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079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包括直接与模具内腔表面结合的过渡层、以及部分嵌入在过渡层的功能层,过渡层为Co‑W/多孔Cu层,功能层为DLC/SiC层,Co‑W/多孔Cu层能够提供高比表面积,提高DLC/SiC涂层与内腔基底的结合力,有效防止在封装作业过程中复合涂层的剥落;由于DLC/SiC涂层具有耐侵蚀性和低黏附性,可以使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表面避免污染物的残留破坏产品以及对于模具内腔的侵蚀,提高半导体封装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利用半导体模具封装成型方法对各种半导体产品的封装外壳进行塑性成型生产已十分广泛。在不断重复的成型生产操作过程中,外壳原料在成型过程中容易受摩擦升温而热解渗出,从而产生热解残留物附着于封装模具的内腔表面。随着附着物的不断堆积,会对模具内腔表面形态产生显著影响。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影响后续产品的外观及质量,且对模具自身产生一定的侵蚀作用,导致模具使用寿命降低,影响封装成型过程的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表面制备一种有效的复合涂层来解决污染物的附着及表面侵蚀问题。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基底表面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涂层能够有效的增强模具耐侵蚀性,并降低污染物的附着,从而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并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在现有的技术中,磁控溅射的功能性涂层与基底材料间的结合力不足,导致涂层易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剥落,进而增加模具内腔的损坏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且不易剥落、高耐侵蚀性以及低黏附性的复合涂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包括直接与模具内腔表面结合的过渡层、以及部分嵌入在所述过渡层的功能层,所述过渡层为Co-W/多孔Cu层,所述功能层为DLC/SiC层。进一步地,所述Co-W/多孔Cu层的厚度为1um-2um。进一步地,所述Co-W/多孔Cu层包括Co-W层和多孔Cu层。进一步地,所述DLC/SiC层的厚度为3um-5um。进一步地,所述DLC/SiC层包括DLC层以及分布在DLC层中的SiC颗粒。进一步地,所述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的厚度为4um-7um。进一步地,所述Co-W/多孔Cu层由电沉积方法制备得到。进一步地,所述DLC/SiC层由磁控溅射技术沉积制备得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包括与内腔表面紧密结合的Co-W/多孔Cu层和DLC/SiC涂层,Co-W/多孔Cu层能够提供高比表面积,提高DLC/SiC涂层与内腔基底的结合力,有效防止在封装作业过程中复合涂层的剥落;由于DLC/SiC涂层具有耐侵蚀性和低黏附性,可以使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表面避免污染物的残留破坏产品质量以及对于模具内腔的侵蚀,提高半导体封装模具的使用寿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及复合涂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请参见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1内腔的复合涂层2,包括直接与模具1内腔表面结合的过渡层21、以及部分嵌入在过渡层21的功能层22,过渡层21为Co-W/多孔Cu层21,Co-W/多孔Cu层21包括Co-W层212和多孔Cu层211。功能层22为DLC/SiC层22,DLC/SiC层22包括DLC层221以及分布在DLC层221中的SiC颗粒222,DLC层为具有高硬度和高弹性模量,以及耐磨损且很适合于作为耐磨涂层的类金刚石层。其中,Co-W/多孔Cu层21的厚度为1um-2um,DLC/SiC层22的厚度为3um-5um,复合涂层2的厚度为4um-7um。Co-W/多孔Cu层21具有多孔结构,该结构促使Co-W/多孔Cu层21与模具1内腔表面之间可产生较强的结合力,同时多孔结构自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Co-W/多孔Cu层21设置在在DLC/SiC层22与模具1内腔表面之间,可促使DLC/SiC层22与模具1内腔表面之间产生更强的结合力,从而有效防止在封装作业过程中复合涂层2的剥落,延长复合涂层2的使用寿命。Co-W、多孔Cu、DLC以及SiC都为现有材料并且也都可以由现有技术手段得到,且Co、W、和Cu掺杂在一起也不会发生任何反应,DLC和SiC掺杂在一起也不会发生任何反应,此外模具的组成成分、Co-W/多孔Cu以及DLC/SiC掺杂在一起也不会发生任何反应。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了获得具有高耐侵蚀性以及低黏附性的涂层,将DLC掺杂SiC颗粒以获得相应的功能性涂层也是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涂层形成在模具1内腔表面。通过制备多孔结构的Co-W/多孔Cu层21和具有高耐侵蚀性及低黏附性的DLC/SiC层22形成的复合涂层2,使其与模具1内腔表面具有高结合力并且使模具1内腔表面拥有较高耐侵蚀性,并有效减小污染物的粘附。制备上述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1内腔的复合涂层2的制备方法如下:S1、提供半导体封装模具,将半导体封装模具1内腔表面镀覆Co-W/多孔Cu层21,具体的,Co-W/多孔Cu层21由电沉积方法制备,使用去离子水配制多孔Cu镀液,镀液的组成:0.500mol/L硫酸,0.050mol/L硫酸铜;使用去离子水配制Co-W镀液,镀液的组成:0.050mol/L硫酸钴,0.025mol/L-0.125mol/L钨酸钠,0.150mol/L柠檬酸钠,0.650mol/L硼酸,0.100mol/L氯化钠。多孔Cu电沉积的参数为:温度25℃,电流密度2A/cm2,时间60s。Co-W合金电沉积的参数为:温度50℃,电流密度50mA/cm2,时间20min。制备得到的Co-W/多孔Cu层21的厚度为1um-2um。先在半导体封装模具1内腔表面沉积多孔Cu层211,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包括直接与模具内腔表面结合的过渡层、以及部分嵌入在所述过渡层的功能层,所述过渡层为Co-W/多孔Cu层,所述功能层为DLC/SiC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包括直接与模具内腔表面结合的过渡层、以及部分嵌入在所述过渡层的功能层,所述过渡层为Co-W/多孔Cu层,所述功能层为DLC/SiC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Co-W/多孔Cu层的厚度为1um-2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Co-W/多孔Cu层包括Co-W层和多孔Cu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半导体封装模具内腔的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DLC/S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君乐务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涂冠镀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