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婉专利>正文

一种地埋式界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173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式界桩,包括界桩本体,所述界桩本体上部固定设置有界桩,且界桩下部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二固定柱下部固定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套筒和连接杆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定位通孔,且定位通孔与定位杆活动连接。该地埋式界桩采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通过连接杆和套筒形成连接结构,定位杆和定位通孔对连接杆和套筒之间重合长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界桩下部长度,定位柱与环形板增加与地下接触面积,解决了界桩在进行掩埋时,由于界桩下部的结构长度固定,在进行掩埋时对挖坑的深度要求过高,造成挖坑的难度增加,增加劳力消耗,传统界桩下部与地面掩埋时,固定不稳定,时间长久容易松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式界桩
本技术涉及界桩
,具体为一种地埋式界桩。
技术介绍
界桩是指作为地界标志的桩子,根据界桩的外形和尺寸可分为特大纪念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其区别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不仅各条边界采用的尺寸和外观不同,即使在同一条边界中也不一定相同。界桩在进行掩埋时,由于界桩下部的结构长度固定,在进行掩埋时对挖坑的深度要求过高,造成挖坑的难度增加,传统界桩下部与地面掩埋时,固定不稳定,时间长久容易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界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界桩在进行掩埋时,由于界桩下部的结构长度固定,在进行掩埋时对挖坑的深度要求过高,造成挖坑的难度增加,增加劳力消耗,传统界桩下部与地面掩埋时,固定不稳定,时间长久容易松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埋式界桩,包括界桩本体,所述界桩本体上部固定设置有界桩,且界桩下部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下部侧壁边缘处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且定位柱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环形板,所述底座下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且第一固定柱内部固定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与连接杆活动连接,且连接杆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柱上部侧壁,所述第二固定柱下部固定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界桩表面设置有荧光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套筒和连接杆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定位通孔,且定位通孔与定位杆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与底座构成垂直连接结构,且定位柱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定位柱对称设置在底座下部,所述底座为矩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环形板在定位柱上呈均匀分布,且环形板与底座下表面相平行,所述环形板为圆形结构。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位于第二固定柱对称中心线上,且凸起部为锥形结构,所述第二固定柱为长方体结构。优选的,所述定位通孔在第一固定柱、套筒和连接杆侧壁上呈均匀分布,且连接杆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之间为垂直连接结构,所述连接杆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之间均匀设置,且连接杆和套筒数量为5-8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地埋式界桩采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通过连接杆和套筒形成连接结构,定位杆和定位通孔对连接杆和套筒之间重合长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界桩下部长度,定位柱与环形板增加与地下接触面积,解决了界桩在进行掩埋时,由于界桩下部的结构长度固定,在进行掩埋时对挖坑的深度要求过高,造成挖坑的难度增加,增加劳力消耗,传统界桩下部与地面掩埋时,固定不稳定,时间长久容易松动的问题。该地埋式界桩定位柱在底座下部形成连接结构,环形板增加定位柱与地下接触面积,同时使界桩上部更加稳定,环形板提高定位柱与地下接触表面积,提高抓地能力,凸起部使界桩本体下部与地下抓地能力更强,便于调节套筒和连接杆之间距离,从而调节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之间的距离,从而满足更多的地埋式需求,结构简单,性价比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定位柱与环形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界桩本体,2、界桩,3、底座,4、定位柱,5、环形板,6、第一固定柱,7、套筒,8、连接杆,9、第二固定柱,10、凸起部,11、荧光部,12、定位通孔,13、定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埋式界桩,包括界桩本体1、界桩2、底座3、定位柱4、环形板5、第一固定柱6、套筒7、连接杆8、第二固定柱9、凸起部10、荧光部11、定位通孔12和定位杆13,界桩本体1上部固定设置有界桩2,且界桩2下部固定设置有底座3,底座3下部侧壁边缘处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4,且定位柱4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环形板5,定位柱4与底座3构成垂直连接结构,且定位柱4为长方体结构,定位柱4对称设置在底座3下部,底座3为矩形结构,定位柱4在底座3下部形成连接结构,环形板5增加定位柱13与地下接触面积,同时使界桩本体1上部更加稳定,环形板5在定位柱4上呈均匀分布,且环形板5与底座3下表面相平行,环形板5为圆形结构,环形板5提高定位柱13与地下接触表面积,提高抓地能力,底座3下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6,且第一固定柱6内部固定设置有套筒7,套筒7与连接杆8活动连接,且连接杆8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柱9上部侧壁,凸起部10位于第二固定柱9对称中心线上,且凸起部10为锥形结构,第二固定柱9为长方体结构,凸起部10使界桩本体1下部与地下抓地能力更强,第二固定柱9下部固定设置有凸起部10,界桩2表面设置有荧光部11,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定位通孔12,且定位通孔12与定位杆13活动连接,定位通孔12在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侧壁上呈均匀分布,且连接杆8在第一固定柱6和第二固定柱9之间为垂直连接结构,连接杆8在第一固定柱6和第二固定柱9之间均匀设置,且连接杆8和套筒7数量为5-8个,便于调节套筒7和连接杆8之间距离,从而调节第一固定柱6和第二固定柱9之间的距离,从而满足更多的地埋式需求,结构简单,性价比高。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地埋式界桩时,首先对界桩本体1上的连接结构进行检查,保证界桩本体1能够稳定进行掩埋工作,检查完毕后,再进行以下操作,将提前进行在需要进行掩埋界桩2的地方进行挖坑,可根据土质和环境进行选择挖坑深度,挖掘完毕后,将界桩本体1下部的第二固定柱9的端部凸起部10深入地下,同时通过挖掘深度进行调节第二固定柱9与第一固定柱6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一固定柱6内部套筒7与第二固定柱9上部连接杆8之间的重合距离,进行调节界桩本体1下部垂直长度,调节完毕后,将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上的定位通孔1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定位杆13使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实现固定,固定完毕后,用土壤或混凝土对底座3下部进行掩埋,定位柱4和环形板5增加界桩本体1下部固定稳定性,这就是该地埋式界桩的使用过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埋式界桩,包括界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界桩本体(1)上部固定设置有界桩(2),且界桩(2)下部固定设置有底座(3),所述底座(3)下部侧壁边缘处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4),且定位柱(4)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环形板(5),所述底座(3)下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6),且第一固定柱(6)内部固定设置有套筒(7),所述套筒(7)与连接杆(8)活动连接,且连接杆(8)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柱(9)上部侧壁,所述第二固定柱(9)下部固定设置有凸起部(10),所述界桩(2)表面设置有荧光部(11),所述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定位通孔(12),且定位通孔(12)与定位杆(13)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式界桩,包括界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界桩本体(1)上部固定设置有界桩(2),且界桩(2)下部固定设置有底座(3),所述底座(3)下部侧壁边缘处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4),且定位柱(4)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环形板(5),所述底座(3)下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6),且第一固定柱(6)内部固定设置有套筒(7),所述套筒(7)与连接杆(8)活动连接,且连接杆(8)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柱(9)上部侧壁,所述第二固定柱(9)下部固定设置有凸起部(10),所述界桩(2)表面设置有荧光部(11),所述第一固定柱(6)、套筒(7)和连接杆(8)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定位通孔(12),且定位通孔(12)与定位杆(13)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界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与底座(3)构成垂直连接结构,且定位柱(4)为长方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婉
申请(专利权)人:宁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