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承载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7851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盘承载组件,包括托盘、硬盘载盘及两个弹性卡固件。托盘包括载板、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设置于载板并相分隔。硬盘载盘放置于托盘的载板。硬盘载盘包括底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分别连接底部的相对二侧,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分别邻近于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底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共同形成容纳硬盘的容置空间。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硬盘载盘可自释放位置移动至卡固位置。当硬盘载盘于卡固位置时,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受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抵压而卡固于硬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盘承载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盘承载组件,特别是一种利用弹性卡固件固定硬盘的硬盘承载组件。
技术介绍
现今世界处于一个资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为了提升其业务上的处理效率,目前大多采用伺服器,来协助其业务。伺服器内均搭载有多颗硬盘,用来储存程式、档案及资料等。一般而言,硬盘在装入伺服器前,会先装在硬盘载架上,然后才将装有硬盘的硬盘载架装在伺服主机的托盘上。目前硬盘需通过四颗螺丝锁附才能固定于硬盘载架,但这样的方式除了需要特定数量的螺丝之外,还需要花时间锁附螺丝,而使得组装硬盘的成本难以降低及组装硬盘的程序过于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盘承载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组装硬盘的成本难以降低及组装硬盘的程序过于繁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盘承载组件,用以承载一硬盘,包括一托盘、一硬盘载盘及两个弹性卡固件。托盘包括一载板、一第一竖墙及一第二竖墙。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设置于载板并相分隔。硬盘载盘放置于托盘的载板并位于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之间。硬盘载盘包括一底部、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分别连接于底部的相对二侧,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分别邻近于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底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以容纳硬盘。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硬盘载盘可于一卡固位置及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当硬盘载盘于卡固位置时,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受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卡固于硬盘。当硬盘载盘于释放位置时,两个弹性卡固件未受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脱离于硬盘。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硬盘承载组件,由于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设置于硬盘载盘的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且硬盘载盘的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分别邻近于托盘的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使得在硬盘载盘滑动至卡固位置时,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受第一竖墙及第二竖墙抵压,而卡固于硬盘。因此,硬盘可不用通过螺丝锁附即可固定于硬盘载盘,而节省了购买螺丝的成本及提升了将硬盘组装于硬盘载盘的便利性。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硬盘承载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硬盘承载组件的托盘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中硬盘承载组件的硬盘载盘及止挡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1中硬盘载盘摆放于托盘并位于释放位置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1中硬盘载盘摆放于托盘并位于释放位置的前视示意图;图6为图1中硬盘载盘摆放于托盘并位于卡固位置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1中硬盘载盘摆放于托盘并位于卡固位置的前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硬盘承载组件;2-硬盘;3-卡槽;10-托盘;11-载板;111-止挡部;111、1112-止挡面;12-第一竖墙;13-第二竖墙;121、131-让位孔;20-硬盘载盘;21-底部;211-卡扣孔;2111-宽部;2112-窄部;22-第一侧部;221-穿孔;23-第二侧部;231-穿孔;24-容置空间;25-前竖部;251-导引凸块;252-第一定位凸块;253-第二定位凸块;30-弹性卡固件;31-固定部;32-卡固部;321-卡固凸块;322-受压凸块;3221-弧面;40-卡扣件;41-头部;42-颈部;43-身部;50-止挡件;51-导引槽;52-第一定位孔;53-第二定位孔;54-让位缺口;W1、W2、W3、W4、W5-宽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硬盘承载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硬盘承载组件的托盘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中硬盘承载组件的硬盘载盘及止挡件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硬盘承载组件1包括一托盘10、一硬盘载盘20及多个弹性卡固件30。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硬盘承载组件1还可包括多个卡扣件40及一止挡件50。托盘10包括一载板11、一第一竖墙12及一第二竖墙13。第一竖墙12及第二竖墙13设置于载板11并相分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竖墙12及第二竖墙13各具有一让位孔121、131。这些卡扣件40皆设置于载板11上。这些卡扣件40具有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仅针对其中一卡扣件40进行说明。卡扣件40包括一头部41、一颈部42及一身部43。颈部42位于头部41及身部43之间,并连接于头部41及身部43,且身部43远离颈部42的一端固定于载板11。其中,头部41的宽度W1及身部43的宽度W3大于颈部42的宽度W2。硬盘载盘20包括一底部21、一第一侧部22及一第二侧部23。第一侧部22及第二侧部23分别连接于底部21的相对两侧,且底部21、第一侧部22及第二侧部23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24。硬盘载盘20的容置空间24用以容纳一硬盘2。硬盘载盘20的底部21具有多个卡扣孔211。这些卡扣孔211具有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仅针对其中一卡扣孔211进行说明。卡扣孔211具有相连的一宽部2111及一窄部2112,且宽部2111的宽度W4大于窄部2112的宽度W5。其中,卡扣件40的头部41的宽度W1小于卡扣孔211的宽部2111的宽度W4并大于窄部2112的宽度W5,颈部42的宽度W2小于或等于卡扣孔211的窄部2112的宽度W5,身部43的宽度W3大于卡扣孔211的宽部2111的宽度W4。第一侧部22具有相分隔的两个穿孔221,且第二侧部23具有相分隔的两个穿孔231。这些穿孔221、231皆连通于硬盘载盘20的容置空间24。每一弹性卡固件30包括相连的一固定部31及一卡固部32。这些固定部31分别固定于第一侧部22的两个穿孔221旁及第二侧部23的两个穿孔231旁。且这些卡固部32各具有一卡固凸块321及一受压凸块322。这些卡固凸块321及这些受压凸块322例如经由恒压的方式形成。这些卡固凸块321皆朝于硬盘载盘20的容置空间24凸出,且这些卡固凸块321在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例如分别穿设于第一侧部22的两个穿孔221及第二侧部23的两个穿孔231。这些受压凸块322皆朝远离硬盘载盘20的容置空间24的方向凸出,且这些受压凸块322各具有一弧面3221。在本实施例中,硬盘载盘20还包括一前竖部25。前竖部25连接于底部21,并与第一侧部22及第二侧部23分别位于底部21的相异侧。止挡件50可转动地设置于前竖部25,且止挡件50可于一初始位置及一止挡位置之间转动。前竖部25具有一导引凸块251、一第一定位凸块252及一第二定位凸块253,且止挡件50具有一导引槽51、一第一定位孔52、一第二定位孔53及一让位缺口54。其中,导引凸块251可移动地位于导引槽51。此外,托盘10的载板11具有一止挡部111,且止挡部111具有两个止挡面1111、1112。两个止挡面1111、1112分别面向相异的两个方向。接着,以下将说明硬盘2装设于托盘10的过程。请参阅图4及图5。图4为图1中硬盘载盘摆放于托盘并位于释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硬盘承载组件,用以承载一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托盘,包括一载板、一第一竖墙及一第二竖墙,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设置于所述载板并相分隔;/n一硬盘载盘,放置于所述托盘的所述载板并位于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之间,所述硬盘载盘包括一底部、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底部的相对二侧,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邻近于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且所述底部、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以容纳所述硬盘;以及/n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n其中,所述硬盘载盘可于一卡固位置及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卡固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分别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卡固于所述硬盘,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释放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未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脱离于所述硬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盘承载组件,用以承载一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托盘,包括一载板、一第一竖墙及一第二竖墙,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设置于所述载板并相分隔;
一硬盘载盘,放置于所述托盘的所述载板并位于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之间,所述硬盘载盘包括一底部、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底部的相对二侧,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邻近于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且所述底部、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以容纳所述硬盘;以及
两个弹性卡固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
其中,所述硬盘载盘可于一卡固位置及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卡固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分别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卡固于所述硬盘,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释放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未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而用以脱离于所述硬盘。


2.如权利要求1述的硬盘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各具有一让位孔,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释放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让位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各具有一穿孔,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卡固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分别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而穿过两个所述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各具有一卡固凸块,所述卡固凸块皆朝所述容置空间凸出,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卡固位置时,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分别受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抵压,而用以使两个所述卡固凸块卡固于硬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盘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卡固件各具有一受压凸块,所述受压凸块皆朝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方向凸出,当所述硬盘载盘于所述卡固位置时,两个所述受压凸块分别受所述第一竖墙及所述第二竖墙抵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