定座(6)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气缸(7)驱动所述阀体压板(8);
所述打孔装置(5)包括X轴直线模组(9)、Z轴直线模组(10)和打孔组件(11);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X轴直线模组(9),所述X轴直线模组(9)驱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朝阀体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Z轴直线模组(10)驱动所述打孔组件(11)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装置(5)共两组,相对设置在所述加工工位的产品治具(4)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体型腔内壁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治具(4)的旁侧还设有探针检测机构,所述探针检测机构包括立柱(12)、第二气缸(13)、第三气缸(14)、探针安装板(15)和探针(16);所述机架(1)上设有所述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顶端设有所述第二气缸(13),所述第二气缸(13)驱动所述第三气缸(14)朝阀体的方向做直线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丁友,
申请(专利权)人: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