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4422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提供衬底,上述衬底上形成有对应于密集区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结构和对应于空旷区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结构,上述第一栅极结构高于上述第二栅极结构;在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缓冲层,上述缓冲层的上表面与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去除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并在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制造方法,能够改善空旷区晶体管的栅极结构上表面的氮化硅残留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器件的性能,提高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位于芯片上不同密集区域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自从早年德州仪器的JackKilby博士专利技术了集成电路之时起,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在半导体器件和工艺方面作出了众多专利技术和改进。近50年来半导体尺寸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这导致了不断增长的处理速度和不断降低的功耗。迄今为止,半导体的发展大致遵循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大意是指密集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数量约每两年翻倍。现在,半导体工艺正在朝着20nm以下发展,其中一些公司正在着手14nm工艺。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硅原子约为0.2nm,这意味着通过20nm工艺制造出的两个独立组件之间的距离仅仅约为一百个硅原子。半导体器件制造因此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并且朝着物理上可能的极限推进。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现行先进逻辑芯片工艺中,存在各种密集度不同的组件设计,有可能引发工艺制造上芯片中各器件间的严重负载效应(loadingeffect)。由于严重负载效应,存密集区器件和空旷区器件存在各种差异,这会导致在一些需要对存密集区器件和空旷区器件进行同步操作的工艺中,对存密集区器件或空旷区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产品良率的下降。有鉴于此,亟需要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芯片上器件分布不均匀导致的严重负载效应,避免因为芯片上各个区域密集程度不同而导致器件性能的下降,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产品良率。专利技术内容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提供衬底,上述衬底上形成有对应于密集区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结构和对应于空旷区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结构,上述第一栅极结构高于上述第二栅极结构;在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缓冲层,上述缓冲层的上表面与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去除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并在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缓冲层,使得第二栅极结构在后续的制造过程中与第一栅极结构具有相同的高度,能够有效地严重负载效应。并且,所形成的缓冲层还能够在后续去除第一栅极结构顶部的过程中作为第二栅极结构的保护层,从而能够保护第二栅极结构的顶部不会被误去除。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形成上述缓冲层进一步包括:在上述第一栅极结构和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沉积覆盖上述第一栅极结构和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缓冲介质层;以及以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为停止层平坦化上述缓冲介质层,以重新暴露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并保留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的缓冲介质层为上述缓冲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覆盖第一栅极结构和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缓冲介质层,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二栅极结构上方的缓冲介质层的高度高于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后,能够以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作为刻蚀停止层来对缓冲介质层进行平坦化,从而能够使得第二栅极结构上方的缓冲层的上表面与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层间介质层,上述第一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两侧形成有第二层间介质层,上述第二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所沉积的缓冲介质层还覆盖上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上述第二层间介质层。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缓冲介质层、上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上述第二层间介质层均为氧化物。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利用高密度等离子体工艺、高深宽比工艺或等离子体增强工艺沉积上述缓冲介质层。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第一栅极结构进一步包括密集区晶体管栅极以及由内向外依次位于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两侧的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去除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进一步包括:去除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及其两侧的第一侧墙的顶部;在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进一步包括:在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及其两侧的第一侧墙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在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及其两侧的第一侧墙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进一步包括:在去除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及其两侧的第一侧墙的顶部后被上述第二侧墙包围的凹槽中沉积凸起于上述凹槽的硬掩膜介质层;以及平坦化上述硬掩膜介质层,以去除凸起于上述凹槽的硬掩膜介质层,并保留上述凹槽内的硬掩膜介质层为上述硬掩膜填充层。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沉积上述硬掩膜介质层还包括:在上述缓冲层的上表面同步地沉积硬掩膜介质层;以及以上述缓冲层的上表面为停止层同步地平坦化上述缓冲层上方的硬掩膜介质层,以去除上述缓冲层上方的硬掩膜介质层。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硬掩膜介质层为氮化物。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密集区晶体管栅极为金属栅极;和/或上述第二栅极结构中的空旷区晶体管栅极为金属栅极。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上述第一栅极结构的栅极宽度小于0.24微米,上述第二栅极结构的栅极宽度大于0.24微米。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图形空旷区域的器件上表面形成缓冲层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芯片上器件分布不均匀导致的严重负载效应。同时,所形成的缓冲层还能够在后续作为图形空旷区域器件的保护层,能够改善空旷区晶体管的栅极结构上表面在经历自对准氮化硅工艺后的氮化硅残留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器件的性能,提高产品良率。附图说明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提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2-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自对准氮化硅工艺过程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图6-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制造方法对应自对准氮化硅工艺过程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衬底200鳍型结构300层间介质层320缓冲介质层322缓冲层400第一栅极结构420密集区晶体管栅极422栅极层440第一侧墙460第二侧墙500第二栅极结构520空旷区晶体管栅极522栅极层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对应于密集区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结构和对应于空旷区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高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n在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n去除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并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对应于密集区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结构和对应于空旷区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高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
在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形成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
去除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并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顶部区域形成硬掩膜填充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缓冲层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沉积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缓冲介质层;以及
以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为停止层平坦化所述缓冲介质层,以重新暴露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并保留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方的缓冲介质层为所述缓冲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
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两侧形成有第二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以及
所沉积的缓冲介质层还覆盖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介质层、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均为氧化物。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高密度等离子体工艺、高深宽比工艺或等离子体增强工艺沉积所述缓冲介质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昌鸿叶婷胡秀梅陈建勋胡展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