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及变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167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模组及变流器,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所述壳体包括基板、分别设于所述基板的相对两侧缘的侧板、及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的底板;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板,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不同位置设置多个进风口,解决了散热模组从进风口到出风口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模组及变流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模组及变流器。
技术介绍
随着风力发电越来越普遍,单机功率逐渐增加,变流器作为风力发电的核心设备备受关注,尤其是作为重要电器组件之一的功率单元模组。相关技术中,在对功率单元模组进行散热时,一般采用风冷散热器对其进行散热。通常风冷散热器会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通入风冷带走功率单元模组产生的热量,但是由于进风口处空气温度较低能带走更多的热量,而越靠近出风口处的空气温度越高,其能带走的热量也越少,使得风冷散热器整体的温度不均匀,给多个并联的功率单元的散热带来不稳定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散热模组及变流器,旨在解决传统散热模组散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所述壳体包括基板、分别设于所述基板的相对两侧缘的侧板、及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的底板;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板,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部和两个第二散热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朝向其中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朝向另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散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部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散热片;和,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长度,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长度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方向上逐渐减短;和/或,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宽度,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宽度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导热件,所述导热件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基板相对所述散热组件一侧,且多个所述导热件的长度在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端朝向出口端的方向上逐渐增长。可选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一端呈开口设置的集风壳,所述集风壳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集风壳的开口端连接于所在侧的所述侧板,以与所述侧板围合形成集风腔;所述集风壳上设有与所述集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集风壳用于安装在工作台上。可选地,所述集风壳包括安装板和设于所述安装板的周缘的围板,多块所述围板的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形成所述开口端,所述通风孔设于所述围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在工作台上。可选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托盘,所述壳体和所述集风壳安装于所述托盘,且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托盘上,所述托盘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有通风过孔。可选地,所述基板的背离所述底板的侧面上设有多个功率器件,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母线板和多个电容,多个所述电容设于所述托盘,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母线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容的远离所述托盘的一端,所述母线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基板,且多个所述电容通过所述母线板分别与多个所述功率器件电连接。可选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端的滤网;和/或,所述第一进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流器,包含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模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壳体的不同位置处设置不同的冷风进风口,以使在所述散热模组上形成不同的风道,大大减小了传统散热模组单风道在所述散热装置的进风口到出风口处的散热能力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整个散热模组的散热均匀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延长所述散热模组以及功率器件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两端为开口结构,以形成散热通道;并且,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板以及底板上均设置了进风口,以形成多个风道。这样便可以将所述散热模组周围的冷空气以不同的风道通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带走所述散热组件上的热量,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由于多个风道的进风口有部分靠近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端处设置的,因此,也会在靠近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端处通入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以更大程度的降低所述散热模组的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端与出口端的散热温差,解决传统散热模组散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散热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散热模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散热模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见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图。本技术提出一种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所述壳体100包括基板110、分别设于所述基板110的相对两侧缘的侧板120、及与所述基板110相对设置的底板130;散热组件200,设于所述基板110,并位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散热组件200与所述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所述壳体包括基板、分别设于所述基板的相对两侧缘的侧板、及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的底板;/n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板,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所述壳体包括基板、分别设于所述基板的相对两侧缘的侧板、及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的底板;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板,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部和两个第二散热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朝向其中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朝向另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散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部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散热片;和,
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长度,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长度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方向上逐渐减短;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宽度,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宽度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导热件,所述导热件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基板相对所述散热组件一侧,且多个所述导热件的长度在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端朝向出口端的方向上逐渐增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宣国金传山李振升周猛晏辉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