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7441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具有容易脱模、确保强度且外观性良好的散热片。在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3)中,内燃机结构部件在左、右侧面具有在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地与散热片(7)交叉的多个正交肋(8),散热片具有相对于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α)较大的基端部(71)侧大角度部(72)、以及表面倾斜角度(β)较小的前端部(73)侧小角度部(74),具有只位于前方最外侧的正交肋和后方最外侧的正交肋之间的侧面散热片部(7a),散热片中的比前、后方最外侧的正交肋更靠外侧的前侧散热片部(7c)和后侧散热片部(7b)以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γ)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特别是涉及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空气冷却用散热片。
技术介绍
现有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与气缸盖或气缸体等内燃机结构部件一体铸造成型的空气冷却用散热片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拔模角度恒定。虽然从脱模的容易性的角度出发,要求拔模角度为某一程度以上,但当拔模角度增大时,会产生散热片厚实的印象,且产生外观性上的问题,另外,当散热片整体减薄形成时,除了脱模的困难性以外,还会产生强度上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5368公报(图2、图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其具有气缸盖或气缸体等内燃机结构部件的空气冷却用散热片,散热片外观上看起来较薄,并且容易脱模,也能够确保强度。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其具有从曲轴箱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内燃机结构部件,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在搭载于车辆时的左、右侧面具有接受行驶风的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在与气缸轴线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周向配设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的外周,该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在所述左、右侧面具有多个正交肋,这些正交肋在与气缸轴线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并相对于所述散热片交叉,所述散热片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减小的剖面形状,并具有侧面散热片部,该侧面散热片部形成有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的表面倾斜角度比前端部侧大的基端部侧大角度部、以及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的表面倾斜角度比基端部侧小的前端部侧小角度部,所述侧面散热片部只位于在搭载于车辆时位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的前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和位于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之间,所述散热片中的位于比前、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更靠近外侧的前侧散热片部和后侧散热片部以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以相对于缸轴线正交面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而减小的剖面形状的方式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在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散热片中,内燃机结构部件的左、右侧面的侧面散热片部的前端部侧形成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的表面倾斜角度较小的小角度部,前侧散热片部和后侧散热片部以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形成,所以,散热片的前端部看起来较薄,并且板厚的平行度增加,散热片表面的高度差不显眼,利用侧面散热片部的基端部侧大角度部,确保制造时脱模的良好性和散热片的强度,并且提高散热片的外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侧散热片部和所述后侧散热片部的表面倾斜角度以与所述侧面散热片部的小角度部相同的表面倾斜角度形成。因此,前侧散热片和后侧散热片能够以与侧面散热片部的小角度部相同的表面倾斜角度形成连续的表面,使行驶风的流动良好,提高外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正交肋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散热片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更靠该散热片的基端部侧。虽然被正交肋包围的范围的表面积狭窄,但通过抑制正交肋的端部位置的突出,能够增加行驶风向被正交肋包围的范围流动的流量,确保一定以上的冷却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侧面散热片部中的在气缸轴线方向上位于最上端的侧面散热片部的面向上方的上端面、或位于最下端的侧面散热片部的面向下方的下端面以相对于缸轴线正交面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形成。因此,侧面散热片部的表面整齐,能够提高从气缸轴线方向的上方或下方观察内燃机结构部件时的外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切换所述侧面散热片部的表面倾斜角度的切换部位于比所述正交肋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更靠所述侧面散热片部的基端部侧。因此,因为侧面散热片部的表面倾斜角度的切换部位于内侧,所以,在从正交肋的延伸方向观察内燃机结构部件的情况下,难以看到切换部,提高外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大角度部与所述小角度部的切换部由与所述大角度部及所述小角度部连续的曲面形成。因此,难以看到侧面散热片部的剖面倾斜角度的切换,进一步提高内燃机结构部件的外观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在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散热片中,内燃机结构部件的左、右侧面的侧面散热片部的前端部侧形成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的表面倾斜角度较小的小角度部,前侧散热片部和后侧散热片部以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形成,所以,散热片的前端部的板厚的平行度增加,散热片表面的高度差不显眼,利用侧面散热片部的基端部侧大角度部,确保制造时脱模的良好性和散热片的强度,提高散热片的外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概况图。图2是取出图1中的内燃机而表示的左侧视图。图3是基于图2中III-III向视的、气缸盖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气缸盖的正面剖视图,图中(IV1部)是基于图3中IV1-IV1向视的、气缸盖的部分正面剖视图,图中(IV2部)是基于图3中IV2-IV2向视的、气缸盖的部分正面剖视图。图5是基于图3中V-V向视的、气缸盖的右侧面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二轮车(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2车身框架;3内燃机(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7散热片;7a侧面散热片部;7b后侧散热片部;7c前侧散热片部;7d端部;8正交肋;8a端部;30曲轴箱;31曲轴;32气缸部;33气缸体(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结构部件”);33a气缸筒;34气缸盖(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结构部件”);34c左侧面;34d右侧面;35气缸盖罩;36燃烧室;37进气口;38排气口;41活塞;60气门室;61凸轮轴;71基端部;72大角度部;73前端部;74小角度部;75上端面;76下端面;77切换部;78曲面;C气缸轴线;X曲轴轴线;H气缸轴线正交面;α,β,γ,θ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基于图1至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的说明及权利要求范围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遵循搭载了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鞍乘型车辆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鞍乘型车辆为机动二轮车。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车辆前方,LH表示车辆左方,RH表示车辆右方,UP表示车辆上方。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概况图。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框架2的主框架21以被燃料箱16从上部覆盖的方式从头管20向后方延伸,在向下方倾斜少许地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并形成枢轴框架21a。下部框架22在车宽方向中央从头管20进一步向斜后下方延伸。内燃机(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3的曲轴箱30的前部安装于下部框架22下部的支承托架22a,曲轴箱30的后部安装于枢轴框架21a,从而内燃机3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在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3)中,/n具有从曲轴箱(30)在气缸轴线(C)方向上延伸的内燃机结构部件(33、34),/n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在搭载于车辆时的左、右侧面(34c、34d)具有接受行驶风的多个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在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周向配设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的外周,/n该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特征在于,/n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在所述左、右侧面(34c、34d)具有多个正交肋(8),这些正交肋(8)在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在气缸轴线(C)方向上,并相对于所述散热片(7)交叉,/n所述散热片(7)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减小的剖面形状,并具有侧面散热片部(7a),该侧面散热片部(7a)形成有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α)比前端部(73)侧大的基端部(71)侧大角度部(72)、以及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β)比基端部(71)侧小的前端部(73)侧小角度部(74),/n所述侧面散热片部(7a)只位于在搭载于车辆时位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的前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和位于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之间,/n所述散热片(7)中的位于比前、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更靠外侧的前侧散热片部(7c)和后侧散热片部(7b)以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以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单一的表面倾斜角度(γ)减小的剖面形状的方式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6 JP 2019-033243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在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3)中,
具有从曲轴箱(30)在气缸轴线(C)方向上延伸的内燃机结构部件(33、34),
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在搭载于车辆时的左、右侧面(34c、34d)具有接受行驶风的多个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在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周向配设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的外周,
该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在所述左、右侧面(34c、34d)具有多个正交肋(8),这些正交肋(8)在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在气缸轴线(C)方向上,并相对于所述散热片(7)交叉,
所述散热片(7)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减小的剖面形状,并具有侧面散热片部(7a),该侧面散热片部(7a)形成有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α)比前端部(73)侧大的基端部(71)侧大角度部(72)、以及相对于气缸轴线正交面(H)的表面倾斜角度(β)比基端部(71)侧小的前端部(73)侧小角度部(74),
所述侧面散热片部(7a)只位于在搭载于车辆时位于所述内燃机结构部件(34)的前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和位于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之间,
所述散热片(7)中的位于比前、后方最外侧的所述正交肋(8)更靠外侧的前侧散热片部(7c)和后侧散热片部(7b)以形成厚度随着延伸方向而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一仁堀井宣孝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