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采用的方案是:包括横梁、纵梁以及支腿,所述横梁端部设置有拼接部,所述纵梁上设置有若干个拼接孔,若干个拼接孔沿纵梁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横梁通过拼接部拼接到拼接孔中与纵梁可拆卸式连接,位于纵梁左右两侧且在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共用一个拼接孔,所述横梁和纵梁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为用于对浇筑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护面,所述横梁通过支腿进行辅助支撑,所述支腿倾斜设置与支护面形成三角支撑。便于拼接、节约工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支撑牢靠、可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中,腔体混凝土的浇筑尤为重要,占用的工程量大且耗用时间多。目前,在混凝土浇筑时所使用的的支护结构较为多样,但这些支护结构均具有安装繁琐、耗时耗力、使用支撑结构部件多的缺点,另外,现有支护结构与模板接触面积较小,结构上的设计缺陷使其支撑不可靠,并且,安装后的支护结构不可调,适应性弱,这些就是现有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发一种拼接可调的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包括横梁、纵梁以及支腿,所述横梁端部设置有拼接部,所述纵梁上设置有若干个拼接孔,若干个拼接孔沿纵梁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横梁通过拼接部拼接到拼接孔中与纵梁可拆卸式连接,位于纵梁左右两侧且在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共用一个拼接孔,所述横梁和纵梁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为用于对浇筑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护面,所述横梁通过支腿进行辅助支撑,所述支腿倾斜设置与支护面形成三角支撑,所述支腿的上部与横梁的外侧连接,所述支腿的下部连接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底部铰接有地脚板,所述地脚板上安装有地脚螺栓并通过地脚螺栓与地面连接,所述纵梁的底部安装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底部与地面连接。通过横梁与纵梁的拼装式连接便于整个支护结构的拆装,在纵梁上设置拼接孔,与横梁的拼接部对接,两根横梁共用一个拼接孔,可实现横梁拼接时的左右细微调整,更利于快速整齐的进行拼接;横梁和纵梁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形成一个光滑的支护面,实现与浇筑模板的紧密贴合,并且相对于现有支护结构大大增加了与支护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支撑,支护更加牢固可靠;通过支腿倾斜设置与支护面形成三角支撑增加了稳定性,通过支腿与伸缩缸连接、伸缩缸与地脚板铰接,到达可对支腿底部高度和角度(该角度指便于地脚板与地面的连接)的调节,以适应对不同高度横梁的支撑;纵梁的底部安装千斤顶,一个是达到对纵梁形成支撑的目的,另一个是实现安装后的支护结构高度调节的功能。便于拼接、节约工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支撑牢靠、可调节。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外侧面设置有沟槽,所述支腿的上部卡入到沟槽中。利用沟槽以实现与支腿的抵接支撑。进一步的,所述沟槽包括竖直面和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在竖直面的外侧且与倾斜朝下,与竖直面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腿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斜面和横面,两者配合安装后,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横面贴合,所述竖直面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利用斜面配合使支腿更利于贴紧横梁,连接紧凑,利于支撑。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端部设置有槽口,该槽口的后端面为抵接面,所述拼接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横梁的主体的横截面积,所述纵梁上的拼接孔与拼接部适配。利用槽口,可使拼接部伸入到拼接孔中并利用抵接面进行阻挡。进一步的,所述拼接孔的侧壁包括一个倾斜向上的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第一斜面贴合。利于支撑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分为弯曲横梁和水平横梁,所述弯曲横梁的内侧面具有弧度。利用弯曲横梁以适应具有弧度的墙体浇筑,且利用这种拼接方式更利于进行组装支撑。进一步的,所述纵梁的底部与千斤顶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减小对纵梁底部的损伤变形。进一步的,所述橡胶垫和千斤顶的内侧部分不超过支护面。避免对浇筑模板支撑产生干涉。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通过横梁与纵梁的拼装式连接便于整个支护结构的拆装,在纵梁上设置拼接孔,与横梁的拼接部对接,两根横梁共用一个拼接孔,可实现横梁拼接时的左右细微调整,更利于快速整齐的进行拼接;横梁和纵梁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形成一个光滑的支护面,实现与浇筑模板的紧密贴合,并且相对于现有支护结构大大增加了与支护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支撑,支护更加牢固可靠;通过支腿倾斜设置与支护面形成三角支撑增加了稳定性,通过支腿与伸缩缸连接、伸缩缸与地脚板铰接,到达可对支腿底部高度和角度(该角度指便于地脚板与地面的连接)的调节,以适应对不同高度横梁的支撑;纵梁的底部安装千斤顶,一个是达到对纵梁形成支撑的目的,另一个是实现安装后的支护结构高度调节的功能。便于拼接、节约工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支撑牢靠、可调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部分横梁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3的后侧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部分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支腿部分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支腿部分底部的示意图。图中,1、纵梁,2、横梁,3、支腿,4、伸缩缸,5、地脚板,6、地脚螺栓,7、千斤顶,8、橡胶垫,9、支护面,11、拼接孔,12、第三斜面,21、沟槽,22、拼接部,23、槽口,211、竖直面,212、第一斜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主要包括横梁2、纵梁1以及支腿3,所述横梁2端部设置有拼接部22,所述纵梁1上设置有若干个拼接孔11,若干个拼接孔11沿纵梁1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横梁2通过拼接部22拼接到拼接孔11中与纵梁1可拆卸式连接,位于纵梁1左右两侧且在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2共用一个拼接孔11,所述横梁2和纵梁1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为用于对浇筑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护面9,所述横梁2通过支腿3进行辅助支撑,所述支腿3倾斜设置与支护面9形成三角支撑,所述支腿3的上部与横梁2的外侧连接,所述支腿3的下部连接有伸缩缸4,所述伸缩缸4的底部铰接有地脚板5,所述地脚板5上安装有地脚螺栓6并通过地脚螺栓6与地面连接,所述纵梁1的底部安装有千斤顶7,所述千斤顶7的底部与地面连接。通过横梁2与纵梁1的拼装式连接便于整个支护结构的拆装,在纵梁1上设置拼接孔11,与横梁2的拼接部22对接,两根横梁2共用一个拼接孔11,可实现横梁2拼接时的左右细微调整,更利于快速整齐的进行拼接;横梁2和纵梁1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形成一个光滑的支护面9,实现与浇筑模板的紧密贴合,并且相对于现有支护结构大大增加了与支护面9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支撑,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纵梁(1)以及支腿(3),所述横梁(2)的端部设置有拼接部(22),所述纵梁(1)上设置有若干个拼接孔(11),若干个拼接孔(11)沿纵梁(1)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横梁(2)通过拼接部(22)拼接到拼接孔(11)中与纵梁(1)可拆卸式连接,位于纵梁(1)左右两侧且在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2)共用一个拼接孔(11),所述横梁(2)和纵梁(1)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为用于对浇筑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护面(9),所述横梁(2)通过支腿(3)进行辅助支撑,所述支腿(3)倾斜设置与支护面(9)形成三角支撑,所述支腿(3)的上部与横梁(2)的外侧连接,所述支腿(3)的下部连接有伸缩缸(4),所述伸缩缸(4)的底部铰接有地脚板(5),所述地脚板(5)上安装有地脚螺栓(6)并通过地脚螺栓(6)与地面连接,所述纵梁(1)的底部安装有千斤顶(7),所述千斤顶(7)的底部与地面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纵梁(1)以及支腿(3),所述横梁(2)的端部设置有拼接部(22),所述纵梁(1)上设置有若干个拼接孔(11),若干个拼接孔(11)沿纵梁(1)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横梁(2)通过拼接部(22)拼接到拼接孔(11)中与纵梁(1)可拆卸式连接,位于纵梁(1)左右两侧且在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2)共用一个拼接孔(11),所述横梁(2)和纵梁(1)的内侧面在同一个面上为用于对浇筑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护面(9),所述横梁(2)通过支腿(3)进行辅助支撑,所述支腿(3)倾斜设置与支护面(9)形成三角支撑,所述支腿(3)的上部与横梁(2)的外侧连接,所述支腿(3)的下部连接有伸缩缸(4),所述伸缩缸(4)的底部铰接有地脚板(5),所述地脚板(5)上安装有地脚螺栓(6)并通过地脚螺栓(6)与地面连接,所述纵梁(1)的底部安装有千斤顶(7),所述千斤顶(7)的底部与地面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的外侧面设置有沟槽(21),所述支腿(3)的上部卡入到沟槽中(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浇筑模板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21)包括竖直面(211)和第一斜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占先,冯国森,代显奇,王孝波,王伟伟,李延,吕世华,孟祥林,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