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4793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属于回收装置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壳体,壳体的上部开设有投入口,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两块隔板呈上下设置;隔板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设置有伸入壳体中卡槽的连接轴,连接轴的外圈套设有回转组件,回转组件的两端伸入与卡槽连通的限位槽中,以使隔板能够以连接轴为轴心进行翻转;回转组件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第一扭簧与下部的隔板配合,第二扭簧与上部的隔板配合,第一扭簧圈数大于第二扭簧圈数,以使上部的隔板承放电池的数量小于下部的隔板的数量;隔热组件,隔热组件包裹壳体的外壁。解决了堆积在回收装置内的废旧电池容易发生受热破裂,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回收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电池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电池。从原材料的角度来说,电池含有铁、镍、钴、锰、铝、铜等金属元素,也含有塑料、橡胶、碳粉等非金属材料,随便丢弃非常浪费资源。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电池的镍镉钴等重金属和其中的有机溶剂、隔膜等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合理的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至关重要。现有的废旧电池回收装置,一般设置在公共场所,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堆积在回收装置内的废旧电池容易发生受热破裂,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投入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两块所述隔板呈上下设置;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设置有伸入壳体中卡槽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圈套设有回转组件,所述回转组件的两端伸入与卡槽连通的限位槽中,以使隔板能够以连接轴为轴心进行翻转;所述回转组件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第一扭簧与下部的隔板配合,所述第二扭簧与上部的隔板配合,所述第一扭簧圈数大于第二扭簧圈数,以使上部的隔板承放电池的数量小于下部的隔板的数量;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裹壳体的外壁。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远离壳体的一端与壳体的上部平行,且沿着投入口方向延伸,以使覆盖投入口。进一步地,所述遮挡件上部与壳体上部的距离为6cm。进一步地,所述隔热组件包括聚乙烯气泡层、支撑层和铝箔层,所述铝箔层包裹支撑层远离壳体一侧的外壁,所述聚乙烯气泡层设置在支撑层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两端与壳体的内壁接触。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壳体的外壁设置隔热组件,能够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隔热,避免壳体内部温度过高,解决了堆积在回收装置内的废旧电池容易发生受热破裂,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2、通过上下设置隔板,能够使得堆积的废旧电池进行分隔,从而避免大量的废旧电池堆积在一起,使得散热效率下降,容易发生过热破裂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图2A处放大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隔热组件结构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投入口;12、隔板;13、遮挡件;14、卡槽;15、限位槽;20、隔热组件;21、聚乙烯气泡层;22、支撑层;23、铝箔层;30、回转组件;31、第一扭簧;32、第二扭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0,壳体10的上部开设有投入口11,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12,两块隔板12呈上下设置;隔板12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设置有伸入壳体10中卡槽14的连接轴,连接轴的外圈套设有回转组件30,回转组件30的两端伸入与卡槽14连通的限位槽15中,以使隔板12能够以连接轴为轴心进行翻转;回转组件30包括第一扭簧31和第二扭簧32,第一扭簧31与下部的隔板12配合,第二扭簧32与上部的隔板12配合,第一扭簧31圈数大于第二扭簧32圈数,以使上部的隔板12承放电池的数量小于下部的隔板12的数量;隔热组件20,隔热组件20包裹壳体10的外壁。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壳体10的外壁设置隔热组件20,能够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隔热,避免壳体10内部温度过高,解决了堆积在回收装置内的废旧电池容易发生受热破裂,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电池从投入口11投放进入壳体10内,电池落在上部的隔板12上,当上部的隔板12上堆积一定电池数量时,由于电池重力大于第二扭簧32的回转力,从而上部的隔板12翻转,使得部分电池落入到下部的隔板12,当下部的隔板12上电池数量堆积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电池重力大于第二扭簧32的回转了,从而使得下部的隔板12翻转,电池部分落入壳体10的底部,通过上下设置隔板12,实现堆积的废旧电池分隔,从而避免大量的废旧电池堆积在一起,使得散热效率下降,容易发生过热破裂的问题。其中,第一扭簧31圈数大于第二扭簧32圈数,能够避免上部的隔板12翻转,电池落到下部的隔板12上时,下部的隔板12同步翻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分级分隔废旧电池的效果。如图1所示,壳体10的上部设置有遮挡件13,遮挡件13远离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的上部平行,且沿着投入口11方向延伸,以使覆盖投入口11,通过设置遮挡件13,能够避免雨水直接由投入口11进入壳体10的内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回收装置的实用性。具体地,遮挡件13上部与壳体10上部的距离为6cm,使得能够适应人员进行投放废旧电池的同时,提升了遮挡件13阻挡雨水的效果。针对隔热组件20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隔热组件20包括聚乙烯气泡层21、支撑层22和铝箔层23,铝箔层23包裹支撑层22远离壳体10一侧的外壁,聚乙烯气泡层21设置在支撑层22的中部。如图2所示,隔板12的两端与壳体10的内壁接触,该种结构设置,能够避免发生废旧电池卡在壳体10与隔板12之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隔板12的顺畅度。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具体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电池从投入口11投放进入壳体10内,电池落在上部的隔板12上,接着,当上部的隔板12上堆积一定电池数量时,由于电池重力大于第二扭簧32的回转力,从而上部的隔板12翻转,使得部分电池落入到下部的隔板12,紧接着,当下部的隔板12上电池数量堆积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电池重力大于第二扭簧32的回转了,从而使得下部的隔板12翻转,电池部分落入壳体10的底部,而且在壳体10的外壁设置隔热组件20,能够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进行隔热,避免壳体10内部温度过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上部开设有投入口(11),所述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12),两块所述隔板(12)呈上下设置;/n所述隔板(12)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设置有伸入壳体(10)中卡槽(14)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圈套设有回转组件(30),所述回转组件(30)的两端伸入与卡槽(14)连通的限位槽(15)中,以使隔板(12)能够以连接轴为轴心进行翻转;/n所述回转组件(30)包括第一扭簧(31)和第二扭簧(32),所述第一扭簧(31)与下部的隔板(12)配合,所述第二扭簧(32)与上部的隔板(12)配合,所述第一扭簧(31)圈数大于第二扭簧(32)圈数,以使上部的隔板(12)承放电池的数量小于下部的隔板(12)的数量;/n隔热组件(20),所述隔热组件(20)包裹壳体(10)的外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隔热废旧电池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上部开设有投入口(11),所述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12),两块所述隔板(12)呈上下设置;
所述隔板(12)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设置有伸入壳体(10)中卡槽(14)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圈套设有回转组件(30),所述回转组件(30)的两端伸入与卡槽(14)连通的限位槽(15)中,以使隔板(12)能够以连接轴为轴心进行翻转;
所述回转组件(30)包括第一扭簧(31)和第二扭簧(32),所述第一扭簧(31)与下部的隔板(12)配合,所述第二扭簧(32)与上部的隔板(12)配合,所述第一扭簧(31)圈数大于第二扭簧(32)圈数,以使上部的隔板(12)承放电池的数量小于下部的隔板(12)的数量;
隔热组件(20),所述隔热组件(20)包裹壳体(10)的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林武越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丰日冶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