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通风排气
,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当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使人口集中,可利用建筑内部的竖向和横向交通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从而提高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积建筑的用地大幅度缩小,有可能在城市中心地段选址;再是,可以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1956368.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智能通风换气装置,包括建筑物墙体,所述建筑物墙体的内侧设置有楼梯,所述楼梯的一侧设置有电梯间,所述电梯间的上方在所述建筑物墙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下端设置有进气格栅,所述通风管的下端在所述进气格栅的一侧设置有粉尘传感器。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光纤湿度传感器、光纤氧气传感器以及粉尘传感器可以实时对楼道内部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控,当检测到其中的某一项指标高于标准值时,抽风机启动,对楼道内部的空气进行排出,通过设置滤芯可以将排出到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进行过滤,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智能化程度高,节能环保。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楼道内的空气通过进气格栅进入通风管内,而通风管道内的空气仅由抽风机抽送至室外,换气效率低;2、抽风机将楼道内部的潮湿空气排出后,不能保证楼道内的空气的干燥性,楼道内填充的空气仍有可能是潮湿的空气,从而达不到对空气进行干燥除湿的效果; >3、当出现断电时,抽风机无法工作,不能对楼道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进行交换。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提高了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速度和效率,能向室内输入干燥的空气,保持室内的干燥,还能将高层建筑外部的风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并能在断电时为本换气装置供电,保障换气装置的正常运行,更加节能环保。(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包括扇叶、安装柱、风扇、透风板、加热棒、通风管道、发电机、电源、风机、空气湿度传感器、存储器和微处理器,以及用于将安装柱与风扇和发电机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通风管道为T形管道结构,通风管道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滤网,通风管道的第三端设置有抽风口,通风管道下部设置有进风口;扇叶设置在安装柱上,扇叶绕安装柱中心轴均匀设置有多个;风扇位于通风管道内侧,风扇关于通风管道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分别位于通风管道的两端,风扇转动设置在透风板上;透风板上设置有通孔;透风板和加热棒并排设置在通风管道内表面上;风机与通风管道连通,且风机位于抽风口处;发电机与电源电性连接;电源与加热棒和风机分别电性连接;空气湿度传感器设置在通风管道外表面上,空气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通讯连接;存储器与微处理器通讯连接;微处理器与加热棒和风机分别控制连接。优选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安装轴、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二安装轴、第六锥齿轮、第七锥齿轮、第三安装轴、第八锥齿轮、第九锥齿轮、第四安装轴、第五锥齿轮、第一安装罩、第二安装罩、第三安装罩、第四安装罩、第五安装罩和第六安装罩;安装柱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罩上;第一锥齿轮设置在安装柱上,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同轴设置在第一安装轴两端;第一安装轴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罩和第三安装罩上,且第一安装轴位于第二安装罩内侧;第二安装罩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罩和第三安装罩连接;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和第五锥齿轮分别啮合连接;第四锥齿轮共设置有两个;第四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同轴设置在第二安装轴两端;第二安装轴转动设置在第三安装罩和第五安装罩上,且第二安装轴位于第四安装罩内侧;第四安装罩两端分别与第三安装罩和第五安装罩连接;第六锥齿轮和第七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七锥齿轮和第八锥齿轮同轴设置在第三安装轴两端;第三安装轴转动设置在第五安装罩和通风管道上,且位于第六安装罩内侧;第六安装罩两端分别与第五安装罩和通风管道连接;第八锥齿轮与第九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九锥齿轮设置在第四安装轴上;第四安装轴与风扇的输入轴连接;第五锥齿轮与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发电机、电源、存储器和微处理器均设置在第三安装罩内。优选的,扇叶上设置有挡风条;挡风条共设置有多个;安装柱和第一锥齿轮均绕第一安装轴中心轴均匀设置有多个。优选的,通风管道为圆柱形管道,通风管道下部外周面上贴合设置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位于进风口处。优选的,还包括挡风机构,挡风机构并排设置有两组,挡风机构包括挡板、第七安装罩和用于驱动挡板在通风管道内转动的驱动机构,电源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七安装罩内,第七安装罩设置在通风管道上;微处理器与驱动机构控制连接;进风口位于加热棒和挡板之间。优选的,挡板外周面上设置有弹性围边;弹性围边与通风管道内周面结构吻合。优选的,通风管道底部设置有烟感传感器;烟感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通讯连接。优选的,通风管道外周面上设置有挂钩组件;挂钩组件并排设置有多组,挂钩组件包括连接杆和挂钩,连接杆两端分别与通风管道和挂钩连接,挂钩位于第二过滤网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高层建筑外的风吹向扇叶,扇叶转动并带动安装柱转动,安装柱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至风扇和发电机;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在独立的电源中,节能环保;电源对风机供电,风机在通风管道内制造空气负压,通风管道内外存在气压差,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在气压差作用下通过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进入通风管道内;风扇能辅助通风管道内的空气流通,使得空气能通过抽风口被风机排出至室外,风扇和风机共同作用,能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处理,提高了空气流通速度和换气效率;2、室内空气经过换气处理后,微处理器控制驱动机构,利用驱动机构驱动挡板,使挡板阻挡通风管道的内部通道,关闭风机,微处理器再启动加热棒,加热棒加热由室内通过第一过滤网进入通风管道内的空气,加热干燥后的空气被挡板阻挡,并通过进风口和第二过滤网重新排放至室内,达到对室内空气进行干燥处理的目的,更加节能环保;3、在发生火灾时,容易断电,通过电源对加热棒、驱动机构和风机进行供电,保障装置的正常运行,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挡板转动以解除对通风管道内部通道的阻挡,启动风机,以向室外排放烟气,风扇辅助吹风,通过加热棒加热空气,提高空气温度,进一步降低通风管道内的空气压力,扩大通风管道内外的空气压力差,进而使火灾烟气能更顺畅地、更快速地进入通风管道内,并最终通过抽风口被风机排放至室外,风扇、加热棒和风机共同作用,提高了排烟速度和效率,防止烟气因逐渐向下堆积而封堵生命通道,为人员撤离延长了宝贵的时间;4、通过设置多个安装柱和挡风条,扩大了扇叶的受力面积,当扇叶受到风力吹动时,挡风条起到挡风的作用,使得风能够更充分地作用于扇叶表面,且存留时间更长,更有利于推动扇叶转动,从而提高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叶(1)、安装柱(2)、风扇(15)、透风板(16)、加热棒(17)、通风管道(22)、发电机(27)、电源(28)、风机(29)、空气湿度传感器(37)、存储器(40)和微处理器(39),以及用于将安装柱(2)与风扇(15)和发电机(27)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n通风管道(22)为T形管道结构,通风管道(22)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21),通风管道(22)的第三端设置有抽风口(223),通风管道(22)下部设置有进风口(222);扇叶(1)设置在安装柱(2)上,扇叶(1)绕安装柱(2)中心轴均匀设置有多个;风扇(15)位于通风管道(22)内侧,风扇(15)关于通风管道(22)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15)分别位于通风管道(22)的两端,风扇(15)转动设置在透风板(16)上;透风板(16)上设置有通孔;透风板(16)和加热棒(17)并排设置在通风管道(22)内表面上;风机(29)与通风管道(22)连通,且风机(29)位于抽风口(223)处;发电机(27)与电源(28)电性连接;电源(28)与加热棒(17)和风机(29)分别电性连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叶(1)、安装柱(2)、风扇(15)、透风板(16)、加热棒(17)、通风管道(22)、发电机(27)、电源(28)、风机(29)、空气湿度传感器(37)、存储器(40)和微处理器(39),以及用于将安装柱(2)与风扇(15)和发电机(27)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
通风管道(22)为T形管道结构,通风管道(22)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21),通风管道(22)的第三端设置有抽风口(223),通风管道(22)下部设置有进风口(222);扇叶(1)设置在安装柱(2)上,扇叶(1)绕安装柱(2)中心轴均匀设置有多个;风扇(15)位于通风管道(22)内侧,风扇(15)关于通风管道(22)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15)分别位于通风管道(22)的两端,风扇(15)转动设置在透风板(16)上;透风板(16)上设置有通孔;透风板(16)和加热棒(17)并排设置在通风管道(22)内表面上;风机(29)与通风管道(22)连通,且风机(29)位于抽风口(223)处;发电机(27)与电源(28)电性连接;电源(28)与加热棒(17)和风机(29)分别电性连接;空气湿度传感器(37)设置在通风管道(22)外表面上,空气湿度传感器(37)与微处理器(39)通讯连接;存储器(40)与微处理器(39)通讯连接;微处理器(39)与加热棒(17)和风机(29)分别控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3)、第二锥齿轮(4)、第一安装轴(5)、第三锥齿轮(6)、第四锥齿轮(7)、第二安装轴(8)、第六锥齿轮(9)、第七锥齿轮(10)、第三安装轴(11)、第八锥齿轮(12)、第九锥齿轮(13)、第四安装轴(14)、第五锥齿轮(26)、第一安装罩(30)、第二安装罩(31)、第三安装罩(32)、第四安装罩(33)、第五安装罩(34)和第六安装罩(35);安装柱(2)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罩(30)上;第一锥齿轮(3)设置在安装柱(2)上,第一锥齿轮(3)与第二锥齿轮(4)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4)与第三锥齿轮(6)同轴设置在第一安装轴(5)两端;第一安装轴(5)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罩(30)和第三安装罩(32)上,且第一安装轴(5)位于第二安装罩(31)内侧;第二安装罩(31)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罩(30)和第三安装罩(32)连接;第三锥齿轮(6)与第四锥齿轮(7)和第五锥齿轮(26)分别啮合连接;第四锥齿轮(7)共设置有两个;第四锥齿轮(7)和第六锥齿轮(9)同轴设置在第二安装轴(8)两端;第二安装轴(8)转动设置在第三安装罩(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