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框、线路板、导光板、光学膜结构以及顶框。本申请的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通过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若干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导光槽,有效提高光线折射率;通过第一增光膜及第二增光膜,并将第一增光膜上的第一棱镜阵列呈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排布方式设置,大大提高增光率,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及出光均匀度;直接于顶框上设置遮光挡墙,可不必再单独设置遮光框,简化背光模组结构,使背光模组更薄;采用所述易撕贴实现对所述线路板的连接端的临时固定,使用更方便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光电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伴随着光电显示行业的发展,液晶显示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液晶自身不会发光,显示面板本身也不具备发光的特性,因此需要另外提供光源,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屏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屏的视觉效果。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射入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为发光源设置于侧边,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结构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并从出光面射出,再通过光学膜片的转换形成均匀光线并最终提供给显示面板。然而,现有背光模组对光源并没有实现充分的利用,液晶显示屏的发光效果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框,所述底框具有内凹的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一内侧壁上的具有发光源的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发光源出光侧的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结构;以及与所述底框配合设置以将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结构封装于安装槽内的顶框;所述导光板的朝向所述发光源的一侧为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若干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导光槽。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槽的截面形状为内凹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导光板的边沿相重合。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朝向发光源的一端开设有内轮廓与发光源出光侧的外轮廓相适配以供发光源置入的光源避让口。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增光膜及第二增光膜,所述第一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第一棱镜阵列,所述第二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第二棱镜阵列,所述第一增光膜上的第一棱镜阵列呈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排布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第二棱镜阵列呈水平排布方式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棱镜阵列的倾斜角度为逆时针方面旋转5°。进一步地,所述顶框包括顶板及自顶板外沿朝向底框延伸形成的挡板,所述挡板套设于所述底框外部。进一步地,所述顶板设置有供光线射出的出光窗口,所述出光窗口外周的板体结构构成遮光挡墙,所述遮光档墙的内侧壁上贴设有挡墙双面胶。进一步地,所述挡墙双面胶包括与遮光挡墙的相应部位形状相匹配的直条段及转角段,所述直条段与转角段呈分体式设置,所述直条段的至少一端部设置有不带胶体的第一拉把。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具有伸出至底框外部以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所述底框上开设有供所述线路板的连接端伸出的避让孔,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线路板的连接端临时固定于底框上的易撕贴,所述易撕贴的端部设置有不带胶体的第二拉把。本申请同时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侧光式背光模块通过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若干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导光槽,有效提高光线折射率;通过第一增光膜及第二增光膜,并将第一增光膜上的第一棱镜阵列呈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排布方式设置,大大提高增光率,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及出光均匀度;直接于顶框上设置遮光挡墙,可不必再单独设置遮光框,简化背光模组结构,使背光模组更薄;采用所述易撕贴实现对所述线路板的连接端的临时固定,有效避免包装或运输背光模组时对线路板的连接端造成损坏,而当需要将所述线路板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第二拉把撕下易撕贴即可取消对线路板的连接端的固定,使用方便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的导光板设置于发光源出光侧的主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申请第二增光膜上的第二棱镜阵列放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第一增光膜上的第一棱镜阵列放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的顶框上设置挡墙双面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图6中的B部放大图。图8为本申请的底框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8,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底框10、线路板20、导光板30、光学膜结构40以及顶框50。所述底框10具有内凹的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11用于容置并承载所述线路板20、导光板30及光学膜结构40。所述线路板2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1的一内侧壁上,所述线路板20上设置有若干发光源21,若干所述发光源21呈一字型等距离间隔排布于所述线路板20上。如图2、图3所示,所述导光板30设置于所述发光源21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30的朝向所述发光源21的一端开设有内轮廓与发光源21出光侧的外轮廓相适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框,所述底框具有内凹的安装槽;/n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一内侧壁上的具有发光源的线路板;/n设置于所述发光源出光侧的导光板;/n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结构;以及/n与所述底框配合设置以将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结构封装于安装槽内的顶框;/n所述导光板的朝向所述发光源的一侧为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若干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导光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框,所述底框具有内凹的安装槽;
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一内侧壁上的具有发光源的线路板;
设置于所述发光源出光侧的导光板;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结构;以及
与所述底框配合设置以将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结构封装于安装槽内的顶框;
所述导光板的朝向所述发光源的一侧为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若干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导光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槽的截面形状为内凹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导光板的边沿相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朝向发光源的一端开设有内轮廓与发光源出光侧的外轮廓相适配以供发光源置入的光源避让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增光膜及第二增光膜,所述第一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第一棱镜阵列,所述第二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第二棱镜阵列,所述第一增光膜上的第一棱镜阵列呈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排布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第二棱镜阵列呈水平排布方式设置。
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言军,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