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钛吸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7626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四氯化钛吸入器,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本装置包括筒状本体(1),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11),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本体(1)侧壁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料管(2),且进料管(2)沿本体(1)切向进入并与本体(1)内部连通。本装置气态四氯化钛从顶部进料口(11)进入,而液态四氯化钛从进料管(2)进入并在本体(11)内旋转向下流动,形成涡流,同时在本体(11)内部形成负压,加速气态四氯化钛从进料口(11)的进入,实现气液四氯化钛在本体(1)下部冷凝器内的均匀混合。解决现有但冷凝塔的空塔结构造成的吸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四氯化钛吸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四氯化钛吸入器,属于化工设备

技术介绍
在四氯化钛生产工艺中,气态的四氯化钛在冷凝器中得以收集。传统的冷凝器为钢制空塔,气态四氯化钛从侧部通入冷凝塔,冷凝塔顶部或上部侧壁喷淋液态四氯化钛,气态的四氯化钛被液态四氯化钛冷凝吸收,并在下部的冷凝器内收集。但现有的冷凝塔为空塔结构,气态四氯化钛直接与液态四氯化钛混合后,由于冷凝塔相对冷凝器体积较小,整个混合物气温高,部分气态四氯化钛存在冷却塔中不易液化,造成冷凝塔内的吸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冷凝塔的空塔结构,气态四氯化钛和液态四氯化钛直接接触,造成的吸收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四氯化钛吸入器,包括筒状本体,本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下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本体侧壁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料管,且进料管沿本体1切向进入并与本体内部连通。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进料管的数量为2~4根。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进料管轴线与接入点的水平面的夹角为8~18°。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本体中下部内壁上设置有螺旋流道,且螺旋流道的数量与进料管的数量一一对应,且螺旋流道与对应的进料管连通。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螺旋流道由两螺旋板焊接在本体内壁形成。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螺旋流道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磨件。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耐磨件的材质为碳化硅。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中空圆台状的连接段A,连接段A外壁与本体外壁的夹角为8~25°。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中空倒圆台状的连接段B,连接段B外壁与本体外壁的夹角为1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实际使用时,气态四氯化钛从本体顶部进料口进入,而液态四氯化钛从进料管进入并在本体内旋转向下流动,形成涡流,使得本体内部形成负压,由于压差较大使得顶部气态四氯化钛加速从进料口的进入,同时减小本体内的压力,保证液态四氯化钛和气态四氯化钛的下端出料口处的均匀混合吸收,大大提高了气态四氯化钛的吸收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螺旋流道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与冷凝器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是本体,11是进料口,12是出料口,2是进料管,3是螺旋板,4是耐磨件,5是螺旋流道,6是连接段A,7是连接段B,8是冷凝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四氯化钛吸入器,包括筒状本体1,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11,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本体1侧壁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料管2,且进料管2沿本体1切向进入并与本体1内部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装置安装在冷凝塔上端,主要用于气态四氯化钛的引入。本装置在本体1的上部侧壁切向引入进料管2,本体1为筒状结构,进料管2和本体1内部连通,可保证从进料管2进来的液态四氯化钛沿本体1内壁做螺旋状运动,使得本体1内部空腔形成负压结构。同时由于本体1顶部的进料口11与气态四氯化钛管连接,在压差的作用下使得气态四氯化钛不断进入本体1,并在本体1下端出料口12与液态四氯化钛混合后进入下部的冷凝器8内,从而实现气态四氯化钛的吸收。为增大吸收效率,本装置的进料管2优选为多根,使得本体1内的负压大,两者的压差大,便于气态四氯化钛涌入。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进料管2的数量为2~4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装置优选进料管2的数量,具体根据本体1的直径来确定,本装置结合现场实际需要优选进料管2的数量为2~4根。可进一步优选进料管2的数量为3根。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进料管2轴线与接入点的水平面的夹角为8~18°。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液态四氯化钛的螺旋运动,本装置优选进料管2轴线与接入点的水平面的夹角为8~18°,也即是进料管2倾斜向下设置,使得液态四氯化钛在重力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高速螺旋运动,从而提高本体1内部的负压值,便于气态四氯化钛的涌入。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本体1中下部内壁上设置有螺旋流道5,且螺旋流道5的数量与进料管2的数量一一对应,且螺旋流道5与对应的进料管2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进一步控制液态四氯化钛在本体1内壁上运动时,相互抵消其螺旋运动轨迹。本装置优选在本体1内壁上设置螺旋流道5,顾名思义螺旋流道5的目的在于规范每根进料管2出来的液态四氯化钛的螺旋运行轨迹。故螺旋流道5的数量与进料管2的数量相等,且与进料管2一一对应即可。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螺旋流道5由两螺旋板3焊接在本体1内壁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装置优选螺旋流道5的构成,具体是通过螺旋板3焊接在本体1上形成。将螺旋板3沿本体1内壁成螺旋状焊接即可,相邻螺旋板3和本体1内壁即可构成槽形结构的螺旋流道5,进而保证从不同进料管2进入的液态四氯化钛互不干扰。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螺旋流道5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磨件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液态四氯化钛为冷凝器8内的粗四氯化钛循环使用,故其杂质含量较高,为了减小螺旋流道5的磨损,故本装置优选在螺旋流道5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磨件4,也即是在螺旋板3和本体1内壁上加装耐磨件4即可。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耐磨件4的材质为碳化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装置为进一步提升螺旋流道5的耐磨性,故优选耐磨件4的材质为碳化硅。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出料口12处设置有中空圆台状的连接段A6,连接段A6外壁与本体1外壁的夹角为8~2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气态四氯化钛烟气经过本体1后通过出料口12进入冷凝器8。通常将本体1与冷凝器8制作为等直径,若经过吸收器后气量未见明显减少,优选在本体1的下端也即是原出料口12处设置中空圆台状的连接段A6,由于直径的变化会改变混合气体的流速,也即是通过连接段A6后的四氯化钛烟气流速降低,有利于气体在冷凝器8中收集。且本装置结合现场实际生产优选连接段A6外壁与本体1外壁的夹角为8~25°。螺旋流道5只限于本体1内壁上,连接段A6上并未设置。优选的,上述装置中所述出料口12处设置有中空倒圆台状的连接段B7,连接段B7外壁与本体1外壁的夹角为10~20°。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气态四氯化钛烟气经过本体1后通过出料口12进入冷凝器8。通常将本体1与冷凝器8制作为等直径,若经过吸收器后气量未见明显减少,优选在本体1的下端也即是原出料口12处设置中空倒圆台状的连接段B7,由于直径的变化会改变混合气体的流量,也即是通过连接段B7后的四氯化钛气量急剧减少,有利于气体在冷凝器8中收集。且本装置结合现场实际生产优选连接段B7外壁与本体1外壁的夹角为10~20°。螺旋流道5只限于本体1内壁上,连接段B7上并未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四氯化钛吸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本体(1),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11),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本体(1)侧壁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料管(2),且进料管(2)沿本体(1)切向进入并与本体(1)内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四氯化钛吸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本体(1),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11),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本体(1)侧壁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进料管(2),且进料管(2)沿本体(1)切向进入并与本体(1)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氯化钛吸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的数量为2~4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所述的四氯化钛吸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轴线与接入点的水平面的夹角为8~18°。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四氯化钛吸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中下部内壁上设置有螺旋流道(5),且螺旋流道(5)的数量与进料管(2)的数量一一对应,且螺旋流道(5)与对应的进料管(2)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元金李亮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