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7067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磷脂加工和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取大豆油脚加入水中,浸泡,得到饱和吸水油脚;(2)饱和吸水油脚经离心沉降,除去磷脂金属盐得到流体物;(3)流体物经静置分层,得到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方法制备的含水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不高和不能脱除铁离子、不能回收大豆油脚中大豆油以及行业长期依赖溶剂法制备粉末磷脂的缺陷,还解决了水化法粉末磷脂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低铁含水磷脂丙酮不溶物含量高达92.5‑95.5g/100g,色泽为自然黄色,不漂白、无溶剂,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水化法粉末磷脂的生产成本远低于溶剂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磷脂加工和油脂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
技术介绍
磷脂加工的原料是大豆油脚,简称油脚,是油脂加工领域的大豆油脂精炼过程中水化脱胶工艺的副产物,也称为水化油脚,其主要成分是磷脂30-45g/100g、大豆油20-30g/100g和水分30-50g/100g,微量成分是金属离子,如钙、镁和铁等,以磷脂金属盐的形式存在,如铁离子含量,以丙酮不溶物计通常为50-100mg/kg,个别情况高达150mg/kg以上。工业化的磷脂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化法制备浓缩磷脂,即从大豆毛油中水化提取大豆油脚后,直接干燥脱水得到浓缩磷脂,因其具有流动性也称为流体磷脂,其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为60-65g/100g;二是溶剂法制备粉末磷脂,即以大豆油脚或者浓缩磷脂为原料,用丙酮萃取除去油脂,得到粉末磷脂,其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5-98g/100g。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是浓缩磷脂,粉末磷脂在市场中占比不足5%。虽然大豆油脚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浓缩磷脂,但浓缩磷脂有很大缺陷。例如文献《大豆浓缩磷脂生产工艺》(胡兴中.大豆浓缩磷脂生产工艺[J].中国油脂,2007,32(9):20-21)和《浓缩磷脂制取工艺与实践》(胡庆涛等.浓缩磷脂制取工艺与实践[J].中国油脂,2002,27(1):39-40)介绍了以水化油脚为原料进行脱水、氧化漂白生产浓缩磷脂的方法。该工艺的缺点是浓缩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太低(60-65g/100g)、需要化学漂白,市场价格仅为0.4万元/吨,与粉末磷脂4万元/吨的售价有较大差距;浓缩磷脂中含有35-40%的油脂,是油脂加工领域油脂精炼损耗的主要原因,造成油脂精炼得率降低1%以上。油脚中的油脂进入了浓缩磷脂,使浓缩磷脂的干基丙酮不溶物只有60-65g/100g,既拉低了浓缩磷脂的售价,又浪费了油脂资源。现在虽然有一些油脚回收油脂的研究,但都不具有工业化可行性。比如,中国专利CN103436366A公开了一种回收中性油的方法,该方法以油脚为原料,在水中利用磷脂酶对磷脂进行水解得到甘油二酯,然后用离心机把得到的甘油二酯和油脚中的油脂(即甘油三酯)一并分离出来,甘油二酯和油脂的总回收率可达到80-140%(与冷丙酮法相比)。但是该专利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没有经济可行性:磷脂的价值是4万元/吨,大豆油的价值是0.6万元/吨,用磷脂来制取油脂在经济上是一种倒退;(2)磷脂酶解后得到的是甘油二酯,并不是真正的油脂甘油三酯,不能生产国标一级大豆油;(3)油脚的价值受到破坏:大豆油脚中最有价值的是磷脂,为了回收油脂而破坏磷脂不仅没有做到综合利用,而且价值受损。中国专利CN103665029A公开了一种制备大豆粉末磷脂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丙酮作为溶剂萃取水化油脚,分离出丙酮不溶物,再低温真空干燥丙酮不溶物脱除溶剂,得到粉末磷脂。该方法的缺点是使用丙酮溶剂,生产成本高,并且存在环境污染和溶剂残留的食品安全隐患,难以普遍推广,因此不能促进油脂加工领域从浓缩磷脂向粉末磷脂转化的产品结构升级,也不能改善油脂精炼损耗高的现状。目前水化法制备磷脂的研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中国专利CN107325125A公开了一种大豆油脚制备水合磷脂的方法及其制得的水合磷脂(以下简称水合磷脂),该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取大豆油脚加入软化水混合均匀后,静置进行层析;层析结束后控制温度为85-95℃,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水合磷脂,其丙酮不溶物能够达到90-92%。该专利存在如下缺陷:(1)水合磷脂的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低:该专利是均质水化方法,即油脚与水要混合均匀,混合均匀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乳化,如果乳化严重,磷脂与油脂就很难再分离。为了避免严重乳化,该专利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严格控制加水量,加水量是油脚重量的0.25-0.74倍;第二,加入氢氧化钠或者硫酸,用作破乳剂。上述措施带来的问题是大豆油脚中的主要成分磷脂、油脂和磷脂金属盐没有得到有效分离,水合磷脂的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最高仅达到92%,与溶剂法丙酮不溶物95-98%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2)缺乏工业用途:该水合磷脂通过浓缩脱水、添加防腐剂、巴氏杀菌和包装得到了一种含水量为22.5-41.2%的含水磷脂产品,但是这种含水磷脂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GB28401食品添加剂磷脂》关于水分不得超过2%的规定,不能销售;如果按照现有的制备粉末磷脂的方法进行干燥,则时间太长、产能太低,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既不能销售也不能进一步加工导致其缺乏工业用途。另一种水化法提取磷脂的现有技术,如文献《液晶态分离提纯大豆磷脂的研究》(李子明等.液晶态分离提纯大豆磷脂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7,22(1):31-32),以下简称液晶态磷脂。该文献方法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液晶态磷脂的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较低:采用均质水化方法,加水量是0.67倍油脚,得到的液晶态磷脂的干基丙酮不溶物含量仅为86.05%,这与水合磷脂的缺陷相同;(2)缺乏工业用途:液晶态磷脂的干燥问题与水合磷脂相同,虽然液晶态磷脂用间歇式真空干燥方式得到了粉末磷脂,但是干燥时间太长,磷脂产品的色泽较深(棕色),无法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国专利CN102517148A公开了一种磷脂两步脱色方法,采用过氧化氢漂白和硅胶吸附的两步脱色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1)化学漂白脱色,使磷脂产生氧化副产物、破坏磷脂的天然性,同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不符合“绿色”发展的大趋势;(2)硅胶吸附脱色的效果很差,失效的硅胶成为废渣,不利于环保;(3)漂白破坏了磷脂中有益的抗氧化成分,使磷脂的抗氧化性、营养价值降低,缩短了磷脂的保质期。目前,磷脂中金属离子的研究仅限于检测含量,大豆油脚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钙、镁、铁等金属离子,以磷脂金属盐的形式存在,简称磷脂盐。在磷脂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磷脂铁盐。文献《豆油的磷脂成分和性质》(饶天国.豆油的磷脂成分和性质[J].粮食加工,1982,2:62)中报道了大豆原油的可水化磷脂中含铁离子为150mg/kg,这些铁离子最终要转移到水化油脚中;文献《不同来源大豆毛油磷脂组成的核磁检测及磷脂酸含量比较》(俞乐等.不同来源大豆毛油磷脂组成的核磁检测及磷脂酸含量比较[J].中国油脂,2017,42(1):132)中报道了大豆毛油中金属离子的含量。但是,从大豆油脚中怎样脱除磷脂铁盐的研究未见报道。在磷脂加工领域,从产品的角度看粉末磷脂替代浓缩磷脂是未来的方向,从方法的角度看水化法替代溶剂法是未来的方向,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水化法的研究,但是水化法制备得到的磷脂的纯度仍不够高、色泽改善仍未脱离化学漂白的方法、水化法的脱水效率仍未达到工业化的水平、工艺技术在完整性和连续化方面尚有不足。因此,开发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含水磷脂的丙酮不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1)取大豆油脚加入水中,浸泡,得到饱和吸水油脚;/n(2)饱和吸水油脚经离心沉降,得到流体物;/n(3)流体物经静置分层,得到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从大豆油脚中分离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大豆油脚加入水中,浸泡,得到饱和吸水油脚;
(2)饱和吸水油脚经离心沉降,得到流体物;
(3)流体物经静置分层,得到低铁含水磷脂和油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油脚与水的质量比为1:1-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油脚,在浸泡之前,在水中以搅拌的方式打散为颗粒状,颗粒粒径≤5mm,优选为0.3-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为静置浸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的温度为60-95℃;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3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子谦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铂贝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