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6415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接线柱设置两个,在壳体一侧;壳体为无盖的长方盒形,壳体的底面为弯折状,弯折角度为160°‑170°,分隔板设置在壳体内,将壳体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靠近接线柱侧设置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处于分隔板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凹槽中设置铂金线,铂金线与接线柱进行电气连接;参考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接线柱连接;第一定位块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上部分,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水平面上;压线棒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下部分;第二定位块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与水平面呈160°‑170°的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人工耳蜗的刺激电流输出作出极其接近实际使用的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人听到声音的机制是声音信号从外耳传入中耳,中耳将声音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信号,然后传入内耳中的耳蜗,之后再由耳蜗将机械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经过研究发现,人体自身的耳蜗传递的一个完整电信号电压呈现为前负后正的特点。正电位信号的是传输信号的主体,它携带了信息成分,而负电位是为了中和正电荷,保证大脑内的电位平衡。人工耳蜗是一种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神经假体,被植入到耳聋患者的大脑中以取代人体自身耳蜗的功能。基于上述人体耳蜗产生电信号的特征,自从人工耳蜗专利技术以来,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了正弦波、正负三角波、正负脉冲等各种类似人体信号特征的信号作为人工耳蜗的信号源,目前已上市的绝大多数产品均采用先负后正的脉冲信号作为人工耳蜗的信号输出。人工耳蜗实质上是声电转换设备,在植入大脑后直接向人体大脑放电,所以人工耳蜗向大脑放电时间长短,电流大小,电荷多少必须被严格控制在人体安全范围内。脉冲宽度、脉冲幅度、脉冲间隙、脉冲刺激率的精度都是影响到人体安全,上述的这些参数直接反映了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电流源、电子开关与晶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笔者与国内的一些人工耳蜗生产厂商接触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厂商在产品出厂前产品质量管理中,都是采用通过示波器观察刺激脉冲波形的人工手段来检验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人工耳蜗多采用的是多通道方式来刺激神经,也就是说,一个人工耳蜗有多个电极、最多甚至多达24个。在检测这医疗产品的时候,理论上需要对所有的电极信号进行检测。听神经纤维受到电流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在大脑中形成听觉;由于受到电流刺激的听神经纤维的位置与频率相关,因此产生的听觉具有良好的频率特性,并与电流输出有较大的关系。目前在人工蜗测试过程中没有好的测试装置对是电流进行准确测量,由于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实际使用状态不能很好地还原,故测试误差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用于自动、快速、准确地检测人工耳蜗电流输出情况。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个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包括接线柱、参考电阻、铂金线、壳体、压线棒、第一定位块、底板、第二定位块、支撑柱和分隔板,其中,所述接线柱设置两个,在壳体一侧;所述壳体为无盖的长方盒形,壳体的底面为弯折状,弯折角度为160°-170°,所述分隔板设置在壳体内,将壳体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靠近接线柱侧设置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处于分隔板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凹槽中设置铂金线,铂金线与接线柱进行电气连接;所述参考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接线柱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上部分,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水平面上;所述压线棒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下部分;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与水平面呈160°-170°的面上;所述支撑柱连接壳体和底板,所述底板为平面的长方形。优选地,还包括示波器、连接导线、适配器、USB线和PC端,示波器与接线柱连接,检测接线柱输出的电流;PC端、USB线、适配器和连接导线依次连接,连接导线与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连接,PC端发出模拟声音电信号到达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经传输导线与人工耳蜗传输线圈连接,人工耳蜗传输线圈放置于第二定位块中,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刺激器放置于第一定位块中,人工耳蜗传输线圈与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接收线圈的圆心相对,分别在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磁性相吸,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刺激电极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下部分,压线棒压在其上。优选地,所述铂金线为螺旋状。优选地,所述参考电阻为1kΩ。优选地,所述参考电阻为2kΩ。优选地,所述壳体、压线棒、第一定位块、底板、第二定位块、支撑柱和分隔板均为透明亚克力材质。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块与壳体粘合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块与壳体粘合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与壳体粘合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与底板通过螺丝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人工耳蜗电流测试装置对人工耳蜗各部分进行准确定位和完全仿真使用角度,设置的分隔板将人工耳蜗回路电极和刺激电极分隔,最大程度地还原实际使用情况,并能可靠连接,测试科学,操作方便,能精准的检测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电流输出。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参见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接线柱1、参考电阻2、铂金线3、壳体4、压线棒5、第一定位块6、底板8、第二定位块9、支撑柱11和分隔板51,其中,接线柱1设置两个,在壳体4一侧;壳体4为无盖的长方盒形,壳体4的底面为弯折状,弯折角度为160°-170°,分隔板51设置在壳体4内,将壳体4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靠近接线柱1侧设置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处于分隔板51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凹槽中设置铂金线3,铂金线3与接线柱1进行电气连接;参考电阻2的两端分别与接线柱1连接;第一定位块6设置在壳体4内,分隔板51隔出的上部分,且在弯折状的壳体4底面的水平面上;压线棒5设置在壳体4内,分隔板51隔出的下部分;第二定位块9设置在壳体4的下方,且在弯折状的壳体4底面的与水平面呈160°-170°的面上;支撑柱11连接壳体4和底板8,底板8为平面的长方形。还包括示波器12、连接导线15、适配器16、USB线17和PC端18,示波器12与接线柱1连接,检测接线柱1输出的电流;PC端18、USB线17、适配器16和连接导线15依次连接,连接导线15与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14连接,PC端18发出模拟声音电信号到达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14,经传输导线13与人工耳蜗传输线圈10连接,人工耳蜗传输线圈10放置于第二定位块9中,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刺激器72放置于第一定位块6中,人工耳蜗传输线圈10与人工耳蜗植入体的接收线圈7的圆心相对,分别在壳体4的外部和内部,磁性相吸,人工耳蜗植入体的刺激电极71在壳体4内,分隔板51隔出的下部分,压线棒5压在其上。人工耳蜗的回路电极是设置在刺激器72上的片式电极和靠近刺激器72的环形电极,设置分隔板51将回路电极和刺激电极71分开,在检测中是在分隔板51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模拟人体环境,但上下两部分的生理盐水不连通,即均不没过分隔板51,这也是设置分隔板51的意义,亦是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再通过压线棒5将刺激电极71压在其下,回路电极与分隔板51隔出的上部分的凹槽内的铂金线3形成电气连接关系;刺激电极71与分隔板51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柱、参考电阻、铂金线、壳体、压线棒、第一定位块、底板、第二定位块、支撑柱和分隔板,其中,/n所述接线柱设置两个,在壳体一侧;所述壳体为无盖的长方盒形,壳体的底面为弯折状,弯折角度为160°-170°,所述分隔板设置在壳体内,将壳体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靠近接线柱侧设置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处于分隔板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凹槽中设置铂金线,铂金线与接线柱进行电气连接;所述参考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接线柱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上部分,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水平面上;所述压线棒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下部分;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与水平面呈160°-170°的面上;所述支撑柱连接壳体和底板,所述底板为平面的长方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柱、参考电阻、铂金线、壳体、压线棒、第一定位块、底板、第二定位块、支撑柱和分隔板,其中,
所述接线柱设置两个,在壳体一侧;所述壳体为无盖的长方盒形,壳体的底面为弯折状,弯折角度为160°-170°,所述分隔板设置在壳体内,将壳体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靠近接线柱侧设置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处于分隔板隔出的上、下两部分,凹槽中设置铂金线,铂金线与接线柱进行电气连接;所述参考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接线柱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上部分,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水平面上;所述压线棒设置在壳体内,分隔板隔出的下部分;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且在弯折状的壳体底面的与水平面呈160°-170°的面上;所述支撑柱连接壳体和底板,所述底板为平面的长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蜗电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示波器、连接导线、适配器、USB线和PC端,示波器与接线柱连接,检测接线柱输出的电流;PC端、USB线、适配器和连接导线依次连接,连接导线与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连接,PC端发出模拟声音电信号到达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经传输导线与人工耳蜗传输线圈连接,人工耳蜗传输线圈放置于第二定位块中,人工耳蜗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治平周道民罗年明陈慧琴祁姝琪蒋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