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可折叠翻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460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车辆可折叠翻板,包括车架管和翻板框,车架管上设有前后对称的固定架和支撑架,支撑架的顶面和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一、第二限位槽之间通过弧线段过渡,翻板框的后端设有限位柱,翻板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架和支撑架,且限位柱随着翻板框的转动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切换,车架管的外侧设有前托板和后托板,翻板框翻开时,前托板和后托板可托住翻板框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翻板在折叠或翻开的情况下,都可通过限位柱与第一、第二限位槽限位将翻板框的两端定位,限位柱沿着设定的路径,不会导致翻过角度,可避免翻板框与车辆外表面接触造成剐蹭,前、后托板作为支撑有利于提高承重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可折叠翻板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更具体涉及车辆可折叠翻板。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生活的加快,在讲究高效率的工作、学习的社会中,汽车数量太多,导致城市道路的拥挤,这个时候就带动了电动车和摩托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动车和摩托车凭借其小巧、快速、便捷、廉价被老百姓所接受。很多电动车和摩托车都带有车架保险杠,车架保险杠从一开始的装饰功能,发展到如今不仅具备了装饰功能,更增加了保护车辆防受损的安全性能。车辆的后排往往需要载人或者载物,所以车架保险杠普遍都有脚踏板。现有的技术中,脚踏板一般有固定式和翻板式。固定式脚踏板,就是一直呈平的撑开状态,不可折叠,当后面不载人时,容易引起剐蹭,不安全。翻板式脚踏板,翻开后,使用者在踩踏的过程中,翻板的承托不够,容易造成翻板翻过角度或者塌下去的问题,且翻板各部件的连接处强度不够,会导致翻板损坏。翻板在折叠后,位置没有限定,翻板会晃动产生异响,翻板与车辆本身会抵触,容易造成车辆外观的剐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托能力强、强度高、折叠或翻开角度可控的车辆可折叠翻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可折叠翻板,其包括车架管和翻板框,车架管上设有前后对称的固定架和支撑架,支撑架的顶面和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之间通过弧线段过渡,翻板框的后端设有限位柱,翻板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架和支撑架,且限位柱随着翻板框的转动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切换,车架管的外侧设有前托板和后托板,翻板框翻开时,前托板和后托板可托住的翻板框的两端。由此,不需要使用翻板时,限位柱卡在第一限位槽内,此时翻板框竖直设置呈折叠状;当需要翻开翻板时,使用者作用于翻板框,使翻板框整体向固定架一侧稍稍移动并转动翻板框,限位柱从第一限位槽滑出沿弧线段到达第二限位槽内,翻板框承托于前、后托板上,此时翻板框水平设置呈翻开状;该车辆翻板无论是在折叠还是翻开的情况下,都可通过限位柱与第一、第二限位槽限位将翻板框的两端固定定位,其转动的过程有设定的路径,不会导致翻过角度,也可避免翻板晃动产生异响,还可避免翻板与车辆外表面接触造成剐蹭;翻开到位的翻板框下方有前、后托板作为支撑,可避免翻板框向下塌或者翻过角度,有利于提高承重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翻板框包括U型外框和主体管,U型外框的两端与主体管固定连接,限位柱垂直设于主体管上,U型外框与限位柱的前后位置处于同一中心线上,固定架设有定位轴,支撑架的后端面设有管孔,主体管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定位轴、管孔配合连接。由此,U型外框与限位柱的前后位置处于同一中心线上,U型外框的转动方向即是限位柱的转动方向,便于使用者观察确认翻板框折叠或翻开是否到位。翻板框的主体管的前端套设于定位轴,限位柱在沿第一限位槽至第二限位槽滑动时,主体管的后端始终卡在支撑架的管孔内,确保翻板框与车架管连接稳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轴上套设有弹簧,且弹簧位于主体管内部,主体管内设有弹簧阻挡部,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架抵触,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阻挡部抵触。由此,弹簧主要是让翻板框无论是在转动还是静止时都能确保限位柱能沿着第一、第二限位槽或者弧线段,可防止翻板框端部脱离定位;可通过冲翻孔的方式使主体管的管壁向内形成一个弹簧阻挡部,弹簧位于主体管内部内,比较美观且可防止部件氧化生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轴外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架抵触,弹簧的另一端与U型外框抵触。由此,弹簧裸露于定位轴外,且两端分别与固定架、U型外框抵触,弹簧也能起到无论是在转动还是静止时都可确保限位柱能沿着第一、第二限位槽或者弧线段的目的,可防止翻板框端部脱离定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架与车架管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支撑架与车架管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由此,第一、第二加强筋呈三角形,可增加固定架、支撑架与车架管连接处的拉力强度,可防止翻板因为受力过大,拉裂车架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托板和后托板的截面均呈L型,前托板和后托板的一侧均与车架管固定,前托板和后托板的另一端呈弧状,第一加强筋、固定架和前托板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加强筋、支撑架和后托板为一体式结构。由此,前托板和后托板采用呈弧状的面板式结构,前托板和后托板的受力面积越大,承重强度越高;第一加强筋、固定架和前托板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加强筋、支撑架和后托板为一体式结构,减少了零部件,即可减少焊接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减少零部件漏焊的机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可折叠翻板结构简单,使用者转动翻板框即可实现翻板的折叠与翻开,该车辆翻板无论是在折叠还是翻开的情况下,都可通过限位柱与第一、第二限位槽限位将翻板框的两端固定定位,翻板框前端的弹簧无论上内置还是外置,都可确保在转动的过程中,限位柱沿着设定的路径,不会导致翻过角度,也可避免翻板晃动产生异响,还可避免翻板框与车辆外表面接触造成剐蹭,翻开到位的翻板框下方有前、后托板作为支撑,有利于提高承重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辆可折叠翻板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辆可折叠翻板翻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的分解图;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车辆可折叠翻板成对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2和5所示,本技术所述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可折叠翻板,适用于电动车和摩托车,安装于车辆车架保险杠,呈左右对称设置使用,左右两侧的车辆可折叠翻板结构相同,单侧的车辆可折叠翻板包括车架管1和翻板框2。车架管1上焊接固定有前后对称的固定架3和支撑架4,支撑架4的顶面41和外侧面42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11、第二限位槽421,第一限位槽411与第二限位槽421之间通过弧线段401过渡。翻板框2包括U型外框21和主体管22,U型外框21的两端与主体管2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翻板框2的后端设有限位柱23,限位柱23垂直设于主体管22上,U型外框21与限位柱23的前后位置处于同一中心线上。翻板框2的主体管22两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架3和支撑架4,且限位柱23随着翻板框2的转动在第一限位槽411和第二限位槽421内切换。车架管1的外侧设有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翻板框2翻开时,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可托住的翻板框2的两端。固定架3设有定位轴31,支撑架4的后端面43设有管孔431,主体管2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定位轴31、管孔431配合连接。U型外框21与限位柱23的前后位置处于同一中心线上,U型外框21的转动方向即是限位柱23的转动方向,便于使用者观察确认翻板框2折叠或翻开是否到位。翻板框2的主体管22的前端套设于定位轴31,限位柱23在沿第一限位槽411至第二限位槽421滑动时,主体管22的后端始终卡在支撑架4的管孔431内,确保翻板框2与车架管1连接稳定。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弹簧5采用内置式。具体的,定位轴31上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辆可折叠翻板,包括车架管(1)和翻板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1)上设有前后对称的固定架(3)和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的顶面(41)和外侧面(42)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411)、第二限位槽(421),所述第一限位槽(411)与第二限位槽(421)之间通过弧线段(401)过渡,所述翻板框(2)的后端设有限位柱(23),所述翻板框(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架(3)和支撑架(4),且限位柱(23)随着翻板框(2)的转动在第一限位槽(411)和第二限位槽(421)内切换,所述车架管(1)的外侧设有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所述翻板框(2)翻开时,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可托住的翻板框(2)的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可折叠翻板,包括车架管(1)和翻板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1)上设有前后对称的固定架(3)和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的顶面(41)和外侧面(42)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411)、第二限位槽(421),所述第一限位槽(411)与第二限位槽(421)之间通过弧线段(401)过渡,所述翻板框(2)的后端设有限位柱(23),所述翻板框(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架(3)和支撑架(4),且限位柱(23)随着翻板框(2)的转动在第一限位槽(411)和第二限位槽(421)内切换,所述车架管(1)的外侧设有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所述翻板框(2)翻开时,前托板(11)和后托板(12)可托住的翻板框(2)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可折叠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框(2)包括U型外框(21)和主体管(22),所述U型外框(21)的两端与主体管(22)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柱(23)垂直设于主体管(22)上,所述U型外框(21)与限位柱(23)的前后位置处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固定架(3)设有定位轴(31),所述支撑架(4)的后端面(43)设有管孔(431),所述主体管(2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定位轴(31)、管孔(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桂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嘉年华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