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救生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4623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洋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具有容腔及朝上的舱口,所述舱口处安装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的舱门;换气结构,所述换气结构用于交换舱内及舱外的气体;储水仓,所述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储水仓进水后能够增加舱体底部的重量使得舱体在海面上保持稳定。这种海洋救生舱具有的储水仓进水之后能够增加海洋救生舱底部的重量,使其在海面上漂浮时稳定,同时这种海洋救生舱的换气通孔能够避免海水从中流入舱体内的容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救生舱
本技术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洋救生舱。
技术介绍
轮船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的情况船上的乘客需要逃生,使用救生圈和救生衣的话,使用者身体大部分还是会泡在海水里,由于海水温度低,对人体的热量消耗很大,不利于人员等待救援。目前的救生舱存在在海面上漂浮时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目前的救生舱存在在海面上漂浮时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洋救生舱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洋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具有容腔及朝上的舱口,所述舱口处安装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的舱门;换气结构,所述换气结构用于交换舱内及舱外的气体;储水仓,所述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储水仓进水后能够增加舱体底部的重量使得舱体在海面上保持稳定。作为优选,所述容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边缘与所述舱体的内壁一体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容腔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储水仓;所述舱体的底部设有开设有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储水仓和舱外空间;所述舱体的内部还设有气道,所述气道的第一端部穿透所述舱体的内壁与所述储水仓连通,所述气道的第二端部顺着所述舱体延伸至所述舱体的顶部并穿透所述舱体的外壁与舱外空间连通。作为优选,所述换气结构包括换气通孔和第一锥形盖,所述换气通孔开设于所述舱体的顶部,所述换气通孔连通所述容腔与舱外空间;>所述换气通孔的位于所述舱体的外壁的边缘相对于所述舱体的外壁凸起,所述第一锥形盖位于所述换气通孔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一锥形盖的锥尖朝上,所述第一锥形盖通过竖直的连接柱与所述舱体的外壁固定。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容腔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凸起块,多个所述凸起块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凸起块的顶面抵住所述第二隔板的边缘的底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储物仓;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一母板和第一子板,所述第一母板的侧面凹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子板的侧面凸起有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插板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中。作为优选,所述气道的第二端部的位于所述舱体的外壁的边缘相对于所述舱体的外壁凸起,第二锥形盖位于所述换气通孔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锥形盖的锥尖朝上,所述第二锥形盖通过竖直的连接柱与所述舱体的外壁固定。作为优选,所述舱体的靠近底部的外壁上向外伸出有一圈外翻的翼部;所述翼部的远离所述舱体的边缘的高度高于所述翼部的与所述舱体连接的边缘的高度。作为优选,所述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明的观察窗。作为优选,所述舱门的内外侧均设有第一把手,所述容腔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把手;所述舱体的外壁上还固定有钩子。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隔板的密度小于水。作为优选,所述舱体的形状为球形或者胶囊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海洋救生舱具有的储水仓进水之后能够增加海洋救生舱底部的重量,使其在海面上漂浮时稳定,同时这种海洋救生舱的换气通孔能够避免海水从中流入舱体内的容腔。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海洋救生舱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海洋救生舱最优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舱体,101、容腔,102、舱口,103、舱门,201、换气通孔,202、第一锥形盖,203、连接柱,3、储水仓,301、第一隔板,302、进水通孔,303、气道,304、第二锥形盖,4、翼部,5、观察窗,501、第一把手,502、第二把手,6、钩子,7、储物仓,701、第二隔板,702、第一母板,703、第一子板,704、第一凹槽,705、第一插板,706、凸起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洋救生舱,包括:舱体1,舱体1的形状为胶囊形并且采用塑料材质。舱体1具有容腔101及朝上的舱口102,舱口102处安装有舱门103,舱门103的形状与舱口102的形状相匹配,通过舱门103能够打开和关闭舱口102。换气结构,换气结构包括换气通孔201和第一锥形盖202,换气通孔201开设于舱体1的顶部,换气通孔201连通容腔101与舱外空间。换气通孔201的位于舱体1的外壁的边缘相对于舱体1的外壁凸起,第一锥形盖202位于换气通孔201的上方并且第一锥形盖202的锥尖朝上,第一锥形盖202通过多根竖直的连接柱203与舱体1的外壁固定,连接柱203的一端与舱体1的外壁固定连接,连接柱203的另一端与第一锥形盖202的底部固定连接。当遇到海浪拍打的时候,第一锥形盖202引导海水从第一锥形盖202的边缘落下,落到换气通孔201的四周,而换气通孔201的边缘相对于舱体1的外壁凸起,避免了海水从换气通孔201中进入容腔101中。容腔101内设置有第一隔板301,第一隔板301水平设置,第一隔板301的边缘与舱体1的内壁一体连接。第一隔板301与容腔101的底部之间形成储水仓3。舱体1的底部设有开设有进水通孔302,进水通孔302连通储水仓3和舱外空间。舱体1的内部还设有气道303,气道303开设在舱体1的塑料中,气道303的第一端部穿透舱体1的内壁与储水仓3连通,气道303的第二端部顺着舱体1延伸至舱体1的顶部并穿透舱体1的外壁与舱外空间连通。气道303的第二端部的位于舱体1的外壁的边缘相对于舱体1的外壁凸起,第二锥形盖304位于换气通孔201的上方并且第二锥形盖304的锥尖朝上,第二锥形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n舱体,所述舱体具有容腔及朝上的舱口,所述舱口处安装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的舱门;/n换气结构,所述换气结构用于交换舱内及舱外的气体;/n储水仓,所述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储水仓进水后能够增加舱体底部的重量使得舱体在海面上保持稳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所述舱体具有容腔及朝上的舱口,所述舱口处安装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的舱门;
换气结构,所述换气结构用于交换舱内及舱外的气体;
储水仓,所述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储水仓进水后能够增加舱体底部的重量使得舱体在海面上保持稳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边缘与所述舱体的内壁一体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容腔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储水仓;所述舱体的底部开设有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储水仓和舱外空间;所述舱体的内部还设有气道,所述气道的第一端部穿透所述舱体的内壁与所述储水仓连通,所述气道的第二端部顺着所述舱体延伸至所述舱体的顶部并穿透所述舱体的外壁与舱外空间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结构包括换气通孔和第一锥形盖,所述换气通孔开设于所述舱体的顶部,所述换气通孔连通所述容腔与舱外空间;
所述换气通孔的位于所述舱体的外壁的边缘相对于所述舱体的外壁凸起,所述第一锥形盖位于所述换气通孔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一锥形盖的锥尖朝上,所述第一锥形盖通过竖直的连接柱与所述舱体的外壁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容腔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凸起块,多个所述凸起块位于同一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俊强骆紫怡方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