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005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容纳腔及若干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插接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后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固持部相连的焊接部以及由所述固持部侧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互为平行且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下侧表面设有一突伸卡块,所述顶板外表面平行向外凸设有若干T型挡块,相邻两所述挡块之间围成一端子卡槽,所述突伸卡块卡持在端子卡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具有导电端子安装稳定、传输信号良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的端子在制造上是以金属片冲压,冲压完成的端子是依电连接器的端子间距而间隔排列连接于一料带上,如此整排的端子可一次组装在电连接器的塑胶座体上。为防止导电端子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一般在端子边缘设置倒刺,通过信号端子与绝缘体的干涉配合而达到稳固端子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插接配合等操作中,该种端子结构仍然不能达到很好的稳固,在外力作用下,尤其是焊接部容易产生端子搭接、电气短路等现象。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容纳腔及若干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插接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后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固持部相连的焊接部以及由所述固持部侧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互为平行且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下侧表面设有一突伸卡块,所述顶板外表面平行向外凸设有若干T型挡块,相邻两所述挡块之间围成一端子卡槽,所述突伸卡块卡持在端子卡槽内。所述挡块后端宽前端窄,围成的所述端子卡槽后端窄前端宽。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顶板、一底板、后板及两侧板,所述顶板、底板、后板与两侧板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后板外表面平行开设有若干固持块,相邻两所述固持块之间围成一固持槽。所述固持块后端宽前端窄,围成的所述固持槽后端窄前端宽。所述固持部后端向一另侧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固持部互为垂直,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固持部顶端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及所述焊接部围设成一卡凹。所述焊接部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长度,所述焊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分别与绝缘本体组装,提高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连接稳定性;第一对接部下侧表面设置突伸卡块,该突伸卡块卡持在端子卡槽,防止导电端子晃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20。请参阅图1,绝缘本体10具有一顶板101、一底板102、后板103及两侧板104,顶板101、底板102、后板103与两侧板104围成一水平的容纳腔11。参见图2,容纳腔11内设有第一凸台12及第二凸台13,第一凸台12自两侧板104向收容腔11内延伸形成,第二凸台13自后板103向收容腔11内延伸形成。第二凸台13上开设有若干互为平行的插接孔14,该插接孔14与收容腔11相贯通。导电端子20穿过插接孔14伸入容纳腔11内。底板102中央设有卡扣部15,参见图3,该卡扣部15包括自收容腔11向底板102凹设的形成的前卡扣槽151、后卡扣槽152及与后卡扣槽152相连通的穿孔153,该穿孔153开设于第二凸台13上,并且,后卡扣槽152的深度大于前卡扣槽151的深度,以致于前卡扣槽151与后卡扣槽152组成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及穿孔153的设计有利于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形成锁定结构,使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不易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凸台12、第二凸台13末端均设有倾斜面16,有利于增加接触面积,实现精准配合,增大贴合度。此外,绝缘本体10的两侧板104上端向上延伸形成对接板17。顶板101外表面平行向外凸设有若干挡块18,挡块18大致为T型,相邻两挡块18之间围成一端子卡槽19,所述挡块18后端宽前端窄,围成的端子卡槽19后端窄前端宽。而且,顶板101相对底板102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1011,挡块18随顶板101一起延伸。延伸部1011的设置便于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定位、对接。参见图4,后板103外表面平行开设有若干固持块1031,相邻两固持块1031之间围成一固持槽1032,用于卡持导电端子20。固持块1031后端宽前端窄,围成的固持槽1032后端窄前端宽。参见图5,导电端子20包括固持部21、由固持部21后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22、由固持部21后端向一另侧延伸形成的焊接部23以及由固持部21侧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对接部24。所述第一对接部22与第二对接部24互为平行且向同一方向延伸。固持部21顶端与第一对接部22及焊接部23围设成一卡凹25,第一对接部22下侧表面设有一突伸卡块221,该突伸卡块221卡持在端子卡槽19相对窄的部位,防止导电端子20晃动。第一对接部22还包括末端的第一接触部222。第二对接部24包括安装部241、基部242以及位于基部242末端的第二接触部243,安装部241的宽度大于基部242的宽度。该安装部28伸入插接孔14内,基部242、第二接触部243穿过插接孔14伸入到容纳腔11内。此外,焊接部23相对绝缘本体10向外伸出。此外,焊接部23长度小于第一对接部22的长度,焊接部23的宽度大于第一对接部23的宽度。第一接触部222前端圆滑,第二接触部243为尖刺结构。请参阅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导电端子个数不同,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端子个数为4个,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端子30个数为10个。另外的差异在于导电端子30的焊接部31与固持部21在同一水平线上,而第一实施例中,焊接部23与固持部21互为垂直。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容纳腔及若干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插接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后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固持部相连的焊接部以及由所述固持部侧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互为平行且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下侧表面设有一突伸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顶板、一底板、后板及两个侧板,所述顶板、底板、后板与两个侧板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顶板外表面平行向外凸设有若干T型挡块,相邻两所述挡块之间围成一端子卡槽,所述突伸卡块卡持在端子卡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容纳腔及若干插接孔,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插接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后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固持部相连的焊接部以及由所述固持部侧端向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互为平行且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下侧表面设有一突伸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顶板、一底板、后板及两个侧板,所述顶板、底板、后板与两个侧板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顶板外表面平行向外凸设有若干T型挡块,相邻两所述挡块之间围成一端子卡槽,所述突伸卡块卡持在端子卡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后端宽前端窄,围成的所述端子卡槽后端窄前端宽。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永学
申请(专利权)人:坤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