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圈下料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4020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圈下料支架,涉及轴承加工辅助装置,包括下料架、设在下料架上的下料槽道和设在下料架上的多个不锈钢管,下料槽道倾斜设置,多个不锈钢管位于下料架上的下料槽道的内壁上。下料架包括第一安装架和与第二安装架,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螺栓连接,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对立设置,两者之间形成下料槽道,不锈钢管设在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彼此对立的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较薄的轴承圈在下料支架上下料时易被下料支架磁化的问题,避免了轴承圈带有磁性,保证了轴承圈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圈下料支架
本技术涉及轴承加工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轴承圈下料支架。
技术介绍
双端面磨床是一种高效率的平面加工机床,在一次加工过程中同时磨削出两个平行的端面。在使用双端面磨床加工轴承侧面时,轴承加工完成后,需要从下料支架上进行下料,在加工一些厚度较薄的轴承圈时,轴承圈在下料支架上下料的时候,轴承圈易被下料架磁化,影响轴承圈后续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圈下料支架,其解决了较薄的轴承圈在下料支架上下料时易被下料支架磁化的问题,避免了轴承圈带有磁性,保证了轴承圈的使用性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轴承圈下料支架,包括下料架、设在下料架上的下料槽道和设在下料架上的多个不锈钢管;所述下料槽道倾斜设置;多个所述不锈钢管位于下料架上的下料槽道的内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圈在下料槽道上进行下料时,由于在下料架上的下料槽道的内壁上设置了不锈钢管,不锈钢管不带磁性,且不会磁化其他物件,从而使得轴承圈在进行下料时,轴承圈不会被磁化,保证了轴承圈的使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料架包括第一安装架和与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对立设置,两者之间形成下料槽道,所述不锈钢管设在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彼此对立的端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料架分成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使得下料架的部分损坏后,只需更换第一安装架或第二安装架即可,而无需将整个下料架进行更换,节省了更换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底板和与底板螺栓连接的第一安装板,所述底板为角钢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于底板的侧端;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立板和与立板螺栓连接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立板为角钢板,所述立板螺栓连接于底板上,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于立板的侧端;多个所述不锈钢管设在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彼此对立的端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不锈钢管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而不是将不锈钢管设在底板和立板上,增加了不锈钢管的稳定性,且便于更换不锈钢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多个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为腰形孔,其用于调节所述立板在所述底板上的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孔的设置,使得立板在底板上的位置能够调节,从而下料槽道的宽度能够调节,使下料槽道能用于不同厚度的轴承圈进行下料,更加的实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不锈钢管均布在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让不锈钢管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均布设置,使得轴承圈在下料槽道上进行下料时,轴承圈的两侧的不锈钢管的设置相同,轴承圈滚动的时候,轴承圈不会碰撞在第一安装板或第二安装板上,避免了第一安装板或第二安装板将轴承圈磁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不锈钢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不锈钢管露出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开孔,并将不锈钢管置于孔内,从而在不锈钢管磨损严重时,只需将不锈钢管抽出,并换入新的不锈钢管即可,简单方便,便于更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不锈钢管平行于下料槽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不锈钢管平行于下料槽道,使得不锈钢管的数量在很少的情况下,便于对轴承圈进行挡料,避免轴承圈与第一安装板或第二安装板的接触,避免轴承圈被磁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不锈钢管垂直于所述下料槽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不锈钢管垂直于下料管道,从而不锈钢管的长度较短,在不锈钢管磨损严重时,工作人员便于将不锈钢管抽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不锈钢管设置,使得较薄的轴承圈在进行下料的过程中,不会被下料架进行磁化,从而保证了轴承圈的使用性能。2.立板在底板上的位置可调,使得下料槽道能容纳多种厚度的轴承圈进行下料,使下料架能用于多种轴承圈的下料。3.不锈钢管可平行于下料槽道,亦可垂直于下料槽道,平行于下料槽道使用的不锈钢管的数量较少,但不锈钢管的长度较长,垂直于下料槽道使用的不锈钢管的数量较多,但不锈钢管的长度较短,便于将不锈钢管抽出,更容易操作,两种方案各有千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去掉不锈钢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料架;11、第一安装架;111、底板;1111、调节孔;112、第一安装板;1121、第一安装孔;113、第一横板;114、第一竖板;12、第二安装架;121、立板;122、第二安装板;1221、第二安装孔;123、第二横板;124、第二竖板;2、下料槽道;3、不锈钢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轴承圈下料支架,包括下料架1、设在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和设在下料架1上的多个不锈钢管3。不锈钢管3位于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内,且设在下料槽道2的内壁上,轴承圈在下料槽道2上进行下料,轴承圈在下料槽道2内滚动时,由于不锈钢管3的存在,轴承圈的侧端不会与下料架1接触,避免了轴承圈的磁化。参照图1和图2,下料架1倾斜设置,且下料槽道2在下料架1上倾斜设置,下料架1安装在双端面磨床的下料处。下料架1包括第一安装架11和第二安装架12,第二安装架12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第一安装架11上,第二安装架12与第一安装架11两者之间形成下料槽道2。不锈钢管3均匀对称分布在第一安装架11和第二安装架12上。参照图2,第一安装架11包括底板111和安装在底板111上的第一安装板112。结合图3,底板111采用角钢,其分为第一横板113和第一竖板114,第一安装板1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第一竖板114上,且第一安装板112位于第一竖板114靠近第一横板113的端面上,不锈钢管3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12远离第一竖板114的端面上。第二安装架12包括立板121和安装在立板121上的第二安装板122。结合图4,立板121同样为角钢,立板12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底板111的上方,立板121分为第二横板123和第二竖板124,第二安装板122螺栓连接固定在第二竖板124上,且第二安装板122位于第二竖板124远离第二横板123的端面上,第二安装板122平行于第一安装板112,不锈钢管3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22远离第二竖板124的端面上。参照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轴承圈下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料架(1)、设在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和设在下料架(1)上的多个不锈钢管(3);/n所述下料槽道(2)倾斜设置;/n多个所述不锈钢管(3)位于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的内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轴承圈下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料架(1)、设在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和设在下料架(1)上的多个不锈钢管(3);
所述下料槽道(2)倾斜设置;
多个所述不锈钢管(3)位于下料架(1)上的下料槽道(2)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圈下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架(1)包括第一安装架(11)和与第二安装架(12);
所述第一安装架(11)与第二安装架(12)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11)与所述第二安装架(12)对立设置,两者之间形成下料槽道(2),所述不锈钢管(3)设在第一安装架(11)与第二安装架(12)彼此对立的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圈下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11)包括底板(111)和与底板(111)螺栓连接的第一安装板(112),所述底板(111)为角钢板,所述第一安装板(112)安装于底板(111)的侧端;
所述第二安装架(12)包括立板(121)和与立板(121)螺栓连接的第二安装板(122),所述立板(121)为角钢板,所述立板(121)螺栓连接于底板(111)上,所述第二安装板(122)安装于立板(121)的侧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彬殷建群王磊樊华董杰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华平轴承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