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7446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基板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开设有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A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一微流道槽连通,第一微流道槽和A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一汇流点,第一微流道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二汇流点,B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二微流道槽连通,第二微流道槽和B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三汇流点,第二微流道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设有第四汇流点,C相容纳槽和第四汇流点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使多相在微流道中达到湍流、层流和雾化状态,实现了样品的复乳化要求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
技术介绍
复乳化,是将乳状液分散在另外的连续相中形成的多层乳液状,一般具有O/W/O和W/O/W两种类型。复乳液具有独特的“两膜三相”的多隔室结构,可以将一些性质不同的物质分别溶解在不同的相中,起到了保护、隔离、控制释放、靶向释放等多种功能效果,应用在药剂学、食品、化妆品、化工等领域。但由于复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工艺制备方法会限制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微流控复乳化系统通过制备泵和高压输送泵与微流控芯片相连接,A相、B相、C相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恒速缓慢、温和输送至芯片中进行混合,乳化。在微流控芯片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流道结构,控制不同的速度,使得样品在微流控芯片中达到湍流、层流或雾化状态,可以实现样品的复乳化的要求。制备好的样品通过高压泵输送至高压微流控芯片中,通过撞击力和剪切力来控制粒径,使其达到所需范围内。粒径最小可达到100nm以内,PDI至0.1以下。现有技术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存在压力过低,无法对样品进行有效的工艺制备和粒径加工,并存在样品残留等现象,且不能对样品进行温度控制。对于昂贵的样品来说,这样操作成本过高、处理时间过长。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可满足实验室样品制备、加工要求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样品进行有效的工艺制备和粒径加工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本技术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包括盖板和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开设有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所述A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一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A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二汇流点,所述B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二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B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三汇流点,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设有第四汇流点,所述C相容纳槽和第四汇流点连通,位于所述基板上方的盖板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相连通的A相进液孔、B相进液孔、C相进液孔和混合相出液孔。进一步的,两条所述分流道槽相互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相互之间的间距大小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的槽线长度大于所述A相容纳槽和第一汇流点之间的槽线长度。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和基板之间通过若干相适配的螺纹孔和螺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还设有环形密封槽。进一步的,所述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分布在同一水平线上。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基板的俯视图。1基板2盖板3A相容纳槽4B相容纳槽5C相容纳槽6混合相容纳槽7第一微流道槽8第一汇流点9第二汇流点10第二微流道槽11第三汇流点12第四汇流点13A相进液孔14B相进液孔15C相进液孔16混合相出液孔17螺纹孔18环形密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包括盖板2和基板1,其特征在于:基板1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开设有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C相容纳槽5和混合相容纳槽6,A相容纳槽3和混合相容纳槽6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一微流道槽7连通,第一微流道槽7和A相容纳槽3之间设有第一汇流点8,第一微流道槽7和混合相容纳槽6之间设有第二汇流点9,B相容纳槽4和第二汇流点9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二微流道槽10连通,第二微流道槽10和B相容纳槽4之间设有第三汇流点11,第二微流道槽10和第二汇流点9之间设有第四汇流点12,C相容纳槽5和第四汇流点12连通,位于基板1上方的盖板2上分别开设有与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C相容纳槽5和混合相容纳槽6相连通的A相进液孔13、B相进液孔14、C相进液孔15和混合相出液孔。本技术提供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的原理如下:通过制备泵和高压输送泵与微流控复乳化系统相连接,其中,A相、B相、C相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恒速的分别通过盖板2上开设的A相进液孔13、B相进液孔14和C相进液孔15输送至基板1上的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和C相容纳槽5中,其中C相容纳槽5内的C相通过槽线到达第四汇流点12,同时,B相容纳槽4内的B相缓慢温和的经过第二微流道槽10到达第四汇流点12,实现B相和C相的混合乳化后到达第二汇流点9,同时,A相容纳槽内的A相缓慢温和的经过第一微流道槽7到达第二汇流点9实现A相、B相和C相三相的混合乳化,到达混合相容纳槽6后经混合相出液孔16涌出完成复乳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依次实现汇流、分流和汇流,两条分流道槽相互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很好的控制A相、B相和C相之间的混合乳化,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C相容纳槽5相互之间的间距大小一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对混合相进行缓冲稳定融合实现最佳的复乳化效果,混合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9之间的槽线长度大于A相容纳槽3和第一汇流点8之间的槽线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盖板2和基板1之间紧密贴合,盖板2和基板1之间通过若干相适配的螺纹孔17和螺杆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发生溢流,基板1上还设有环形密封槽18,该环形密封槽18环绕整个复乳化系统,使得复乳化通过和制备泵和高压输送泵的配合能够顺利完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精确的计算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C相容纳槽5和混合相容纳槽6内相互流通的距离需要的时间,A相容纳槽3、B相容纳槽4、C相容纳槽5和混合相容纳槽6分布在同一水平线上。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粒径控制:满足实验室20Mpar以上压力,最高压力可达到25Mpa;2.样品范围:样品每分钟可持续稳定输出0.1~200ml样品,且能够完全排除,通道内不会造成残留;3.温度控制:0~100摄氏度以内可进行调控;4.微流道尺寸:微流道尺寸在20um~1mm之间,适应不同的样品制备加工需求;5.本设计微流控乳化系统,可在管线中实现样品制备与加工的技术,可实现连续化操作,具备良好的工艺重现及放大优势。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包括盖板和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开设有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所述A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一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A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二汇流点,所述B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二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B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三汇流点,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设有第四汇流点,所述C相容纳槽和第四汇流点连通,位于所述基板上方的盖板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相连通的A相进液孔、B相进液孔、C相进液孔和混合相出液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包括盖板和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开设有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所述A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一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A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一微流道槽和混合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二汇流点,所述B相容纳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通过带有至少两条分流道槽的第二微流道槽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B相容纳槽之间设有第三汇流点,所述第二微流道槽和第二汇流点之间设有第四汇流点,所述C相容纳槽和第四汇流点连通,位于所述基板上方的盖板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A相容纳槽、B相容纳槽、C相容纳槽和混合相容纳槽相连通的A相进液孔、B相进液孔、C相进液孔和混合相出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复乳化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艾特森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